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2020-12-27 11:46任继刚雷枭王大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0期
关键词:肺经灵枢循行

任继刚,雷枭,王大雪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四川 南充)

0 引言

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部分,是循行于经络系统之中的精微物质[1],包含营气、卫气、宗气、元气。人体的气血精微通过经络到达全身脏腑肢体,温润濡养周身。经络中真气循行的方向就是经气运行的方向。十二经脉作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循行次序一直是以《灵枢·经脉》篇和《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为理论基础,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单向循环的气血流注模式。手太阴肺经在《灵枢·经脉》中被描述为:“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从肺系横出腋下……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即手太阴经从肺系而出,沿上肢内侧前缘走向手拇指端,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手太阴经脉循行路线。然而《灵枢·邪客》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则指出手太阴肺经从手拇指端走向胸肺的循行规律,这与《灵枢·经脉》篇中手太阴肺经的经气流注方向正好相反。因此,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规律有待进一步阐明。

1 经气与营卫之气

《素问·离合真邪》曰:“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进一步解释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经气乃先天元气与后天谷气合和而成并充养全身。先后天之气是一身之气重要组成部分,而一身之气布散于经络的部分被称为经气。其中有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灵枢·营气》篇中关于营气循行路线的描述与《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颇为相近,而且《灵枢·卫气》有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都表明《灵枢·经脉》篇中所描述十二经脉经气流注模式,只是经脉中营气的运行方式。行于经脉的营气只是经气的一部分而已,并不能代表经脉之气的流注[2]。因此,《灵枢·经脉》所论及的十二经脉营气单一方向、固定次序的运行规律也就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经气运行规律。

2 经脉的“顺行逆数”

《灵枢·邪客》篇论及手太阴经循行的“顺行逆数”一词对理解其从手走胸肺的观点至关重要。关于“顺”和“逆”,《说文解字注》:“顺,理也。”《释名》曰:“顺,循也。循其理也。”而“逆”《说文》认为它与“迎”相通。《辞源》:迎者,接也,与被迎对象是呈相反方向。《辞海》则释为“倒”、“反”,与“顺”相对。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其《说卦》有:“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观点。易学大师霍斐然认为:“往,是由内向外,由近至远,为顺。来,是由外至内,由远至近,为逆。是用象数变化方式来反映事物运动方向性的。”由此可见,顺与逆相对,手太阴肺经由内而外,从胸至手为顺;从手到胸,由远而近为其逆数之屈折。

关于“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一词,杨上善解释道:“手太阴一经之中,上下常行,名之为顺。数其屈折,从手向身,故曰逆数也。”[3]张介宾在《类经》中也认为:“肺经之脉从脏走手为顺,此则从手数至脏,故为顺行逆数之屈折。”[4]即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有顺有逆,从胸肺走向手拇指端为其“顺行”,从手走胸肺为其“逆数”。由此可见,《灵枢·邪客》篇提及的是另外一种不同与我们熟知的手太阴肺经经气循行方式。《灵枢·动输》篇也有类似的描述,“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5]强调手太阴经余气从鱼际逆行“从还”肺脏。杨上善在注解时说:“手太阴脉气,从胃中焦上于肺,下腋向手上鱼,至少商之时,以乘脏腑盛气,如弓弩之发机,比湍流之下岸,言其盛也。从少商返回,逆上向肺,虽从本脉而还,以去脏腑渐远,其脏腑余气衰散,故其行迟微也。”[6]进一步阐述手太阴肺经经气胸从肺中发出沿上肢内侧至拇指端,经之余气从手再返回肺脏,形成一个肺脏经气的本脏循环,这些都表明手太阴经脉脉气流动规律的双向性。

3 经气双向性与针感传导

经络腧穴系统是针灸的基础,《灵枢·经水》有云:“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表明人体经气是可以被针灸所调理的,而针灸治疗过程中“气至”和“循经感传”现象与经气运行息息相关。经络针刺感应的双向传导功能,更是经脉之气双向流动的体现。正是经气的双向运行,才为针感的双向传导创造了条件,也为手太阴经脉上肢远端腧穴治疗肺脏病症提供了理论基础。如:针刺肺经孔最穴,针感既可向上传至胸肺,治疗肺脏病咳喘;又可向下传导到手腕,治疗手腕部病变。而且这种经气感传方向是人为可控的,《针灸大成》:“转针向上气向上,转针向下气向下。”以及《金针赋》:“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都讲述了如何控制针刺感传方向。不同的针刺手法,有着不同的经气感应和疗效,既然经气运行呈双向性,那么与经气运行方向相关的针刺迎随补泻原则就应当重新被理解。随着核医学运用到经络的现代研究,已从早期的循经感传现象深入到探索腧穴与脏腑关系的研究,利用SPECT和PET进行血流及神经受体变化等细胞分子水平的探讨[7]。在手太阴经腧穴太渊注入放射性同位素钴,其示踪轨迹依次经过孔最、尺泽、侠白及云门等穴,与古籍记载的经脉循行线路相吻合。在研究中还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在经脉中的移动方向呈双向性,既可以是向心性的,也可以是离心的[8],由于离心性的迁移时间很短,距离不长,所以其迁移轨迹很少被观察到,也不一定都出现。

4 讨论

综上所述:运行于十二经脉之中的经气是一身之气布散于经络部分,并非仅指营气。作为十二经脉开端的手太阴肺经经气的循行流注也就并非像《灵枢·经脉》篇描述的那样从胸走手呈单向性。无论从经典医籍的记载,还是从临床针灸调气以及经络的经现代研究,都证实手太阴肺经经气呈双向运行,去盛还衰,在肺本脏构成一条经气逆顺运行环路,使肺脏与上肢相联系。十二经脉经气有常有异,运行方向有顺有逆,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为顺;从手走胸为逆。肺经经脉之气从脏腑发出时较为充盛,外络肢体过程中一部分被消耗,行至上肢末端经气渐衰,其中一部分经气返回本脏,一部分交接于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

作为十二经脉之首的手太阴之脉经气运行尚且如此,可以设想其他经脉也是否存在着相似的双向运行规律。倘若十二经脉经气的运行只是以《灵枢·经脉》篇的论述来定论,那么除了手三阴经从本脏腑发出以外,其他经脉都没有直接从本脏腑发出,只是通过经络系统的其他部分与相应脏腑联系而已,这与《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及《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不契合。经脉之气源自脏腑,是脏腑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9]。可以推论十二经脉经气也应是从本脏腑发出,外络于对应的肢节体表官窍,再返回本脏腑。《灵枢·经脉》篇的论述只是经脉之气双向运行模式的一部分而已。关于经脉循行和经气运行等问题一直存在很多分歧,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向心性循行,到《内经》以十二经脉交接循环流注为主的多方式经络联系,经络学说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对针灸临床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内经》文字深奥,年代久远,难以被当代人理解和清楚的表达,其论述的十二经脉真气运行形式有待于进一步阐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的进步,经络学说应当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和发展,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肺经灵枢循行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中正平和,调摄肺经
督脉循行考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