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情境下微信两性贴图中的权力等级

2020-12-26 01:20樊高峰刘颖洁
关键词:智识模式化情感性

樊高峰, 刘颖洁

(1.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2.西安财经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微信(We Chat)作为当下社会中最主要的交际媒介之一,“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1]。因其集交流沟通、金融转账和娱乐为一体的特性,近年来大有取代腾讯QQ的趋势。在微信的众多功能中,以交流沟通功能即聊天最为瞩目。微信中的贴图作为交流沟通的辅助手段,其拥有简短交流、表达情绪以及缓解气氛等功用,在交流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这些贴图按照属性可分为:生物类(人类、动物、植物)、非生物类(文字、图像等)。其中,生物类的贴图按照性别可分为:单性类、两性类。在微信生物类两性贴图中,有一部分贴图因其图片中生物的单个呈现或者性别特征的模糊性而看不出其性别,此类被笼统地归为单性类。但在另一部分贴图中雌性、雄性的性别特征较为明显,且成对呈现,故对此部分贴图命名为两性贴图。两性贴图是指在一组贴图中,不仅有单个的雌性生物或雄性生物,且这同一种类的雌性、雄性生物会成对出现,例如“萌熊”系列、“蘑菇点点互撩日常”系列等。

两性贴图作为一种符号指涉,不仅有交流沟通的正面性,其自身也暗含着权力话语的隐喻。这种隐喻“不仅仅是神话的,……冲动的力量,而是一种道德的、意识形态的”[2],“它们正是用克拉克天真的理想主义遮蔽了自己”[2]。换句话说,这种隐喻在微信生物类两性贴图中,呈现为雌性和雄性处于不同的权力等级,它是设计者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结果。这里的权力“是一种持续的相互作用的循环中暗示的给与(cue-giving)和暗示的接受(cue-taking)”[3]。除此之外,对微信生物类两性贴图进行研究,还应强调其静态情境。此处的静态情境是指:微信贴图处在自身还没有充当交流共享媒介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贴图虽已被下载,但是还没有被交付使用。强调静态情境,是因为在微信中,贴图下载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互动的便利性,而在微信交流中,贴图却是双方交流的共享媒介,并不是专门为一方所专有。如果在交流双方利用贴图互动的动态情景下,对贴图的研究便会因贴图发送者的性别、意图等他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故此处把贴图设定在未充当交流媒介前的静态情境中,有利于更明晰地探究其中所暗含的权力等级。

一、两性贴图中对雄性和雌性的区分

在以人类为模版的两性贴图中,对于雌性和雄性的辨别比较容易,如“满分情侣篇之一”“纯洁宝宝”“老妞斗图”系列以及“小初”等。但是对非人类的生物贴图中雌雄的辨别相对而言则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微信贴图中非人类的生物贴图基本上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倾向,即此类非人类的生物虽然在外貌体形特征上异于人类,但在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却以人类为模版进行高度模仿,进而使其在这些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在微信的生物类两性贴图中此类拟人化的贴图不胜枚举。在对其中的两性贴图进行雌雄辨别时,有以下几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①身高,②身型,③肤色,④饰物。虽然以上的标准并非绝对,但因此类贴图高度的拟人化特征,故以区分人类雌雄的一般标准为其标准,是具有可行性的。在人类世界中,一般而言,雄性的平均身高总是高于雌性,雄性的平均体重也总是大于雌性。国务院新闻办2015年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1cm,女性155.8cm,体重男为66.2公斤,女为57.3公斤”[4]。由此可见一斑。

与之相对应,在微信生物类的两性贴图中(因其高度拟人化的特性),呈现出的总体状况为:雄性身高大于雌性、雄性身型壮实程度大于雌性。除此而外,雄性肤色的光亮程度低于雌性、雄性的饰物少于雌性。一般情况下,雄性基本上无饰物,而在雌性身上则会有。此表列出本文论证所用的两性贴图,以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表中两性类贴图仅为一部分,且贴图时刻处于更新之中。

表1 微信生物类两性贴图

二、静态情境下两性贴图中性别权力等级的表征

“去赞美女性而不是去解构男性”[5],或者说去赞美男性赋予女性的女性更是一种建构男性。在静态情境下,生物类两性贴图中雌性和雄性权力等级的表征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这种权力等级的表征是指在两性贴图中,雌性和雄性因性别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权力,这些权力呈现为高低不同的等级状态,且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固化并拥有了合法性,此种等级非隐形状态,而是有显性的表征。在微信生物类两性贴图中,主要表征为:一是雄性的智识性与雌性的情感性;二是雄性的能动性和雌性的依附性。

智识性来自智识主义。智识主义(Intellectualism)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传统术语,一般是指智力的实践、运用和发展。在牛津字典中,它被定义为:“以牺牲情感为代价的智力实践。”在哲学领域,智识主义间或被当作理性主义的代名词。总之,智识主义与理性和知识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中的智识性则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或者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依靠智慧和理性引导行为的特性。

在微信的两性贴图中,雄性的智识性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对待感情的理性化;二是在两性角色中更注重精神。雄性在面对感情时更具理性。这里的理性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倨傲状态,它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长期形塑的结果,也是雄性长期处于社会权力等级上层的隐秘心理所致(这里不包括雄性因性格原因或心理创伤缘故导致的被动);同时这里的理性也代表雄性善于自我管理。在两性贴图中,雄性面对感情时的理性也呈现出所谓的“高冷”状态,如不经常口头表达“我爱你”“我好想你”以及其他类似的直白性情感话语。除此而外,这种高冷状态还体现在一系列的典型情境中,在两性贴图中有两个典型情境:A)雌性从后面抱着雄性,而雄性则慢慢地回过头;B)雄性扭头出门,雌性抱着雄性的大腿哭着喊着“不要走”。如下图所示。

在“抱”与“被抱”以及“喊”与“被喊”的二元对立中,呈现出日常生活中雌雄两性的等级关系。“抱”和“喊”作为动作的实施者,处于主动状态;同时这种“抱”和“喊”的行为实施者往往是雌性,行为的接受者则是雄性。这里雌性的主动状态是一种消极的主动,反衬出主动者的弱势地位以及被动者雄性的强势地位。

与此同时,雄性对待感情的理性化还体现在,雌性受到委屈或者大哭时,雄性充当的都是安慰者的角色。此时的安慰者不是以与哭泣的雌性同样感同身受的哭泣状态出现,而是作为有能力进行自我情绪管理,且具备劝服哭泣者的语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大人”角色而出现。此时哭泣的雌性在雄性的眼中就是“孩子”,是一个在精神、理性以及知识层次上稍低层次的同类生物。实际上,在微信两性贴图中,静态情境中的哭泣者几乎都是雌性,而安慰者(如抚摸后背)则都是雄性。这里雄性对待感情的理性化就彰显出以下特点:善于管理情绪、有能力充当引导者、社会化程度较高。社会化程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适合于该社会的个性,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6]在一般情况下,它与当代对文明的定义是同出一脉,社会化程度高即等于文明程度高。

雄性智识性的第二个层面,即在两性角色中更注重精神,主要通过和雌性的对比表现出来。在两性贴图中雌性经常被设置为物质主义者(爱财),如言语中的“发红包喽”“要红包”“买买买”等多数出自雌性图片。这种赤裸裸的关于物质的索求,既是雌性感情直白表达的一种呈现,也是对雌性进行的区分。这种区分是一种隔离、垄断和贴标签,即雌性=偏爱物质。与此相反,虽不能片面地在二元对立的框架内,推断出雄性=偏爱精神,但雄性关于物质需求表达的缺席与沉默,是设计者的一种无意识或者有意的策略,是一种选择性的缺席和沉默。“选择=区分=等级”,这是不言而喻的。此处雄性的选择性缺席是一种隔离措施,防止其堕入物质的旋涡,而不能在精神层面拥有天然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并非天然的,而是通过把雌性打入物质的较为低等的境地而人为形成的。此时,雄性在物质层面的选择性缺席则是其更注重精神的智识性特征之一。

与此相对,雌性的行为则呈现出明显的情感性。情感性(Emotional)在《牛津字典》中指“与情绪相关”“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这里的情感性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或者群体的行为常呈现出明显情绪化的特点。在微信的两性贴图中,这种情感性主要表现为:感情表达上的主动性和感情表达中的直白性。在大多数的两性贴图中,感情的主动表达者多为雌性,除了图片的直接示爱以外,言语层面的示爱也层出不穷,如“我喜欢你”“你想我了吗”“亲亲我”“爱你哦”等。此处雌性感情上的主动性反衬出雄性智识性中的理性化。实际上,在众多两性贴图中,雌性示爱的图片在数量上远远大于雄性,例如在笔者下载的66张两性贴图中,雌性示爱的图片为52张。雄性作为感情的接受者是被动的,也是处于游离状态的,具有自由气质。雌性感情表达中的直白性在贴图本身则呈现为开心时的大笑,讨好时的撒娇卖萌,伤心时的大哭,愤怒时的撒泼等状态。在感情表达的直白性方面,除了贴图本身所直白传达的意义之外,贴图中语言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直白性,如“蓝瘦香菇”“宝宝委屈”“伤心”“失落”等等不计其数。这些直白的表达虽然都是雌性的主动行为,但除了示爱的言语外(实际上,示爱言语的主动性也使自身处于一种期待和等待状态),其他的直白表达如“蓝瘦香菇”“宝宝委屈”等都是一种等待受关注、被重视、被安慰的期待状态。当然,也不排除这种表白是一种单纯的状态陈述,但是这种选择性的状态陈述本身就是一种诉求的表达。而这种期待状态是一种不能自主、不能进行自我修复的非圆满状态。雌性的情感特性使其陷入这种期待状态中,等待回应,等待被关注。主动的表达反成为被动的等待,之所以会如此,是因情感性相对于智识性而言是一种更为原始的特性,在进化论的框架内,它是处于较低一个层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情感性经常被设置成雌性和小孩的特性,而非雄性,在两性贴图中很少看到雄性嚎啕大哭。至此,微信两性贴图中的雌性与雄性所处的等级可见一斑:主动者反而处于较低层次的被动地位,被动者则处于较高层次的主动地位。

另外,在微信的两性贴图中,雌性和雄性权力等级还表征为:雄性经常表现出更多的能动性,相反雌性则呈现出更多的依附性。雄性能动性的具体形态是作为物质的施与者,如发红包、上交工资卡等。雌性的依附性的具体形态是作为物质的接收者,如求红包、等红包等。此处的“物质”=金钱。作为施与者的雄性和作为接收者的雌性,尽管在空间关系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却因其行为的等级性而赋予此时的空间等级关系。因为无论物质上的施与还是精神上的安慰与施与,都是高对低、上对下的一种俯瞰的姿态。与此相对,接收者则处于仰视的姿态。空间成为等级生产的场所,成了“行为、叙事和符号激活的场所”[7]。与此同时,等级又赋予空间权力以合理性,从而使其变成了一种貌似习以为常的正当行为。

雄性上交工资卡的行为,在这里看似是一种被动的处于劣势的行为,实际上却是资本与能力的炫耀。布尔迪厄认为“慷慨的赠礼或者铺张的款待,实际上是一种将经济资本转换成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或者‘象征的’资本的手段”[8]75。雌性作为不劳而获的物质接收者,看似处于优势的地位,实则处于“求红包”与“等红包”的受制于人的被动状态。“求”和“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弱者的武器,是一种茫然无权的状态,“诸如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等方式一样”[9]。只是“求”和“等”是一种更为缓和的相对体面的方式而已。“求”和“等”的接受者姿态使雌性处于无能力、无所依傍的半封闭状态。这种半封闭状态把雌性隔离封锁在此刻的情境中,是取消雌性行动力和创造性的设置,也是一种抹去雌性历史痕迹的行为。半封闭的状态使雌性的历史真空化了,使她们没有历史可供参考来设计以后的行为。与此同时,设计者又设计出“求”“等”的行为模式,通过强大的惯常意识形态来进行渗透,使此种设计的行为模式由非自然化转成自然化,从而为雌性未来的行为提供参考,进而来剥夺雌性内发的行动力和能动性。这样,雌性既没有过去可参照,也不能创造未来,“等”和“求”的依附性成为一种必然状态。

实际上,在微信的两性贴图中,不乏出自雄性之口的“等我回来”以及“要听话哦”。当然,此种话也可由雌性道出,但贴图中由雄性道出的比例远远高于雌性。“等我回来”和“要听话哦”,此处的言语除了指出雌性依附性的等待之外,还指出了权力发生的场域。这种场域一般是代表家庭空间的“小屋”。“这些小屋是以囿于其中的女性形象所代表的、安定的家庭生活的最终标记”[10]166。雌性被雄性隔离在公共空间之外,而在家庭空间中雌性也只是“听话”命令的执行者,雄性则是“听话”命令的发出者,也是上对下、高对低的等级关系。

三、两性贴图中雌性与雄性权力等级表征的背后

表征是现象的具象化,具象化的背后则是权力等级的成因。在两性贴图中,雄性所拥有的智识性以及能动性使其处于权力的上层。与之相反,雌性的情感性与依附性则使其处于权力的下层。探究两性贴图中雌性与雄性权力等级的差别,即雄性的上位与雌性的下位,这一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在雌性与雄性权力等级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环节值得注意:一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对雄性和雌性特性的选择性塑造;二是雌性与雄性被塑造的特性在不断传承过程中的模式化。

“风景是历史和历史叙事的场面”[10]334,同样,微信中的生物类两性贴图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叙事的再现。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对微信两性贴图中雄性选择性形塑,主要通过强调雄性的智识性即理性、智慧和精神引导等特性,使得雄性与知识结盟,进而成为了性别等级文化权力的代言人。雄性此种代言人身份的获得,又使得他们会进一步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制造知识,从而巩固战果。正如福柯所言:“权力会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11]29。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对雄性智识性的形塑过程就是一个使得雄性与知识和权力结盟,并进一步生产有利于巩固自己权利的知识的过程。

不仅如此,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对雄性特性中的能动性的特别放大,就是通过暗含的对比指涉出了雌性的非能动性或者能动性弱,从而在观念层面就取缔了雌性占据权力等级上位的合法性。此种观念层面对雌性应拥有权力的取缔,在上述的微信两性贴图中,通过雌性非能动性的诉求即“求红包”“红包拿来”以及“发红包”等得到了表征。在此时,雄性成为了具有能动性的、高尚的物质施与者,同时也是智识性的精神引导者,而这一切都暗合着传统性别等级文化观,也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选择性形塑的结果。

在雌性贴图的情感性与依附性特性的设置中,性别等级文化的影响也是“功不可没”。此时雌性贴图的特性暗合的不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中掌权方的话语特性,而是作为其对立面的、被欣赏被“观看”的特性而存在。在传统性别等级文化的设置中,笑、哭以及忧伤等感情的直白表露大多都被安置在雌性的角色中,至于雌性贴图的依附性特性的生成,更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的持久任务。斯蒂芬妮·孔茨就曾认为:“要求女性操持家务的做法,在一个否定对等级制度需要的社会里,只有通过强调女性角色的自然性或生物性根源这一思想,才能找到理由。”[12]然而在这里不用强调雌性角色的自然性与生物性根源,从“贤妻良母”的人设到“相夫教子”的标准,从耳熟能详的“三从四德”到《女戒》《列女传》等俗规和女教书籍就能看出,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就是让雌性具有服从性,居于“屋内”,同时也试图剥夺雌性参与公共空间的权利,并使其处于自然的依附性状态。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和方式形塑雌性的。此种形塑不仅增强了雄性占据权力等级上位,掌握着话语权的合法性,还使得雌性因依附性所导致的边缘化地位成为了定局。当然,雌性也是因为此种边缘性而处于权力等级下位的。

除此而外,在雌性和雄性权力等级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对其特性进行选择性地模式化处理也至为重要。选择性地对某些特性的彰显也是对某些特性的遮蔽。微信的两性贴图中,雄性和雌性的特性就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选择的结果。这里的模式化即是对被性别等级文化所选择的雌性和雄性特性的模式化。模式“是一种知识建构,它简化事实以便于理解。与地图一样,正是由于它省略了实际存在的某些因素,它才具有实用性”[8]28。模式化的策略是为了增加社会中已有观念传承的便易性。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是原封不动的,而是一个丢失和重组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旧的不合理的价值观往往会因其承载体(如家族、王朝)的消亡而被遗弃,同时新的观念随着社会制度和情境的变异而开始萌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顽固的旧观念经常会潜藏在新观念之中,披上新观念的外衣混迹于世,而这种旧观念的运作往往是在没有触动社会神经的情景下,不知不觉地进行。重要的是,在这偷梁换柱的过程中,旧观念并不是完全被取代,而是将其主要观点进行简单化处理杂糅进了新观念之中,而旧观念在这一保存自身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就是模式化自身。

微信两性贴图中雄性的智识性和能动性特性就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观念在传承过程中模式化的结果。模式化使被模式化的观念呈现出一目了然的、笃定的清晰形态。在此,主要是省略了雄性也有的其他特性,如情感性、物质性等。只抓住和建构掌权者需要的观念:即雄性的智识性和能动性。同样,雌性的情感性与依附性,也是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进行模式化的结果。此种有选择的模式化遮蔽了雌性的其他特性,如智慧识性与能动性等,而把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普遍认同和期待固化成此角色必须表演的程序。

就这样,传统性别等级文化选择性地对各个角色应承担的价值观念进行模式化,并使其固化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标准,这种共享的价值标准就间接等同于合法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合法的价值标准,随着时间的强大推力而逐渐内化为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至此,性别等级文化经过初步对雌雄特性有选择地形塑之后,再经过模式化策略的处理,加之时间的粘合剂以及润滑剂作用,就使得被人为选择的雌性与雄性的特性成为自然而然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微信两性贴图中无意识地呈现出如下的景观,即雄性的智识性与能动性≈话语权力者的文化特性(权力场域内)、雌性的情感性与依附性≈其他者的文化特性(权力场域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款以交流沟通为主要功能的应用程序,它所开发的贴图在其交流沟通中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微信贴图的两性贴图在静态情境下所暗含的权力等级也是不容忽视的。此种权力等级以雄性的智识性与能动性、雌性的情感性与依附性为表征,通过微信贴图的部分两性贴图呈现了出来。而在这呈现出权力等级的表征背后,不仅有传统性别等级文化对雌雄两性选择性特性的形塑,还有这些被形塑特性的模式化过程。当然,这个被形塑特性的模式化过程,是一个雌雄两性选择性特性被固定化以及社会化的过程。尽管在新时代性别解放已然有了崭新的成就,但在日常生活中性别权力等级文化仍会有意或无意地以隐喻的形态呈现出来,上述微信贴图的两性贴图中的权力等级即是如此。此种以隐喻形态出现在两性贴图中的权力等级既指涉着传统性别等级文化的幽灵,又指出了新时代在进一步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的社会文化结构时值得警惕的事项。

猜你喜欢
智识模式化情感性
透气感
喜爱这世界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失落与重构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智识盗马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