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2020-12-23 21:41黄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黄宁

摘  要:分析科教融合的必要性、科研资源转化及科教融合实施存在的问题,探索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中的具体路径,认为在大学英语中实施科教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钻研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92-04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意见》明确提出“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号召高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此外《意见》还提出,“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1]如何在高校贯彻和实践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笔者将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具体进行探讨。

一、科教融合理念

在高等教育史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一传统由来已久。1806年,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2]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柏林大学的办学之中。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尤其重要的是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因此教学与研究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3]另外,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指出:“科研与教学是相互补充的,大学等级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提供新的思想和启示,其教学水平是难以提高的。”[4]我国学者也认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于人才培养,大学的科研不同于科研院所的专职科研,大学的科研具有育人性;大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型和阶层的教学,大学的教学具有学术性。”[5]从本世纪初至今,我国高校开始践行科教融合教学模式,并认为这一模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是指:“以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完备的软硬件设施和科研项目、技术升级改进为依托,以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相互渗透融合为载体,以‘做中学为抓手,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同步提升的‘寓教于研、寓研于学的教学模式”[6]。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把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学生;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钻研精神,在实际求知过程中获得长足进步。科教融合的本质是“学者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连续体中进行知识的发现和传授。”[7]在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中,重点是要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真正发挥其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如何把科研成果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转化应用于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8]

二、实行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科研成果丰硕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英语相关的学术研究成硕果累累。学术论文的研究范围覆盖英语及其相关知识的各方面,主要涉及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翻译、教学等,其中涉及英语教学的部分囊括了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和翻译五大学习板块,一部分研究专门探讨具体问题如语法、句型、修辞、典故、词汇等。这些学术成果不仅为未来研究打下基础,还可以指导英语学习者学习,是一座智慧的宝库。

(二)大学英语教学问题

1. 科教分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科教分离是不争的事实。原本,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两项重点工作,英语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师的基础工作,为其科研活动提供土壤,也可以检测科研成果的有效性,也是科研成果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英语科研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其成果可以促进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之所以需要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为了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使教学资源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9]但目前的现实是科研是科研,教学是教学,科教并未融合。

教学资源是指应用于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资源种类繁多,除了教材之外,还有讲义、课件、报告、讲座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学活动向纵深开展,更能激发学生潜力,但目前英语方面的科研资源仅仅是依赖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到的英语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术研究成果与教学资源之间缺乏匹配性、持续长久的衔接与融合,真正用来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识记与应用的更是寥寥无几。

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传授知识,另外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听力口语课程。这种教学模式沿用已久,在历史上对英语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很明顯,课堂授课内容按照教材开展,最新最前沿的语言知识并不涉及,另外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希望把英语学好,但却无法克服眼前的阻碍:一是学习的突破口在哪里;二是如何拥有独立和创造性思维。

3. 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对教学成果的主要检测手段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何?我们常看的现象是高分低能、哑巴英语,学生具备考试的能力,却不具备交流、应用能力。这说明被动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钻研兴趣需要调动起来。

二、科研资源转化障碍

(一)意识不到位

1. 教师问题。一是一些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没有考虑自己的授课内容,造成研究成果和教授知识脱节现象,直接导致无科研资源可以转化;二是还有一些教师没有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其它领域漠不关心,让很多研究成果发挥不出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导致一些研究成果无法传达到学生;三是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把科研成果和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衔接的意识,围绕教材照本宣科,不知道可以利用科研资源来拓展和延展自己的授课内容。

2. 学生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既没有自己从事语言研究的意识,也没有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学习的意识。这说明,学生并没有在思想上认同科教融合教学模式,还需要完善配套支撑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

(二)机制不完善

一是转化机制。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育人是第一位的。科研是高校的灵魂,能够支撑和引领教学和人才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知识等方面。当前,高校相应的转化机制并未形成,导致科研与教学分离,没有把教学、科研和育人真正结合起来,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考核机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受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而现有的考评机制偏重于科研,具体表现为经费使用向科研倾斜,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以科研项目和科研产出为主,导致教师的科研成果猛增,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保障机制。目前,高校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方面缺乏相配套的保障机制。首先缺乏鼓励机制,没有鼓励办法出台,教师就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科研成果对教学活动的反哺作用及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

三、科教融合路径

(一)组建教学团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当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时,会涉及到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翻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谁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打破现有一名教师代一门课的限制,教师按照课程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来配置。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组建成教学团队,按照研究方向分工教学,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这样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时更为得心应手,学生也能够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

(二)寓教于研

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把以往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当学习成为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时,学生的求知欲将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将大大地高。吉尔曼认为,“学习-研究-发现”的科教融合方式将使学生实现个人学习的潜力超越年龄和家庭背景的差异性。[10]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科研项目纳入本课程教学体系;二是把教学内容与相关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文献研究、知识点讨论、归纳总结与拓展研究。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贯穿进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分析。大学英语的知识学习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句型、修辞、典故、习语、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写作、欧美文化、欧美文学等方面,而且所有涉及方面均有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资源既有对英语及其相关知识的研究,又有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的指导。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国内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都是知识呈现型,没有研究引领型教材,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教材方面的建设。把研究资源与课程内容进行衔接,并对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指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专用教材,大学英语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课,教材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入跨学科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开展学科的交叉研究。

(四)教学方法改進

国内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有很多研究,提倡最多的是“翻转课堂”,如果把科教融合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学习的效果会更加理想。具体为:第一步:教师布置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和研究内容。第二步: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学习,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针对一定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第三步: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对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大家一起对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研究发现进行讨论、分析,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和点评,并对下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整个学习是一个探索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到了更多更有深度的知识,也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钻研方向。

(五)作业设计

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可以把相关科研直接放入课程中,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追寻答案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过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论证观点,在不断探究中学到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业设计方面,小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大的研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作业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口头汇报、书面汇报、论文等形式,旨在促进更深入的学习。

(六)测试设计

一是侧重过程考核。当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时,完整的探索、学习、研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很快就能出成果,所以在课程考核中要突显过程的重要性。考核可以增加平时成绩比例,鼓励学生深入钻研,享受学习、研究的过程,在探索、积累、认识、感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二是侧重能力考核。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发挥,自主决定学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每个人成长速度不一样,因此测试设计侧重能力考核,增加主观题比例,给学生充足的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三是侧重兴趣考核。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会对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层次挖掘、探究,其成果更加显著,学到的知识也更多。在课程考核中,可以增加论文、专题报告等研究成果的分值比例,让学生在自己更感兴趣、更擅长的领域里有更大的发展。

(七)举办学科竞赛

在竞争压力下,学生更愿意多学。除了一些基础知识竞赛,如英语阅读大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之外,还可以举办专项研究型大赛,比如英语典故与文化大赛、英语词根、词缀大赛,英语戏剧知识大赛等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某一专题知识,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八)举办讲座

在科教融合教学模式中,可以把讲座这种传播前沿科研知识的形式引入大学英语课程系统,不仅老师可以开办讲座,学生也可以就某方面的研究开办讲座,汇报自己的学习、研究和发现。举办讲座可以让专题研究成果为更多人所知,同时可以启发和引导更多的同类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19-04-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孙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2.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52.

[4]刘金存.哈佛就是哈佛——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30-34.

[5]周湘林,李爱民.一致性构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创新之举[J].中国高校科技,2017(03):15.

[6]李茂国,周红坊,朱正伟.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8.

[7]王嘉铭,白逸仙.培养一流人才:以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8(3):109.

[8]董桂伟,赵国群,王桂龙,宋立彬.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4):114.

[9]欧喜军,王立春.强化高校科研管理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21-22.

[10]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1.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