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要素“支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为例

2020-12-25 06:32刘小伟
教师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田忌赛马孙膑支架

刘小伟

(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江苏南京 210000)

当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的所有年级,统一使用了统编版语文新教材。新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恰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语文素养,具体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每个单元系统中,形成语文学习的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对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在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实践研究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语文要素“三化”

(一)简单化,无方法指导

笔者曾组织区域内的教师做过“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专题教研活动,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落实要素,把语文要素变成一个个类似阅读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由于缺少“学习支架”,很多学生只能吃力地揣摩教师的心思,并尝试做出回答。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这样简单化地直接操作,如《田忌赛马》一课,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思维过程”这一说法,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遇到,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提出“孙膑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学习支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是无头绪和比较杂乱的。

(二)概念化,无标准性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道:“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田忌赛马》一课教学中,“思维过程”是五年级学生在新教材中第一次遇到的名词。思维过程发生在人的大脑里,比较隐秘,很难被察觉。有些教师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感觉明晰“思维过程”的含义较为困难,害怕学生不能理解,于是在课堂上,直接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思维过程”的标准含义。学生对“思维过程”含义的理解过于正式,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当时孙膑在观察赛马过程中具体思考的内容,对其思维过程自然就无法形成整体的认知。

(三)断层化,无递进式发展

统编版语文教材对语文要素的编排是螺旋上升式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递进发展的体系,表现出结构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不断巩固旧知识,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教材中有些语文要素之前出现过,在后面单元里便不再被作为重点提出,但出于巩固知识的需要,教师应该特别关注。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这就是一种旧知识的巩固;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则包括“依据情境编故事,把故事发展的过程写具体”。学生想依据情境编故事,就要有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下册第六单元的要素正是对上册第三单元要素的巩固与提升,在第六单元的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呈现一种断层化的教学。

二、语文要素“支架”搭建

(一)整体解读,搭建语文要素“目标支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方向性,不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所以,对“要素”做进一步的解读,成为教师研读教材、设计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教师如果对“要素”内涵的体会不准确,很可能导致其目标制定、教学设计的不科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依据情境编故事,把故事发展的过程写具体。笔者将《田忌赛马》重新放到整个单元进行语文要素的再一次解读:想了解思维过程,就要把人物的表现放在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厘清问题、背景、方法和结果,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自我。

通过分析,《田忌赛马》这一课教学的“目标支架”可以这样搭建。

基础支架:①认识“策”等字,会写“赢”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摩拳擦掌”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②通过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提升概括能力;③全方面了解故事,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述故事,注意情节的起伏和故事细节。

发展支架: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借助学习支架,感受孙膑的思维过程,并能将其有逻辑性地表达出来,领悟孙膑的智慧与谋略。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整体解读语文要素内涵,将语文要素细化为单元学习目标,再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细化单元内每课教学目标,形成“目标支架”,是教师必须要走也是最有效的路。

(二)目标引领,搭建语文要素“学习支架”

有了清晰的目标引领,课堂教学就不再是线性的“一问一答”,也不是没有指导的“自由探究”式学习。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即在学生学习语文要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可以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操作路径,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认知,从而推动学生在“学习支架”的指导下,自主建构语文要素体系,真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田忌赛马》了解孙膑思维过程的教学板块中,按照流程,教师可以搭建以下“学习支架”。

1.课文一开始提到田忌比赛都输了,猜猜田忌是怎么安排它的马比赛的?

①支架一:填空支架,条理性表达。

田忌第一场用( )对齐威王的( ),接着用( )对齐威王的( ),第三场用( )对齐威王的( )。

2.课文中详细写的这场比赛,田忌为什么会赢呢?

②支架二:图示支架,整体认知与理解。完成对阵图,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3.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孙膑在前几场看到田忌马输掉比赛后,前前后后他都想了些什么,他的思维过程你了解吗?

③支架三:路径支架,自主探究与建构。

在孙膑思维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三个教学环节分别用到了“填空”“图示”“路径”三个“支架”,层层推进,将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并给出思考的方向和路线,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探究。学生虽然是第一次遇到“思维过程”,但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可以很好地感受孙膑的思维过程,并将其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在“支架”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其语文思维得到深度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聚焦要素内涵,搭建“目标支架”和“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平台上自主探究、提升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发展、自主成长。

猜你喜欢
田忌赛马孙膑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田忌赛马:攻坚将士不能这样出阵
田忌赛马
孙膑与庞涓
比赛吃馒头
田忌赛马
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分析与处理
假痴不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