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栖息地保护研究

2020-12-25 03:57张丽霞王志永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张丽霞 王志永

(1.太原动物园 山西 太原 030009;

2.石家庄市动物园管理处 河北 石家庄 050200)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鸟类协会的会标和山西省省鸟。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两侧伸出的白色耳羽和美丽似马尾的尾羽,故又称角鸡、马鸡[1]。张正旺等[2]报道我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 900只以上,在山西、河北、北京和陕西的局部地区栖息,分布范围约13 000km2。由于地理屏障(黄河)和自然植被(太行山植被)的破坏,其分布区已被分割成3个区域[3]。野生动物资源濒危与栖息地破碎化甚至消失密切相关。栖息地是指动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的周围环境,即动物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地理分布区。褐马鸡栖息地受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影响被破坏,正在逐渐消失,呈现斑块化、岛屿化,严重影响褐马鸡的种群密度[4]。保护褐马鸡的首要措施就是进行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本文从褐马鸡栖息地的影响因素、褐马鸡栖息地保护对策两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1 褐马鸡栖息地的影响因素

1.1 环境因素

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动植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动物栖息地的自然环境。近年来,褐马鸡栖息地的大型食肉动物逐渐减少,导致褐马鸡的天敌大嘴乌鸦、狐狸、鼬类等数量增加,严重危害褐马鸡卵和幼雏,褐马鸡栖息地还受到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食物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繁殖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破坏了栖息地的生态平衡。

褐马鸡作为森林鸟类,乔木和灌木是褐马鸡赖以生存的环境,隐蔽性较高的乔灌木及草本植物有利于褐马鸡的取食活动。全球变暖趋势下,气候变化会改变褐马鸡栖息地草地和林地的分布格局,导致优势树种分布面积缩小、丰富度下降,从而使褐马鸡的适宜栖息地范围不断缩小。

1.2 人为因素

1.2.1 生产经营性活动 生产经营性活动包括砍伐、放牧、采集等。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导致褐马鸡栖息地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岛屿化、斑块化现象加剧。虽然我国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禁止商业性采伐,但仍存在原住民砍柴取暖、制作餐食等行为,导致被破坏的栖息地植被短期内无法恢复。放牧不仅会造成栖息地植被、食物被大量消耗,而且间接干扰褐马鸡生物学活动。人类采集活动主要包括采集野菜、药材、沙棘浆果等。采集野生蘑菇多在褐马鸡繁殖期,影响褐马鸡繁殖成功率;采集药材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影响褐马鸡夏秋季栖息地植被多样性;沙棘浆果是褐马鸡冬季主要食物,人类的掠夺性采集行为会影响褐马鸡越冬食物的贮藏[5,6]。

1.2.2 设施建设性活动 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开发力度过大,旅游业开发、修路等大规模建设工程会严重影响褐马鸡的正常生存。旅游区开发建设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和震动,褐马鸡容易受到惊吓,产生应激反应。过多的人为干扰严重影响褐马鸡的繁殖率和种群数量;旅游人次较多甚至进入核心区,且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乱扔废弃物品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噪音及山体、水体污染,使旅游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褐马鸡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大山深处,修建道路虽然可改善交通,发展经济,但也加大了褐马鸡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严重干扰褐马鸡的栖息生活[7]。

2 褐马鸡栖息地的保护对策

2.1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褐马鸡的种群数量,国家在褐马鸡栖息地建立了9个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西灵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延安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此之外,还建有多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对于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建立保护管理机构,不断提高保护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化管理水平,通过对保护区内动物分布情况、森林群落因子、地形因子、气候条件的大量调研,综合制定管理方法。

保护区管理人员应贯彻落实各项管理办法,加强巡护、监测工作,核心区实施绝对管理,严禁人为干扰,缓冲区实施严格管理,种群集中分布区设立标志牌,严禁人为破坏和乱捕滥猎,加强法制管理。在对森林旅游区规划时,保护区应根据褐马鸡的生活习性以及褐马鸡对栖息环境的季节性选择,严格控制旅游区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远离核心区,严格控制可能对栖息地造成破坏的活动项目,严格控制每日进入保护区的人数,特别是在褐马鸡的繁殖期。

2.2 建立应急预案和控制天敌数量

褐马鸡栖息地可能发生暴雨、暴雪、大风、干旱、气温骤降、地震、泥石流、滑坡、火灾等极端情况,保护区管理人员需要提前建立应急预案,实时监测保护区气象、水文等非生物因子,随时掌握栖息地的自然条件变化和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以保证可以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1]。同时管理人员应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加强防火设施建设。当发生极端情况时可采取优化生存空间、人工补充食物的措施,以保障褐马鸡的基本生存需求,使其顺利过渡。由于生态环境问题,褐马鸡天敌数量不断增加,可采取人为措施适当降低天敌的数量,以减少对褐马鸡的危害,维持生态平衡,比如定期捕猎大嘴乌鸦等天敌[9]。在褐马鸡繁殖期,管理人员更应加强天敌防控措施,以提高褐马鸡的繁殖成功率。

2.3 加强合作和扩大分布区域

目前,一线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者对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缺乏系统认知,应进行褐马鸡生物学、生态学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管理水平和对褐马鸡野外活动规律的监测技术水平,掌握褐马鸡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保护区还应加强与科研单位、各大高校、社会组织的合作,提高科研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褐马鸡保护对策。武玉珍等[10]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针对褐马鸡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对栖息地要求特殊、地理分布局限以及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破坏等濒危原因,研究了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并提出应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特别是加强野生、圈养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研究,建立基因库,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保护区间的褐马鸡交换和褐马鸡野外驯化、放归工作,可有效避免近亲繁殖和扩大种群数量。

从褐马鸡的分布模式可以看出,褐马鸡的分布呈岛屿化、斑块化,为了使褐马鸡的分布格局由斑块状向片状甚至带状发展,应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凡是有褐马鸡分布的区域均应划入自然保护区,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应积极开展申请工作,进行就地保护,以保护更大的种群,加强基因交流,防止种群遗传衰退及遗传多样性流失。同时可以对适宜褐马鸡生存的区域进行人工异地散放或自然过渡等再引入工作,发展迁地保护,以扩大保护区面积[5]。各个保护区之间可定期、定量交换卵、幼鸟、成鸟,也可建立生态走廊,以增加褐马鸡的基因交流和提高遗传多样性。

2.4 扩大宣传和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需要全民参与。保护区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保护区,经常性开展褐马鸡保护、栖息地环境保护教育,通过与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可开展志愿者活动和自然保护主题有奖活动,以丰富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方式,提高褐马鸡和栖息地的社会性保护意识。

对于栖息地周边居民,保护区应加强沟通,逐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栖息地保护可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当地居民的乱砍滥伐行为,如建立专门巡查组织,不定时进行巡逻,为褐马鸡创造稳定的、足够面积的自然栖息环境。在保护区内实行全面禁止放牧、严禁拾取褐马鸡卵,严禁在核心区和褐马鸡繁殖期进行采集挖掘活动,应严格限制采集时间、范围,可通过对采集、收购沙棘浆果、羊肚菌、中药材等人员征收资源管理费来适当控制数量[5,7]。对受到人类活动破坏严重的区域,实行封山育林、人工植苗或播种的方法进行恢复。国家可通过提供扶贫资金扶持、引导当地居民开拓脱贫致富新渠道,比如人工种植羊肚菌。要想根本解决居民的采集、砍伐、放牧活动,政府应积极建立优越的经济补偿制度,将居民从保护区迁出[6]。

3 小结

栖息地保护研究是保护褐马鸡种群发展的根本途径,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有利于开展栖息地保护工作,充分了解褐马鸡自然习性、自然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创新栖息地管理技能和保护方法,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褐马鸡栖息环境和发展野生种群数量。

猜你喜欢
栖息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BEAN SCENES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