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23 02:00董燕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3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开始重视这方面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基于此,本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希望本文所作分析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长久发展,一定是离不开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应该始终把创新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得越来越快,机械学科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被丰富了起来,传统的机械学科已经不是单独存在着的,已经开始与信息、材料、管理,还有人文等其他学科联系了起来,并且这种联系是越来越紧密的,这也就是高校在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时应该全面改革培养模式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高等教育来说,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各大企业,还有事业单位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使得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还有能力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因此,高校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培养拥有坚实自然科学基础,较好人文素质与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先进的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的各种应用技术,以及比较强的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开发能力,这样的既拥有创新精神,又拥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使得其能够在现代机电企业较好地完成与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具体工作[1]。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策略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开展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教育的核心点找准,坚持为社会培养一体化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其次应该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在结合学科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同时,把学校的实训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后应该保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育课程是具有全面性的。不过,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时,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定位清楚课程内容的层面上,防止有课程内容重复、不实用等问题的出现,既要确保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合理的,又要能够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高校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逐渐从简单浅显到复杂深奥的原则,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把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充分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学生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层次。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定要衔接好知识能力素养与岗位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关系,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最为全面的教育。在选择教材时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不断对教材当中与社会发展现状相悖的内容加以改進和创新,使得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全面化,不断对教材当中存在着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时,还应该注意实训课程与教材内容的衔接,要从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逐渐转变为更加适宜人才培养的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校企合作活动,让学生多到企业当中去参观、学习、工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性专业型人才[2]。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说,应该坚持以强化教学规划的专业性为重点,不断对目前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学校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教育教学条件进行完善,形成最适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创新性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实践环境。事实上,各大高校应该认识到,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就一定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合作,确保学习与实践能够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和落实校企合作的培养形式,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中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也使得教育重点更加明确,从而不断推动学生实现更加健康的发展,进而使学生成为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教学内容的需求层面上,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员,邀请其为学生授课,教授学生一些工作过程中比较实用、创新的先进技术等,不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目前教学内容上呈现出来的特点,不仅要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同时也要形成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使得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合作,实现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还应该不断强化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大建设投入,使学生的实习空间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得到延伸和扩展。在实习和实训阶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全面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找到自身的不足,更加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使自己努力成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上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其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与创新,能够实现为各个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代骞.中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时代农机,2019,46(7):105-106.

[2] 夏国宏,徐庆华,任桂华,等.以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32(5):63-67,72.

[3] 范顺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读书文摘,2014(24):128.

作者简介

董燕(1984-),女,湖北省钟祥市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职讲师,现就职单位: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