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2020-12-24 07:52熊燕飞李华剑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关系

熊燕飞 李华剑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对我国语文教育教学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探讨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关系;策略

引言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当下语文教育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倾听、理解、表达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人文信息,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情趣[3]。从语文工具性角度来看,语言文字存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学生要想准确理解,乃至正确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就无法脱离语境,而且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需要在语境下借助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从语文人文性角度来看,语文人文性内容大都存在于以文言文自为载体的文本中,人文性教育无法脱离文本,而且人文性教育也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是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以产生感悟、受到熏陶,从而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语文教学中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获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三维一体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落实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并突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材是语文教学基础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文本开展化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其中无不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教材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层级阅读方式开展教学,首先带领学生进行概要性阅读,统筹全文,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明晰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性阅读,从整体出发,抓出关键词句进行准确理解、深入探究。像这里的“水”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最后进行赏析性阅读和延展性阅读,阅读中带入作者的情感,仔细品味作品的写作艺术和节奏,对诗词中富有特色写作手法和结构进行赏析,理解朱自清先生当时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勤动笔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亦或是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以及写读后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在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从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种植人文精神。

(二)锻炼学生成熟的语文思维逻辑

学生语文思维逻辑是影响其语文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培养学生成熟的语文思维逻辑不仅可以锻炼连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以培养人文素养。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开展多样式教学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一,通过单元教学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第二,通过作文教学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第三,通过分层教学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三)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寓教于文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关键,除语文教材文本外,教师还要善于挖掘课外阅读资源,丰富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一方面可以巩固语文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养成正确的三观。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下自主阅读《红楼梦》,使其了解刻画不同人物的语言文字,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体会异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時感悟生命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挖掘课外阅读资源时,不应局限于教材,应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标,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汇、语言,培养语感、掌握更全面的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结结束语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二者的统一是不仅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同时也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需要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坚持三位一体的目标和凸显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新课标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锻炼学生语文思维逻辑和丰富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以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新的歌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秋玉. 怎样在教学中实践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 2017, 000(003):88.

[2] 邓小容. 探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文摘版:教育, 2016, 000(002):P.227-227.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关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