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定位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12-24 13:35康雯瑛赵洪升温晶李陶陶
关键词:气象科普工作

■ 康雯瑛 赵洪升 温晶 李陶陶

(作者单位:康雯瑛,李陶陶,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赵洪升,河南省气象学会;温晶,广东省气象学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对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信息传播速度实时性强,传播方式跨时空、大容量、开放交互、自由移动,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匿名和虚拟,传播行为个性化特点突出,网络舆论场异常复杂。这一全新的传播环境要求我们的传播思维必须改堵为疏、变封闭为开放、变灌输传达为沟通交流;要求我们在传播工作中主动性更强、反应更敏捷、应对更灵活;要求我们加强对受众的研判,真正做到渠道细分、分众传播;要求我们全面掌握多媒体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各类新兴传播平台。

1 气象科普工作创新发展面对的挑战

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亟待深化。通过媒体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等气象服务信息以及相关科技知识,是气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认识存在站位不高、内涵单一、外延狭窄的问题。

气象科普服务大局的能力亟待提升。气象科普的内容从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技知识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各类气象信息;气象科普手段从单一利用传统媒体灌输转变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体传播;气象科普范围从单纯面向国内转变为国内国际传播并举。目前气象科普作品产品原创能力较弱,适合多媒体、多频次、广范围投放的融媒体产品不多,可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的精品更少。气象科普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滞后于社会媒体和知名自媒体,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薄弱。

气象科普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亟待完善。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呼唤优化管理体制,从以传统媒体为中心转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齐头并进;呼唤创新运行机制,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优先、一体发展的理念;呼唤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建立适应融合传播的业务平台和流程。

气象科普发展保障亟待增加。改进创新气象科普工作任务艰巨,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任务艰巨。但是,气象科普政策体系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成为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发展的瓶颈。既懂政策又懂气象和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且缺少长效培训、考评、激励、晋升机制,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不够。

2 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科学定位、策略和路径

2.1 气象科普工作的科学定位

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翼。一方面,在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需要社会各界人们学习和了解气象知识,了解气象科技发展水平,同时提高科学素养、提高防范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另一方面,21世纪科学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和交叉融合以及气象服务领域的拓展给气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要更加重视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和对气象科技的深层开发,实现气象科学的观念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向互动。气象科普在释放气象服务效益中发挥先导性作用。实践证明,没有强有力的宣传科普工作,就没有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2.2 气象科普工作的有效策略和路径

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科普事业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稳步提升,2018年达到77.76%。根据以往成功经验,推进气象科普业务化、社会化、品牌化,是推动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再上台阶的有效策略和路径。

推进气象科普业务化,是指加强科普业务,跟踪每日天气预报,针对灾害性天气预报推送科普产品。建立国家级、省级气象科普业务机构,建设科普业务系统。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场馆日常向公众开放。不断壮大气象科普队伍,形成由专业兼职人员组成的、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定期举办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和全国气象科普业务培训班。

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是指将气象科普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融入国家科普发展体系。要发动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不断丰富气象科普传播形式,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气象部门媒体与社会媒体相互融合的立体传播局面。要不断扩大气象科普的社会覆盖面,面向未成年人,借助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载体,提升科普的科学性、互动性、趣味性。要面向农业农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县(区、市)提供点对点、直通式气象科普宣传。

推进气象科普品牌化,是指精心组织策划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全国性重大气象科普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打造“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绿镜头·发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和“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等一批气象科普品牌活动;推出一系列品牌气象科普作品;培养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气象科普专家。

3 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保障

提高对气象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气象科学普及放在与气象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规划协调、政策引导、监测评估和奖励激励等完整的科普工作链条。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谋划和统筹,充分发挥各类科普主体的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各项任务目标落在实处,推进气象科普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激励鼓励。建立气象科技成果科普转化和评价机制,将气象科技成果的普及列入科研、业务项目成果验收;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等环节设立科普考核要素。建立气象科普激励机制,将气象科普纳入各级气象工作的奖励表彰范围,组织优秀气象科普作品、产品、活动评选、宣传和推广活动,激励气象科研业务和科普工作者做出突出贡献。

完善经费保障。争取将气象科普业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国家、省、市、县四级共同分担气象科普财政投入,实现科普业务经费稳定投入。在气象工程建设项目、科研业务项目、专项任务中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气象科普。拓展气象科普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气象科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益。

强化基础研究。跟踪国内外气象科普发展动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气象科普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气象科普发展趋势研究、气象科普需求和科普舆情分析研究。开展公众气象科学素质水平定期调查,加强对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等评价指数的研究,建立以公众认知度、关注度和满意度为核心的气象科普绩效评价标准。加强气象科普主体的科普过程与效果的评估评价研究。加强科普作品创作方法、技巧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科普融合创作的研究。

深入阅读

刘波, 康雯瑛, 任珂, 等, 2018. 气象科普工作的现在和未来思考. 北京: 气象出版社.

猜你喜欢
气象科普工作
气象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科普达人养成记
大国气象
科普漫画
不工作,爽飞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选工作
胸中藏气象 笔底挹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