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2020-12-23 21:30许佳佳凤鹏飞许倩倩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

许佳佳 凤鹏飞 许倩倩

摘  要:基于“新工科”理念,以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为例,将新工科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新工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40-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加大,特别是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快的新经济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即“新工科”人才[1-5]。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重要的服务业,产业关联度极高,不仅自身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很重,还承担着协调产业布局、带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任务,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应用性本科院校,需要在发展“新工科”的趋势下,将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针对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进行准确的重新定位,对专业培养方案、模式和内容进行综合改革,建设能够满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通运输新工科专业。

本文基于“新工科”理念,结合交通运输行业与专业特点,以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以下简称“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阐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一、新工科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明确,即:立足于合肥、面向安徽、服务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对接中小微企业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治、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机动车辆运用技术与管理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道路交通运输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厚实的基础理论和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在道路交通事故防治、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机动车辆运用、检验检测、维修诊断技术等方面从事应用与管理等工作,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广泛知识领域和实践能力的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可以看出,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专业融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而传统工科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导,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辅助,分散实践更是相对较少[6],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素养,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利于学生发展,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与传统工科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相区别,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新工科专业毕业生具备规划、组织、设计和管理等综合的工程专业素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工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要以实际工程为主线,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与工程专业水平,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践与创新体系的构建,致力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满足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人才需求。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纵观现有的一些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深度不足,人才需求难以准确预测,造成其培养目标大多相对单一,带来毕业生就业选择性小、就业面窄的问题,难以适应当今行业快速发展与变化对人才能力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限定于单一能力或单一学科内,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最终导致实施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后难以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满足和面对新经济环境的卓越工程人才,能够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进而引领行业快速发展[7-8]。因此,基于“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相关经验与方法,对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交通运输专业科技人才,以满足交通运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培养目标与规格

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在“新工科”的教育背景下,结合工程教育模式的相关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道路交通事故防治、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机动车辆运用、检验检测、维修诊断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具体为:(1)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书面表達和口头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协调事务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进行必要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道路交通事故防治、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及鉴定的基本知识,能够通过运用道路监控技术进行交通调查与分析,熟练使用交通监控、汽车性能检测诊断、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仪器设备,并依据数据和信息进行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3)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具备一定的专业项目方案自主设计和策划能力、较强的实操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及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学习、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支撑,也是教学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防治、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机动车辆运用、检验检测、维修诊断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平台的通识必修、学科基础、专业核心等八个模块构成,其中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35.81%。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实践、学科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部分组成,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三、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新工科”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中配有较高的实践教学比例,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教育基地。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制定了实践教育基地五年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通过校内科技活动与校外科技竞赛相结合创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制定了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和方法,综合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目前,以产学研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已拓展了7个与本项目建设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包括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客运总公司等。同时,在这些实训基地遴选多位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另外,学院和相关实习单位以“订单式”“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举办“三联交通应用技术班”和“长城制冷合作班”等教改班,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教育模式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除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实践之外,还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具有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而由于现有教师大多均是由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缺少工程单位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确保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即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三联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具体做法如下:(1)自我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对于现有的师资队伍要求每位教师自我计划职称条件差距,由教研室监控提醒,办公室备案监督,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方面加强实践与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对于外部人才引进,依托民办高校人才聘用制度灵活的优势,积极引进具有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与此同时,请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人员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2)加大自有教师企业锻炼、学者访问、博士等再培养的比例。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拓展企业有效岗位、高校学者访问、在职读博等再深造途径,按照每年10%的人数标准进行企业锻炼、学者访问,在职读博再深造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3)加强自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工作。继续通过“老带新”“导师制”等传统培养模式对新进教师进行业务培养,同时创新“助教制”新培养模式,立足校内培养,采用跟班全程听课、人人过关试讲、指导课程设计、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能力,采用这种方式培养教师每年不少于3人。做好业务骨干教师的引导工作,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姜晓坤, 朱泓, 李志义. 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2]佚名.“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5(1):10-11.

[3]佚名.“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4]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

[6]李志鸿,邹复民.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5(5):486-490.

[7]郭淑清.新工科理念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7(24):24-25.

[8]徐曉飞,丁效华.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