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安全与经济的矛盾及其协调

2020-12-25 12:45魏世义
中国煤炭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效益经济效益标准化

文/魏世义

安全是企业最大效益,经营是企业永恒主题,二者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保障。权衡好安全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效果与经济效益评价论证机制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我国煤矿企业多为瓦斯矿井,且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8%,突出灾害的发生次数为世界之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很多。在目前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对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不可能采取停产关闭的措施。为此,明确界定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点与经济效益点,实现煤矿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均衡,研究探索符合当前国家安全形势要求与煤矿企业产能释放保障的具体对策,是煤炭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多数国内大中型煤矿企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因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不少煤矿安全管理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清、了解不全、把握不准,影响了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

1.企业安全管理高压态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是安全管理手段过于“行政化”,阻碍了企业产能的有效释放。当前,国家对煤矿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纳入法制化轨道,企业普遍存有对安全生产事故入刑的“敬畏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各级政府部门、企业集团主管部门以及矿井的安全管理手段趋于“行政化”。重大节假日、重要历史节点,各级部门都把“安全大检查”作为一项常态化“规定动作”逐级落实,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矿井工作面进行“停产迎检”。此外,受瓦斯、水害治理水平限制,为了确保安全管理万无一失,部分单位、部门甚至是某个领导一句话,就可能导致某个工作面停产整顿。安全效果评价标准缺失,导致安全管理手段过于简单,严重影响煤矿产能的有效释放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是安全技术措施缺乏“现场化”,导致生产成本投入过大。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在编制现场作业规程时,过于“教条化”,措施编制死搬硬套,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不够紧密,甚至一个规程全矿通用,导致了生产成本投入过高。如高瓦斯工作面底板岩巷掘进,应紧密结合巷道地质条件动态调整支护方式,以达到安全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但受瓦斯治理打钻工作量的硬性规程指标要求影响,部分工作面在已满足抽采要求的前提下,仍然僵化地执行“规程指标”的要求进行钻孔补打,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浪费。

三是安全责任落实“基层化”,导致安全经济评价失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法制化确实倒逼矿长、队长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实现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大幅度降低。但由于没有规范的安全经济评价管理机制,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安全第一”的硬性管理手段,导致现场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性投入。安监员、专业科室领导、矿领导深入一线工作面检查工作时,工作面作业人员不敢正常作业,甚至左躲右闪,不敢直面,检查频次越高,人工效率越低,成本浪费越大。“谁干活多、谁违章多、谁罚款多”的管理现状,在基层比比皆是。部分基层生产单位负责人,在权衡安全经济权重时,过多地倾向于安全,因为安全管理“一失万无”,而经济指标则可后期弥补,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基层一线安全责任担当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是安全基础管理“表象化”,导致无效投入。2017年7月1日,国家颁布《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以来,对煤矿生产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并加大了考核评价力度。但一些标准低、基础差、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低的一线生产单位,忙于开展标准化“形象工程”,以应付上级检查。设备刷漆、风水管路刷漆、电缆调平、硬化巷道底板、重新补打水沟、巷道刷墙裙、风门刷漆、单体柱重新贴编号等,几乎在每次迎检之前都要进行一次,反复投入,导致成本浪费。

2.企业经济发展的强烈动机对安全管理的制约

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导致收入增量“激进化”、安全投入“节约化”。当前,“契约化”“承包化”“市场化”管理成为国企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多数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把完成经济指标的主要方向定格在尽可能提高收入上,通过行政命令加产量、提效率、保接替等,给基层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干部带头违章蛮干、员工违反规程操作、完不成任务不升井等现象屡禁不止;安全事故高发期的“交接班时间”,皆因安全监管人员撤离现场、生产单位赶任务造成。另一方面,把降成本的主要措施放在直接成本核减上,本着“能用、够用、省着用”的管理思想抓生产,导致机电设备超负荷延期使用,设施检修、更换、升级改造严重滞后,为安全管理埋下重大隐患。

二是全员经济指标考核,导致员工安全意识“侥幸化”、操作行为“冒险化”。“人人头上有指标”已是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承包化管理的有效管理手段,企业成本管理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从安全管理角度分析,这种全员经济指标考核的方式也带来了“偷工减料”“临时应付”现象的日益增多。在“省下的就是工资”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现场出现的为提高人工效率截短锚杆施工造成的顶板冒顶事故、喷浆厚度不够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和偷工减料导致的巷道反复修理、间接成本费用增加等问题,都为安全管理带来了潜在风险。

三是中长期规划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安全管理风险“年年累加、积重难返”。由于经济管理的主要考核指标以当期指标完成情况为主,中长期指标为辅和煤矿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制管理模式,导致当期管理团队的“政绩观”过于“实际化”,对能够短期内实现效率效益提升的地区接替安排、施工难易程度工程的选择上“目光短浅”“择优实施”。对长期失修巷道的高成本投入工程“一拖再拖、能拖尽拖”,为后任管理团队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总之,安全是企业最大效益,经营是企业永恒主题,二者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保障。权衡好安全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效果与经济效益评价论证机制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二、煤矿企业安全与经济矛盾的协调思路与方法

探究一种既满足安全管理需要,又兼顾经济管理效果、适用于煤矿安全与效益均衡发展、对立统一的安全经济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责任与经济效益考核有机统一,实现“安全责任经济化”“经济责任安全化”,是煤矿管理人员的重点研究问题。

1.生产区域安全经济“责任=效益”管理模式

一个采煤工作面从掘进到开采,需要生产技术、“一通三防”、防治水、机电运输、安全监管等多部门、全方位密切配合,方可实现安全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专业部门的安全经济“责任=效益”管理模式是推动安全综合管理、实现工作面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一是划定安全管理责任权限。根据工作面安全管理实际需要,对各专业部门安全管理责任权重进行合理划分。一般来说,可划分技术管理专业为20%,“一通三防”专业为30%,防治水专业为20%,机电专业为10%,安全监管专业为20%。具体权重可参考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瓦斯、水害治理难度和施工难易程度进行动态调整。

二是核定经济效益分成比例。按照“责任=效益”管理模式,根据划定的安全管理责任权限,同比例核定各专业部门经济效益分成。矿井可按照阶段内工程进度完成情况设定实现经济效益分成额度或一次性奖励额度。

各专业部门经济效益分成额度=矿井设定的效益分成额度×本专业部门安全经济“责任=效益”划分比例

三是完善责任效益考核机制。成立安全管理责任考核办公室,对各专业部门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效果、协调配合等指标进行百分制考核,建立考核台账,实行动态考核。

成立经济效益分成考核办公室,对各专业在工作面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时间节点进行百分制考核,建立考核台账,实行动态考核,确保各专业部门在履行安全管理责任的同时,兼顾工作面整体效益实现进度。

四是评价安全经济综合运用效果。按照安全、经济各占50%的比例,对安全责任考核结果和经济效益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各专业部门“责任=效益”考核结果=安全责任考核结果(分)×50%+经济效益分成考核结果(分)×50%

各专业部门“责任=效益”考核分成额度=矿井设定的效益分成总额度×本专业部门安全经济“责任=效益”划分比例×本专业部门安全经济“责任=效益”考核结果×100%

“责任=效益”考核模式,既明确了各专业部门在工作面区域安全管理中的责任权重,又构建了实现安全经济目标的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在强化安全责任考核的基础上,调动了专业部门服务生产、提高效益的工作积极性。

2.高成本投入项目安全经济“延后考核”管理模式

近年来,煤矿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已成为降低安全管理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缺乏深入考察分析、安全经济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大量高成本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及技术盲目上马、投资过大。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成本投入项目安全经济“延后考核”管理尤为重要。

一是强化高成本项目投入前的经济论证。高成本项目投入往往由于现场生产条件、操作人员素质差异等原因,带来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案例比比皆是。对此,迫切需要在项目投入前进行科学的经济可行性论证。一方面,进行现场适用性论证,由牵头专业部门和具体使用单位根据现场生产条件、现有操作人员素质进行论证,确保其技术、设备能够满足现场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进行安全经济效益论证,对其本质安全及提高现场安全管理系数和减人提效效果进行论证,从源头降低无效投入风险。

二是构建高成本投入项目“延后考核”机制。对牵头专业部门的考核要依据设备技术投资总额和减人提效预算总额设置“延后考核”指标。可按其承诺的减人提效效益分解额度制定奖罚制度或风险抵押制度。

高成本投入项目减人提效分解额度=高成本项目投入总额÷承诺项目成本回收周期(月);

牵头专业部门高成本项目投入风险抵押金月度兑现额度=(月度实际实现减人提效额度÷高成本投入项目减人提效分解额度-1)×月度风险抵押核定额度;

对高成本投入项目生产厂家的“延后考核”在提高其质量保证金金额的基础上,可依据项目投资总额和承诺的成本回收周期设置考核指标。

高成本投入项目“延后考核”月度兑现额度=月度实际实现减人提效额度-承诺的减人提效月度分解额度,只罚不奖。

高成本项目投入“延后考核”机制,在对其安全性和效益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对专业牵头部门和生产厂家的实现效益进度考核,可有效提高项目投入的可靠性,降低盲目投入、无效投入风险。

3.生产现场安全经济“三人行”管理模式

生产现场的安全经济“三人行”管理,作为一种直接、有效、动态、能快速产生安全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一是现场安全经济“三人行”的构成。受安全责任倒追机制、工程设计脱离现场等影响,矿井生产现场产生的因工程设计、施工工艺、设备选型造成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就是对现场生产情况不了解、不掌握,一本规程走到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将安全监察人员、专业部门监察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组成“三人行”安全经济论证小组,是实现现场安全经济“动态化”管理,确保现场生产安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思路。

二是构建现场安全经济“三人行”的正向激励机制。生产现场安全经济“动态化”管理,涉及管理范围广、管理重点细,是现场“三人行”安全责任担当、关注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正向激励机制建得好,将会产生“以点带面”的管理效应,潜在效益挖掘空间较大。矿井可根据其安全经济论证实施的具体效果或产生效益的一定比例进行激励引导。

4.安全生产标准化投入的“双向考核”管理模式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系数、改善职工作业环境、降低安全事故风险的有效措施。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安全生产标准化投入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现场成本反复投入、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对此,可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投入的“双向考核”管理模式来加以解决。

一是客观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投入的管理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生产标准化可分为“临时型”和“长远型”两类。“临时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采取的临时补救措施,此类标准化投入数额大、成本支出不易控制且具有反复性,是典型的安全生产标准化“面子工程”。“长远型”即通过加强对员工日常操作行为的管理与考核,按照“简洁、朴素”的要求,实现现场标准化工作动态达标,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因此,要加强对“临时型”标准化投入的经济管理考核,推动“临时型”标准化向“长远型”标准化转变。

二是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投入“双项考核”机制。如何有效、合理控制标准化投入,使其达到“够用、实用、耐用、长久”的目的,应作为对安全标准化投入的评价标准。

所谓“双项考核”就是在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投入费用的同时,探讨“可以保持多久”和“保持在什么标准”的问题,也就是“时限”和“效果”双项考核。

“时限”考核,主要考核费用投入单位的批次标准化投入承诺的“保持期”,也就是说,在其承诺的保持期内,同类型的标准化投入费用是不允许再发生的,其目的是提高标准化投入单位的节约投入意识。

“效果”考核,主要考核费用投入单位经过该批次投入后,由安全管理部门对其作业现场评估认定标准化考核水平,即应该达到的标准化考核分值。为了确保标准化投入有效,经济管理部门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考核:

标准化投入单位承诺保持期内月度考核结果=(月度标准化实际考核分值-安全管理部门核定考核分值)×批次标准化投入费用总额÷安全管理部门核定考核分值

随着“时限”考核周期和“效果”考核分值循序渐进地不断延长和提高,“临时型”标准化投入必将向“长远型”标准化投入模式推进,标准化管理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

三、煤矿企业安全与经济矛盾协调的保障措施

1.安全管理和经济发展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人、机、环达到安全状态,实现安全生产,围绕这个目标,所有的安全投入均可视为有效投入、必要投入;而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所以,在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两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的原则,用经济管理手段对安全投入进行风险预判、效果分析,保障安全管理投入有效,实现企业安全投入费用最小化、经济测算合理化、安全经济管理一体化。

2.经济发展必须服从安全管理、保障安全管理、融入安全管理

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经济管理工作要始终确保维护矿井安全生产的立场,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分析研究各项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可行性,及时反馈经济效益分析报告,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对于急需的抢险救灾物资投入,要遵循“先投入、后评价”的“延后考核”原则,完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

3.安全管理必须兼顾经济发展、确保经济发展、面向经济发展

发展壮大、做强做优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管理要始终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主题,强化对安全投入的专业论证分析,不盲目跟风、不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要结合矿井安全管理现状,在投入项目的前期论证方面,本着“够用、实用、耐用、长久”的原则进行,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有的放矢,科学有效地投入,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效益经济效益标准化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标准化简述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