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和木通品种的本草考证

2020-12-25 09:03赖慧殷文贤赵福兰王谦赵宁通讯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4期
关键词:古方本草

赖慧,殷文贤,赵福兰,王谦,赵宁通讯作者)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药剂科,四川 泸州 646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药剂科,北京 100089)

0 引言

本文通过大量本草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品种、药性以及配伍等方面对通草和木通进行考证,从本草文献学角度为通草和木通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本草中关于通草和木通性状描述的文献记载

通脱木为通草的原名,最早在《尔雅》中就有别名为离南、活兄通草之名[1]。《神农本草经》开始有通草的记载,“通草”,一名附支,味辛平,属于中品[2];吴普曰:“通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文,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青蔓延,出汗,自正月采”[3]。通草在《名医别录》记载为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阳及山谷,元月采枝,通风、阴干。茎面布集细孔,孔通两头,汁白,绕树藤生,含一头吹气,气达另一头则质地良,易称即菖藤茎”[4];《新修本草》(《唐本草》)中记载通草径大可达三寸,约三二枝为一结,枝头含五味。通草子约三、四寸,穰白而核黑,甘甜宜口。南人多称之为乌覆,又名燕覆,如今多言菖藤,覆与菖声相近[5];《图经本草》所注:通草遍布汉中、潞、湖南州郡以及泽等区域,大如拇指,形如藤曼。径大可达三寸,约三二枝为一结,枝头含五味,类似芍药,而又颇类石韦,花开夏秋呈紫色,少有白色,三叶相对。果实形如木瓜,穰白而核黑,甘甜宜口。南人多称之为燕覆。元月、二月采枝,通风、阴干。民间谓之通草者,实为通脱木。易被误称为芍药苗,现多以木通谓之。木通生山侧,心空,叶似萆麻,外形乖巧,常用作饰物[6];以上文献资料只有对药物的名称、性味、功能主治、别名和生长环境的记载,而没有对植物的形态描述。至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才开始将现在所说的通草称为通脱木,文中有对植物形态的描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蓖麻,其茎中空,中有白瓤,轻白可爱,俗称通草”。为改变通草与木通在本草中的名实混淆状况,南唐·陈士良在《食性本草》中首改通草与木通,将《本草品汇精要》对木通的记载和《图经本草》对通草的记载进行了移植[7]。金·李杲《用药法象》称通草为“通脱木”,陈嘉漠谓:“白瓤中藏,脱木得之,故名“通脱”。其药材饮片表面洁白色或微带黄色,密具浅纵沟纹,体轻,质软,有弹性,断面边缘处银白色,髓心具白色半透明薄膜,纵剖时可见薄膜呈梯状排列[8]。以上所述的通草,实际上指的是木通科植物木通而言,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所言通草,实际上为木通科植物木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9]。在明代其已感觉到古代将通草和木通混注与一,名实相乱的做法欠妥,遂将二者分条并列,他明知道明代当时所采用的通草是古代的通脱木,并非木通,但在编著《本草纲目》的时候,却仍然按照古本草旧例将木通科植物木通冠以通草之名。到了清代,有些本草直接记载为木通之名,有的仍沿用《神农本草经》通草之名,同时把木通作为常用名,但《本草述钩元》仍论:“通草,即木通,古方通草即今之木通,俗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10]”,说明混用的现象在清代仍然存在。2015版载《中国药典》所述,通草实为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 K.koch)的干燥茎髓,属五加科植物。收于秋季,按需截成段,未干前取出髓部,理直,晒干。外形如圆柱,直径1-2.5 cm,长20-40 cm。切面白色偶有淡黄色,表面有浅纵沟纹。弹性低,质地松软,易折断,体质轻,断面整齐,色泽银白,中部薄膜直径0.3-1.5 cm,空心、半透明,少有实心者,纵剖面排列呈梯状,无味[11]。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木通是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e(Thunb.) Decne.)、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 Rehd.)的干燥藤茎。收于秋季,去除旁支,茎部按需截成段,阴干。外形如圆柱,不直,直径0.5-2.0 cm,小于通草,长30-70 cm,长于通草。木通表面粗糙,裂纹沟壑居多,颜色较深,多为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突起。体质轻,质地坚硬,不易折断,皮厚,断面粗糙,色泽黄棕色,黄色颗粒状小点随处可见,射线排列呈放射状,髓小或有时中空,味苦气微[11]。

从上述诸家资料情况看,前期中医药典籍记载的“通草”植物并非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应该是现今木通科植物木通的藤茎。早在宋代《图经本草》和《证类本草》中便有关于通草与木通出现混淆的情况。

2 本草中关于通草和木通功效的文献记载

通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生阳及山谷,利九窍,去恶虫,通肠道,泄脾胃寒热,血脉关节,利尿,令人不忘”[2];吴普云:“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3]”;《名医别录》对通草描述为“主治脾疸,无毒、平、味甘,常心烦,精神不振,哕出音声,治诸结不消,耳聋,散痈肿,恶疮,鼠,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4];《食性本草》中载“通草 云子,寒,无毒。主胃热闷,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热,此是木通。实名桴子,茎名木通。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痛,小腹虚满”[12];《药性赋》载“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中阳也。两种作用:其一阴窍涩而不利,其二水肿闭而不行。涩、闭两俱立验,因有通草之名”[13];《本草纲目》载“通草,释名木通、附支、丁翁、万年藤,子名燕覆;气味辛、平、无毒;主治头痛,上可利九窍、通心清肌,下治遍身拘痛,可泄湿热、疏通大小肠、利小便。通脱木,释名通草、活夺、离南。气味甘、淡、寒、无毒。主治水肿癃闭,明目退热,泻肺,利小便”[9];《景岳全书》载“亦名通草。味苦,气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窍,通关节,消浮肿,清火退热,除烦渴黄疸,治耳聋目痛,天行时疾,头痛鼻塞目眩,泻小肠火郁,利膀胱热淋,导痰湿呕哕,消痈肿壅滞,热毒恶疮,排脓止痛,通妇人血热经闭,下乳汁,消乳痈血块,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数疼痛,小腹虚满,宜加葱煎饮。若治喉痹咽痛,宜浓煎含咽”[14];《本草备要》载“通草古名通脱木,味淡,色白气寒。轻、通、利水、退热。味淡则升,故入胃经,气寒则降,故入肺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引热下行而利小便。治五淋水肿,目昏耳聋,鼻塞失音(淡通窍,寒降火,利肺气),退热催生”[15];《中国药典》2015版载“通草,性微寒,味甘、平淡,归归肺、胃经,可发挥通气下乳,清热利尿之功效,主治乳汁不下,湿温尿赤,脾胃虚寒,水肿尿少,淋病涩痛。木通,性寒,味微苦,小肠、归心、膀胱经,具有通小便,祛心火,通经下乳之功效,主治胸热症,咽痛喉疾,尿赤,经闭乳少,水肿,五淋,周身挛痛[11]。

通草和木通二者皆有清热、利尿及通乳的功效,但通过对文献的考可知木通性味苦、微寒、沉降,小肠、归心和膀胱经;通草性甘、淡、微寒、降但兼通气上达,归肺、胃经。从性味、归经分析可知,诸多古籍中对通草的描述实为今之木通[16-19]。

3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性状描写还是性味归经来看,古代诸家所言通草多不是今日之通草,而是今日之木通。而近代所指通草,则为通脱木或小通草。因诸家本草见解不一,造成通草与木通二者品种与使用混乱,是因古有混淆,今有误用。名实不一,效用则有异,澄源清流,避免误用,十分必要。而临床使用古方时如不加以鉴别,统一写为通草,则极可能对患者病情无效,最后得出古方无用的结论。实则非古方无用,是选药失误之过。

猜你喜欢
古方本草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中国本草学著作中有关梨的考论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刍议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三月节令本草之香椿 春来食春菜 齿颊绕余香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