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育的途径

2020-12-23 21:41赵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德培育途径

赵谦

摘  要: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师德师风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在师德的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坚持学习、严格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消除戾气,努力进行内部修炼。与此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应积极宣传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有效监管,严惩失德的不良行为,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116-04

师德即教师的道德,它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养。千百年来,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新时期的今天,教师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光辉职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弘扬师德,不辜负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荣光。众所周知,传道、授业和解惑是教师的三大职责。其中,传道位列榜首,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功能。而传道功能能否顺利实施,与教师师德的培育息息相关。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会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但如果教师品行不端,纵使才高八斗,也难培育出思想道德高尚的优秀学生。此外,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师德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能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助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对于一千四百余所高职院校而言,师德的培育既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师德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方可实现。下文将分别以教师个人和教育管理部门为视阈,探索高职院校师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期待可以为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贡献力量。

一、师德培育的内在动力:高职教师的自我修炼

1.坚持学习,严格自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为师的前提和基础。毋庸置疑,知识的传授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对所属学科发展脉络的精准把握。如果教师不能对所授课程的内容了如指掌,那么他就无法将知识精准地传授给学生。更有甚者,如果教师才疏学浅,对知识一知半解,则很可能误导学生,从而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幸运地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师行业的入职门槛逐年提升。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十多年前,在岗教师绝大多数为本科学历。而如今,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岗位时,都要求求职者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部分发达地区的优秀院校甚至已经开始招聘博士生。高学历教师的加盟,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然而,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现代社会,纵使具备高学历的教师也丝毫不能松懈。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才能保持所授知识的新鲜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切不可安于现状,要利用课余时间充电学习,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外出参加培训或研讨会,通过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还应重视科研作用,将科研作为扩展自身知识储备的有效手段。除了学高之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身正。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学生们效仿的对象。身正的教师会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学习模仿。当然,要想做到身正,高职教师必须做到严格自律,“要以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形成善于‘内省的品格特质,以律己之格实现教书育人的职责。”[1]综上所述,师德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严格自律。只有学高身正的教师,才能用师德影响学生,从而传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正能量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出品德优秀的建设者。

2.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2]从教十余年来,笔者深刻地认识到,爱是师德培养中的核心环节。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属于世人眼中的“差生”,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并非出于喜欢,而是应试成绩不佳的无奈选择,因此他们内心实际上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3]介于此,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少数甚至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疏导他们心中的障碍,帮助他们重拾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爱是一个必要条件。尽管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但他们也同样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只有以充满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师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好,但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也有些学生,尽管默默无闻,但懂得感恩。作为一名有爱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这些优点,并利用合适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当然,每位教师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对学生爱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有的教师以严厉著称,有的教师则性情温和,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无论教师表达爱的方式如何,尊重和理解是前提和基础,“唯有在场的平视的尊重与理解,才能消弭一切误会与对立。”[4]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高职院校,一个温暖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爱。因此,笔者建议,高职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温暖的教师,用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甘于付出爱的教师,一定也会收获来自学生满满的爱,从而获得最大的职业幸福感。综上所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师德的高尚与否,不是看你获得过多少次“优秀教师”的称号,或是在教学比赛中取得多好的名次,而是看你是否能将爱倾注到教学之中,因为爱与奉献才是师德培育中的核心要素。

3.淡泊名利,消除戾气

近年来,教师的收入有所增长,职业认可度也不断上升。然而,多数教师的收入依然偏低,微薄的工资仅够维持一种简单清贫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淡泊名利,从精神层面寻找慰藉。然而,教师也是人,当工作和生活遭遇不顺之际,也一定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中,存在着戾气弥散的现象,这严重地影响了师德的培育。探究高职院校教师戾气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任务重、学生生源差、绩效分配不公、职称晋升不顺、科研氛围缺乏等。以科研为例,随着一大批博士和硕士的加盟,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的热情逐年递增。然而,高职院校教师想要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十分困难。纵观每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重要课题的立项情况,主持人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寥寥无几。在论文的投稿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也受到不少刊物的歧视,有的甚至在投稿须知中明确注明不接受高职院校教师的稿件。对科研的强烈诉求和成果获取困难之间的矛盾,使得不少高职院校教师灰心失望,有的甚至干脆放弃了科研工作。当然,除了工作中产生的戾气外,不少戾气也源自社会生活,如偏激的社会舆论对教师群体的恶意攻击、突发的家庭变故等。戾气会阻碍教师师德的培育,不利于和谐教学氛围的建构,因此必须予以清除。笔者认为,要想消除戾气,教师需学会情绪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教育教学,也有助于自身的健康和发展。”[5]尽管矛盾的存在不可避免,但如果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就能坦然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让戾气影响到教学工作。还是以科研为例,在申报科研项目和论文投稿时,高职院校教师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屡战屡败,也要屡败屡战。”[6]我们不妨将申报课题视作购买彩票,尽管希望渺茫,但只有多買,才能增加中的几率。当然,情绪管理能力的养成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遇到情绪低落之际,高职教师也可以多多参加文体活动,通过运动的方法缓解压力,切不能将戾气带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当然,社会各界和学校领导也应加大对教师群体的关爱,给予教师足够的包容与鼓励,帮助他们去除戾气,促进师德的培育。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做到淡泊名利,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矛盾和挫折,积极化解心中的戾气,这样才能塑造出高尚的师德。

猜你喜欢
师德培育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蟑螂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