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以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2020-12-23 04:58常兴源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0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常兴源

摘 要: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非常深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由于城乡有差距,区域有差距,各行各业之间也存在着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贫富差距过大会酿制了社会矛盾,只有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只有实施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精准扶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小康社会;战略意义

一、提出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

十八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刻强调,并将社会建设纳入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更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人口稳定脱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作出了两个重大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的五个定位其中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针对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精准扶贫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结合时期,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承上启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可歌的成就,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村农民工工资收入也极大提高,人均收入正式迈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同时也在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方面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城乡有差距,区域有差距,各行各业之间也存在着差距,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过大,中国人口总基数过大,人均纯收入达不到中等发达收入水平。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不是人人都有均等机会共享发展成果,也就是说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瑞信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中产阶层按绝对值计算达1.09亿人,为全球最多,但仅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5.9%,目前中国仍有九成人口生活在中产阶级水平之下。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导致了我国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结构而非均衡合理的橄榄型。贫富差距过大会酿制了社会矛盾,只有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合理性关系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城乡之间的收入之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收入得到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逐渐提升,城乡收入比由2009年的最高点3.33下降至2015年的2.95,但是相对差距依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为了民生建设,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建设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向沿海等地区转移。从而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法治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进城务工的人口并非是人人都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不仅会拉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二元结构向城镇二元结构转化,而且城镇内部贫富差距更突出。

(二)地区之间的收入之差

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收入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沿海与内地的收入差距、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收入差距等诸多情况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地区、边疆多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限制,与东部及沿海地区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虽然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高度战略,但是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未能发生根本性缩小,西部地区的贫困面依然是最大的。

(三)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某些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以及高新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过高,具体特征表现为准入门槛较高、专业性强、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等,这些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而收入较低的行业往往具有竞争较为激烈、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准入门槛较低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征,这些行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其中金融保险业是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而农林牧渔业是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2014年时达到79917元,收入比达到3.82。

(四)财产差距不断增大

知识产权技术垄断,财富会被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一旦财富集中到个别手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特别是一线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表现在买卖房者的分化,而且表现在不同城市之间之间的分化。低收入家庭为了应对快速上涨的房屋价格,用了一生的积蓄解决住房的问题。低收入家庭不仅住房得不到保障,而且教育、医疗等方面也得不到保障。金融资产也对贫富差距的扩大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出现金融资产逐渐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也显示我国财产不平等程度逐年走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达到0.73,财产不平等程度已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程度。

总的来说,在群体收入中,个人的偏好,个人的奋斗目标、个人的意志力,个人劳动熟练程度不同导致了个体收入的差异性。

三、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

精准扶贫的基本涵义: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具体来讲,精准扶贫重点扶贫贫困地区、贫苦居民户,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就加大对谁的扶持力度。

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能够满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即不愁吃喝不愁穿。实现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喝基本医疗有保障。实现我国广大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必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

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激活社会活力。三是坚持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成效。四是坚持保护生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五是落实公民主體地位,调动一切积极性。六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

精准扶贫“六个精准”: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精准。

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摆在首要地位,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1236”扶贫攻坚行动:“1”就是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作为核心;“2”就是做到不愁吃和不愁穿;“3”就是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6”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训,异地扶贫搬迁,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六大突破。

四、精准扶贫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一)精准扶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如何建设和巩固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一开始,中国照搬苏联的社会建设模式,有成功也有失败,照搬苏联模式是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只有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初步总结,需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把党内外,国内外,直接的,非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要调动起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也存在着消极因素,只有克服消极因素或者是努力把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实施精准扶贫,目的是彻底消除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施精准扶贫服务,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更好地建成小康社会。

(二)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直接写的概括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于存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和财产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因此两级分化依然存在。实施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必须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精准扶贫重点扶贫贫困地区、贫苦居民户,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就加大对谁的扶持力度。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性的区别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成果有全体人民共享。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为的少数人人谋利益,最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产生剥削,那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实施精准扶贫目的就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过着幸福的生活,而资本主义仅代表少数人利益,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三)精准扶贫是民生建设的内在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你,中国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其实质就是注重民生建设。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五个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党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更让人们确信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问题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保障总关情,民生系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人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坚持精准扶贫,消除贫困,解决好“谁困难、扶持谁的问题”。这就需要认真搞清楚哪些人贫困,贫困的程度如何,贫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决不让每一个地区掉队,决不让每一个贫困户心酸。帮助每一个贫困户实现脱贫,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实施精准扶贫是解决好民生问题建设的内在动力。

(四)精準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之一,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向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迈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加充分就业,收入分配缩小,中低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度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为了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需要健全和促进,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收入格局得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需要更加公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深化。

党的十九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两个重大的判断,其中之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这一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一个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增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更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都是为民谋利,为解民生之忧。

坚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需要的保障和改善,既要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群众基本生活的到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的到满足。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之,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是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只有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地方,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深入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穿和不愁吃,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零化,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小康社会精准扶贫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定襄沿革考略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