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军民融合战略推进军粮供应创新发展对策与措施

2020-12-24 15:15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军粮军民储备

文/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国家战略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并写入党章。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对军粮供应工作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一、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创新体系建设

(一)增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紧迫意识

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对世情国情军情深刻变化的敏锐把握,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主动设计,应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历史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其必然性,切实增强自觉性。

一是赢得大国战略博弈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及时提出、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部署。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军民通用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军地协同、军民融合创新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大。

三是推进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对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进行了战略安排,把20世纪90年代确立的“三步走”国防发展战略的目标提前了15年,对2050年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军粮供应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适应国防建设,部队后勤编制体制怎样改,我们的军粮供应要快速保障到位,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军粮供应“铁军”。

(二)把握建设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目标要求

一是加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党的十九大指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是加快我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动力。军粮供应工作是党和人民政府赋予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必须围绕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与军粮保障创新,加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全天候保障体系,加快提升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军粮供应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供应队伍是部队后勤力量的组成部分,如果军供网点布局和力量编成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发展,就可能丧失战略和战争主动权。当前,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军队组织形态受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战斗力转型升级的主导动力,我们的军粮供应保障要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为部队训练、演习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实施精准保障。

三是加快构建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要进一步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五个“更加注重”的发展战略,努力破解在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军粮供应保障出现的突出问题,切实找准在打造精锐军粮保障力量上的军地协同创新重点,在确保抢占未来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以及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上拿出更多的军粮保障融合创新成果,为军粮供应创新发展、军队发展模式转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作战方式转型注入新动能。

四是构建军粮保障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信息化战争不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直接对抗和较量,而且更为集中地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谁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的系统整合,谁就能够赢得军事竞争优势。纵观世界军事强国,都在聚合国家整体粮食储备战略资源,打造军民一体的国家军粮储备战略体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各种威胁挑战,我们需要通过拓展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军粮储备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军粮应急供给军民融合水平,全面提高一体化的国家军粮保障战略能力。

(三)扭住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点环节

一是确立开放共享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构建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观念。深化军地一盘棋认识,切实解决“不开放、放不开”“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等错误认识,坚持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口径的开放发展环境中,实现军队“所需”与地方“所能”无缝对接,地方“所盼”与军队“所有”充分耦合,深入推进军地信息、人才、资源、设施、技术、服务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渗透兼容,注重增强融合发展的普惠性,始终坚持融合发展为了军民、依靠军民、成果由军民共享,实现共享共建共赢。

二是坚决打破封闭垄断。建设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要坚决拆壁垒、破坚冰,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在领导和管理体制上加强统筹谋划、统筹决策、统筹资源利用。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衔接配套的军粮供应军民融合法规体系,加快军民融合粮食企业体制、军粮采购制度、军粮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切实解决制约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三是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加强对粮食应急储备、加工、采购、运输等重点领域的统筹规划,面向军民需求,加快军粮供应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推动融合创新,从军民共同需要的结合点上找准重大创新的方向,使新型粮食经济、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的竞争力和新型军队防卫作战能力兼容生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的关键共性粮食科研技术,统筹考虑军地需求,推动非保密性军用基础设施向民间开放,开展基础设施军民共享,组建国防粮食储备战略安全创新联盟,建立军地联动通用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将军队后方军需仓库储备力量统筹融合,促进军地仓储设施高效合作。针对军地基础配套标准高、投资大的情况,创新融资模式,广辟融资渠道,形成多方位共建模式,既实现平战结合,又节省国防工程费用。

四是重大项目一体推动。强化军粮管理机构职能作用,科学制定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确定重大粮食企业示范工程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国防需求,推进军供网点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与军队战场布局、战场设施建设的有机融合,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粮食企业、军队后方军需仓库等方面的积极性,畅通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地方科院系统和高等院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间单位等,协同推动军粮供应和储备创新渠道,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协同创新框架合作协议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一体系和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军民融合发展。军民融合是一个耦合器和倍增器,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深化研究。建立军民融合军粮供应机制,不能关起门来搞改革,孤芳自赏搞创新,要坚持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创新完善宏观调控,适应部队编制体制改革要求,推动军粮供应质量变革、企业效益变革、政府动力变革,创新军粮供应发展新格局,那就是“创新三个机制、夯实五个基础、构建六个体系、聚焦八个领域”。

一是创新三个机制。即: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快形成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设计机制。

二是夯实五个基础。即:夯实军民一体化的军粮供应和储备信息化基础;夯实军民一体化的军粮供应保障与加工企业基础;夯实军粮供应队伍军民融合的人才基础;夯实粮食储备融合共享的仓储基础设施;构建融合共享的军粮供给数据资源基础。

三是构建六个体系。即:着眼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从实现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出发,构建军粮供应保障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粮食生产、储备、加工、运输体系;军民协同军粮供应应急保障创新体系;现代军粮供应人才培养体系;军队生活物资保障社会化体系;现代化军粮供应和储备国防动员体系。

四是聚焦八个领域。即:加强军粮供应基础领域统筹,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加强军粮定点加工企业领域统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粮食生产加工链;加强军粮供应科技领域统筹,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军地联供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加强社会服务统筹,提高军队保障社会化水平;加强应急和公共安全统筹,提高军地协同应对能力;加强粮食储备领域统筹,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军粮供应与储备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强军地供应保障合作和信息交流统筹。

三、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方针政策落实

一是推进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工程建设实施。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发展已经有了好的起步,为服务部队打得赢、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队改革深入推进和应急应战保障需求对军粮供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新路,从而实现军粮供应转型发展、提质升级。按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成品粮储备、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物流配送、军粮食品研发、质量检测能力建设。

二是制定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实施指导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军地双方必须携手、加强沟通、互相配合,推进军民融合与军粮保障创新,在管理、服务、供应、应急、融合等方面实现提质升级,加强指导,促进军民融合军粮供应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开展军民融合粮油供应宣传活动。发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军粮品牌整体优势,打造军民兼容服务品牌,通过活动维护并扩大军粮供应品牌影响力和信誉优势。围绕让官兵“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主题,进一步深入部队基层,持续开展“粮油科技服务进军营”“餐桌节约促强军”“粮油科技进社区”“科技服务进农村”等活动,制作粮油科普宣传手册进行宣传讲解,切实把科学储粮用粮知识普及到部队伙房、社区家庭、农村田间地头,开展粮油保鲜储藏研发,让粮油保鲜储藏设施设备应用进入部队营区伙房、社区供应点、农村住户,依托军地资源,打造军民兼容的粮油、副食、应急食品等通用物资服务平台,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拓展社会市场。

四、开辟军民融合助力军粮供应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以建设国家级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国防动员中心)为依托,构建起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平战一体的军民粮食保障新格局,推动粮食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培育军民融合发展主体。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主体,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军粮综合应急保障基地为中心、军粮供应站为骨干、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为节点的军粮供应网络,确保部队执行任务到哪、军粮供应服务到哪,有效提高军供保障能力。为适应新形势军事战略方针要求,建设军地应急保障指挥中心、军地融合教育培训基地、军供业务服务中心等,落实军供粮源,建立军粮储备战略体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优质军粮供应到部队。

二是推动军粮供应企业转型升级。军供粮食企业主动对接新时代部队后勤保障需求,激发粮食企业内生动力,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军民融合发展,对“放心粮油”加工、销售网络建设提出规划和要求。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放心粮油”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驻地部队特点,生产、供应小包装粮油产品和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方便部队储藏、保管、加工、运输,强化军供粮油质量,为提升部队战斗力提供饮食保障。同时,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为部队供应优质成品粮油,减轻部队后勤保障压力,助推粮食企业营利增收,产生良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探索军粮供应军民融合长效机制。推进军粮供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机制,加强军供管理规范化,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规范化管理“星级”军供站提档升级活动,完善军供管理制度,强化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演练,加强军供规范化管理,有效提升军粮供应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部队满意率100%。

四是推进军粮供应应急保障实战化。按照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创建全天候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模式,为主要军供站(点)配备冷藏车、野战炊事车、面包加工车、净水车、给养器材单元、发电机、野外宿营帐篷等应急保障需要的战备物资器材,能够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高效率完成部队野外驻训、演习、抢险救灾等突发性应急保障任务。

五是军地联席制度化。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利用建军节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到部队机关和基层连队进行节日走访,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部队官兵对军粮供应工作的意见;定期组织军供工作人员到部队进行军训,亲身体验部队生活,深入了解部队的需求,提高军粮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军粮军民储备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湖南军粮: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冰战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