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在职业教育中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0-12-23 21:41孟远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现实困境协同

孟远

摘  要:发挥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机制的有效性是推进职业教育协同育德的突破口。企业德育实践、社会公共志愿服务、社会行政部门实践、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的主要方式,但在具体实践上仍然存在现实困境,校企应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学校建立社会公共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政府与院校创新工作机制、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多元互动渠道是解决之道。

关键词:协同;德育;现实困境;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75-05

“协同”指的是子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强调多元主体和要素的内在一致性和协调性。教育就是一个主体多元、复杂的巨系统,从协同视角出发,多方位综合考虑是教育改革取得的重要经验。根据2017年3月统计数据,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体系中有接近1400所独立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不含中职生)[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破解了知识学习和技能习得衔接贯通的难题。而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仍然存在着职业素养满足度低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职教中德育实效性缺乏。因而,协同育德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时代诉求和现实需要,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重要举措。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在职业教育中有着强实践性的特点,具备德育实效性,因而发挥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机制的作用是推进职业教育协同育德强有力的突破口。

一、协同育德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时代诉求

随着《中国制造2015》发展规划的提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德育基础,德才兼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除了职业知识技能外,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职业教育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职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如果缺乏职业信念即使所学知识丰富,技能过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从事所学专业;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总是消极怠工、思想散漫,不肯主动求教和思考,在职业道路上也必定不会顺畅。职业教育中这类“重技能,轻素养”问题已经被逐渐重视起来,急需渗透育德机制。

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跨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是协同育德系统中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大主体,职业教育中社会实践的主体包含企业、社会公共、政府管理部门等,其中以企业的育德实践作用最为明显。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具备与企业磨合更多,技能适应性更快等优势,如果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更高的职业素养,企业更愿意选择职业院校毕业生。基于此,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主体对职业院校育德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这构成了社会与职业教育协同育德的现实基础,因而协同育德不论对个人发展、对于职业人才培养,还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的实现方式

目前,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主要通过企业德育实践、社会公共志愿服务、社会行政部门实践、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等。[2]企业实践德育是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主要表现,也是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德育方式。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感受企业文化,对企业中师傅工作的实际观察,可以了解到自己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顶岗实习等更深入的企业学习实践,可以从职业行为上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机电专业学生下车间实习过程中能体会到守时、合作、严谨等职业态度的重要性,一旦因为自己的疏忽或懈怠,会导致返工和工期延误等。这种现场的“体验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冲击力最强。社会公共志愿服务是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社会与院校协同的公共志愿服务主要是学校和一些公益机构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例如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公益活动,学生都会踊跃报名参与。西点制作专业的学生会亲手制作小点心,幼儿教育类专业学生会准备舞蹈歌曲为老人和儿童送去温暖,没有特殊才艺或者不知道怎么表现的学生也会通过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按摩等方式献上自己的爱心。学生在这类社会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乐于奉献,平等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也在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但社会公共志愿服务所能覆盖的学生面较小,因而这种协同育人的实现方式尽管效果好,也存在辐射范围小的问题。

社会行政部门实践不同于企业实践,差别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大多是管理机构,实践也主要是从事事务性工作,增強对行业发展和行业特点的感性认识,培养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以导游服务专业为例,不少学生对导游工作的认识是“门槛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辛苦”等,而到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实践后,能够通过各种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了解真实的社会需求,增强职业信心。此外,政府部门同样有工作守则,学生也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育德是指学校组织的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传统文化展览中心、工匠精神展示周等活动,这些德育活动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主题教育性,不同于隐性德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体现。

三、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的现实困境

社会与院校协同育德虽有一致性目标,但还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上,仍然存在现实困境,以2017年11月出版的《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对“需要提高的职业素养”来看(见表1),应届毕业生仍然认为在职业素养上有较多应该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做事方式、工作态度、自我管理方面,超过30%的毕业生都认为有所欠缺。[3]

1.企业实践育德方法不明确,管理流于形式

企业实践育德中最大的问题是方法不明确,大多数企业导师和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共同商议后制定,主要是知识技能的习得和熟练掌握方面,而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仅仅概括性地带过,甚至直接被忽视。企业导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而职业素养培育是靠学校德育或者学生自己获得;而校方则认为具体的职业素养通过企业导师的教导可以得到固化。这种因为没有明确协同育德方法而误以为对方会承担主要育德任务的错误认知,导致企业实践育德功能的失效。

3.政府与院校协同育德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变革“一人一个点”的实习方式,“一人一个点”是指一个学生往往服务于某一个部门,很少见两个学生共同在一个部门实习的情况。都是学校直接安排学生去某个点,政府很少派人来学校挑选实习生。这也直接导致了政府工作人员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直接安排学生工作。因而政府与院校协同中首先要改变这种双盲式的实习方式,由政府和学生双选,学生可以写自荐信到想去实习的单位,学校组织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对意向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双方都达成意向可以现场交流实习意愿和工作职责。二是院校与政府加强沟通,尤其是实习学生思想状况的交流。院校可以借鉴“家校留言本”的形式,要求政府人员将学生实习中表现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每日记录,并由学生带回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根据留言本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动态,对于出现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和教育。通过这种内隐的方式引导政府人员加强育德意识,学校也可以搜集到共性问题。

4.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体验育德,增加多元互动渠道

一是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联结。直接联结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直接体验,这种体验是多元的,鼓励学生在当下进行感受和表达。例如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体验扛模型步枪、背干粮,体会革命先烈为了抵御侵略承担的重担,让学生直接与老兵或者老兵的后人对话交流。二是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间接联结。间接联结是指通过他人或者事件形成的体验性感受。例如对工匠精神的体会,当下学生由于知识技能学习还不夠成熟,无法通过展示感受工匠精神,此时可以由教师成为中介,例如工艺技术,可以由专业老师和工匠共同进行工艺品的打磨,通过观看老师与匠人存在的差异,直观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是学生前期对社会实践活动做准备工作。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前,要求学生进行前期准备,例如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讲座,学生如果直接去听讲座,会感到非常无聊和乏味,而在前期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具有当代价值”的大辩论赛,或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举措”这种征文活动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的反馈。反馈是学生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互动交流的最直接方式。在社会实践中要重过程、重反馈,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真实的想法和态度,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由辅导员进行简短的评语并反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邢晖,郭静.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基础、框架和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90-95.

[2]高顺起.高职院校“三维一体”协同德育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2):25-27.

[3]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23.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现实困境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