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2020-12-23 04:38何鹏飞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高校

何鹏飞

摘  要: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也是扶困、扶智和扶志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高校须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积极构建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3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强调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扶困、扶智和扶志的有效手段[2]。目前,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这对高校教育扶贫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资助育人理念和形式,积极构建符合精准扶贫要求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资助育人质量,最大限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健康成长成才。

一、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打赢脱贫攻坚战[3]。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的根本在于教育扶贫。精准资助育人是党和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不仅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适应新时代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更是高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4]。精准资助育人,就是使学校可以及时发现需要资助的学生,并且从资助对象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有区别和针对性的资助,进而更好地满足资助对象的需求,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包括: (1)精准资助目标。高校精准育人目标不仅要确促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要帮助其健康成长成才。(2)精准资助对象。高校应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合理程序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有效杜绝骗取助学金行为。(3)精准资助内容。高校在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之后,应从资助对象成长成才所需出发,合理设计和安排资助内容,不仅要做到经济资助,更要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业支持、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帮扶措施,真正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促进资助对象全面提升和发展。(4)精准资助方式。高校应坚持以资助对象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多元化的精准资助方式,进而做到区别和针对性的资助。(5)精准资助管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简单停留于资助前期,更要重视解决资助后“怎么管”的问题,不仅要对资助对象进行精准动态管理,同时要对资助项目开展精准阳光管理。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1.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公平则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由于我国高校中仍然存在大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就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遵循教育公平的重要行动指南,确保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校通过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更好地做到资助目标、对象、内容、方式和管理的精准,这既是通过优化配置资助资源彰显公平精神,更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的精准帮扶,从而使他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

高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但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对于贫困学生群体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物质需求,又可通过创设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开展道德浸润。精准资助育人的重点在于精准二字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应充分挖掘资助对象的需求特点,给予区别性指导和针对性帮助,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功效。例如,对有学习困难的资助对象开展学习指导,而对于有心理障碍的资助对象则加强心理辅导,进而达到“以人为本,因人施助,励志育人”的良好效果。

3.创新资助体系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现行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仅仅发挥了“济困”的功能,但没有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5]。通过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使一切资助活动得以回归育人本能,不仅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将育人工作融入资助过程,建构起“解困——自助——助人”的新型资助模式,促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创新发展。

4.助力脱贫攻坚的最佳途径

伴随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逐步推进,教育扶贫重要性更加凸显,“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由于受限于自然生存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家庭经济结构等因素,这就导致许多尚未脱贫致富的家庭难以找到有效的脱贫途径。对于子女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家庭而言,精准资助育人使这些学生实现成长成才并助其顺利就业,有助于帮助这些贫困家庭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这些贫困家庭走上可持续的致富和发展之路。可以说,高校精准育人工作是一种内生式扶贫脱贫方式,其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

三、傳统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助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许多高校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对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按照要求设置独立建制的校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而是将其挂靠于学生工作处或其他部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而且还必须兼顾资助对象的心理感受以进行指导和教育,这就要求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资助工作能力和素养[6]。但是,受限于学校编制数额,导致学校难以按照规定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只能依靠辅导员或学生干部开展工作。这些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又承担着纷杂的事务,难以集中精力了解和思考资助育人工作,使得资助人员和资助对象之间普遍缺乏交流沟通,进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困难学生群体识别不够精准

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在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群体,进而极大地影响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规范性和实效性[7]。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省份、不同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一。大多数高校生源来自不同地区,这就导致高校识别困难学生群体时缺乏统一标准。二是由于生源地相关主管部门审查不严,随意开具学生贫困申请认定材料,导致认定材料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三是由于国家无偿资助的金额和比例日益增多,导致许多原本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也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来申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困难群体精准识别的难度。四是高校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主要以学生自主申请为前提,班级、学院主要以学生申请材料和民主评议开展定量评定,难以实地调查和把握申请者的真实经济状况。

3.资助工作满足层次有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个体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目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但从资助内容上来看,重点集中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上,仍然侧重于“无偿给予”的“输血型”资助[8]。这种资助方式主要满足困难学生群体物质这一低层次需求,但却忽略了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对其人文关怀、心理和精神帮扶重视不够,以致在帮助资助对象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综合素质方面效果不佳。

4.资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在对学生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只注重资助对象的确定以及资助资金的发放,对学生资助育人效果缺乏动态跟踪和更新反馈,难以获得较好的资助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虽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已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资助管理系统的建设。但由于缺乏交流、沟通和协调,使得各个单位的资助管理系统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进而难以全面了解申请学生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无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经济资助。另一方面,高校重资助轻管理,并没有对资助效果开展有效追踪和评估,进而导致高校学生育人资助工作存在短效性和片面性。究其根源在于高校没有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制度,过程管理欠缺、不完善。

四、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

1.精准理念:树立资助育人工作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必须树立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新理念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首先,树立以“精准”为核心的“生本”理念。精准资助育人理念要求学校科学配置资助育人资源,将原本“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实现相对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9]。为此,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查阅材料、走访宿舍、谈心谈话等方式精准把握每一个申请资助的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为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和确定帮扶类型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型资助理念。每个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致贫原因、成长目标、职业规划和资助需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发展型资助理念,深入了解、把握和满足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所需所想,助其成长成才。第三,树立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新理念。在解决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资助对象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感恩回报、诚实守信、爱国奉献”的意识,健康成长成才,实现育人初衷。

2.精准培养:打造资助育人工作队伍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做到:一是应加强学校资助管理机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学校资助机构,才能有效解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吸收接纳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因此,高校应严格依据规定,设立资助管理机构并提升机构规格,合理配置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进一步明晰责任和义务。二是应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目前,各高校承担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政工干部,由于队伍年轻且流动性强,加上需要承担很多事务性工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助育人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外出交流和学习,邀请资深学生资助工作者开设讲座,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应着力推进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兼职队伍建设,主动发挥班主任、专任教师、政工干部、学生志愿者、优秀校友的积极作用,针对资助对象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

3.精准识别:准确认定资助育人对象

精准识别和认定资助对象是实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从源头上保证精准育人工作公平公正的重要举措。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一是进一步明确参与主体权责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涉及到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资助工作人员和学生等多个参与主体,须做到各履其职、各负其责,进而建立健全国家宏观指导、地方政府把关、高校严格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各地方政府已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对每个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省级建档立卡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将本校在校学生学籍信息与系统基础数据进行线上比对认定,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借助大数据全面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建立健全资助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对申请资助理学生的量化认定。目前,福建省教育厅已经逐步要求省内高校通过“福建省精准资助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简称‘福建助学APP)对申请贫困资助学生进行量化评估认定。三是不断丰富认定工作方法。资助学生的认定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充分发挥资助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地家访、电话访谈、个别谈话、民主評议及一卡通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然后根据核实情况予以精准认定[10]。

4.精准帮扶: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精准帮扶是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就是针对资助对象具体情况,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实施针对性的资助帮扶措施,确保获得良好的帮扶效果。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际情况,结合精准帮扶思想,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效:首先,构建混合型资助模式以满足资助对象的个性需求。在精准识别和认定工作完成后,资助工作人员应该通过访谈、交流的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多样化考察,确定需求、因人施策,实施精准帮扶。一是针对希望以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现状的资助对象,应重点鼓励其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有偿资助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二是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则应首先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然后再开展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其次,构建发展型资助模式以满足资助对象的发展需求。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一方面,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种发展性资助项目,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勤工助学、科研指导、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活动,着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整合校内外资助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平台,使他们得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再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提升途径。第三,构建人文关怀模式以满足资助对象的情感需求。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辅之以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帮扶、励志感恩教育等人文关怀措施,进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自立自强、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

5.精准管理:强化资助育人保障功能

精准管理是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管理水平:首先,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组建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 “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院资助工作小组、班级帮扶小组”四级资助育人体系,进而为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机制保障。其次,优化完善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纪检监察部门应强化问责追究,定期对资助工作开展审计,保障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使国家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同时,高校应不断优化绩效考评制度,引导资助工作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努力做好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第三,构建精准资助育人监督反馈机制。在精准育人资助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阶段建立并完善监督反馈机制。一是应注重开展道德诚信教育,开展各种诚信主题活动,并且通过资助学生信用档案约束机制来倒逼学生恪守信用。二是主动和生源地基层政府开展交流沟通,建立起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三是在学生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学校应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调查、谈心谈话等方式对精准资助育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资助对象开展动态管理,确保资助资金精准使用。四是加强与社会援助各界的交流沟通,将社会资助人士的关怀和期望传达给受资助学生,并且将资助资金使用情况和受资助学生的学业状况、感恩意识及时反馈给社会资助人士。

参考文献:

[1]谢云英.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9(3):112-113.

[2]周涛.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帮扶路径探析——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5):260.

[3]王淑珍.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8(7):48.

[4]韩梅.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实施途径研究——以皖西學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2):138-139.

[5]金明媚.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9(1):85-88.

[6]李光考.精准扶贫视域下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4):25-28.

[7]田立新.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8(6):51-55.

[8]居学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67-68.

[9]唐晓旭.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33.

[10]冯祥.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138-139.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高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