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区小农户养猪生产现状和发展建议

2020-12-28 21:30应三成雷云峰吕学斌康润敏杨加豹叶勇刚于吉峰钟志君
四川畜牧兽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驱虫圈舍仔猪

应三成,雷云峰,吕学斌,康润敏,杨加豹,叶勇刚,于吉峰,钟志君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1 小农户养猪生产的现状

1.1 基本情况 四川盆地北缘深丘,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仍有部分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2008年以来,该区域以生态养殖为发展理念,打造出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小农户”的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笔者随机抽样对9个行政村的71个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访问,调研覆盖人口335人。结果显示,该村为典型传统小农户经营方式,具备发展小规模标准化养殖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和饲料等基本条件。

1.2 养殖的品种及规模 饲养的品种主要有外种猪、川藏黑猪、土杂猪,其占比分别为54.93%、39.44%和18.31%。仔猪来源包括自购、合作社购买和自繁,三种方式分别占30.98%、29.58%和23.94%。

在71户养猪户中,存栏生猪518头,上年度出栏540头,出栏率仅为104.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数,户均存栏生猪7.3头,出栏7.6头,其中母猪养殖户占23.94%。

上述结果表明,生猪品种比较杂乱,种猪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种猪来源不清楚,养殖生产规模小,仔猪来源渠道多。

1.3 圈舍及设施 户均有圈舍3.93间,户均猪舍面积29.6m2,每个圈舍7.53m2,头均占用圈舍4.04m2,但多数圈舍的长宽比例不合理,不方便猪只调头。圈舍地面几乎为水泥地面,主要采用水冲粪,圈舍比较潮湿、阴暗。

94.37%的养殖户采用饲槽饮水,5.63%的养殖户安装饮水器。92.9%的养殖户采用水泥饲槽,仅有5.6%的养殖户采用不锈钢饲槽。圈舍没有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设施,母猪户也没有补饲栏。28.17%的农户配备有沼气池,户均贮粪池容积15.48立方米,均没有粪污灌溉管道。

结果表明,农户的圈舍利用率低,圈舍不标准,缺乏饮水、保温、降温和补饲等基本设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不完善。

1.4 饲料 精饲料主要有玉米、小麦、稻谷、黄豆、麦麸、米皮等,其中100%的农户使用玉米、使用小麦的占27%、使用黄豆的占32.86%、使用麦麸的占34.29%,季节性使用红苕的占54.29%、使用打米糠或统糠的占75.71%。精饲料以自产为主,少量从当地购买。青饲料主要有甜皮菜、菜叶、红苕藤等13种,全部为自产。

采集了部分配合饲料和饲料原料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配料蛋白质为5.96%~12.43%,平均9.57%,远不能满足猪只的需要。自配料部分产品粗纤维水平分别达到18.5%和13.9%,大大高于75千克体重至出栏10%的高限。部分自配料黄曲霉毒素B1为15.4μg∕kg,高于仔猪配合饲料标准(≤10μg∕kg)。自配料微量元素缺乏,锌元素含量较低。

1.5 饲养管理 饲喂仔猪多采用商品颗粒配合饲料或20%浓缩料,其中均含抗生素。生长育肥猪采用商品猪用浓缩料+玉米+打米糠(或统糠、麦麸)+青饲料或农户自产及当地购买饲料原料日粮类型。精饲料的饲喂量没有进行称量,饲喂量远不能满足猪的营养需求,猪的体况总体较差。青绿饲料使用也不合理,有的采取生喂,但未经切细和清洗,导致寄生虫感染比较严重,有的采用煮熟,不仅降低了适口性,而且破坏了其中维生素。

78.8%的农户使用井水,11.2%使用所谓的自来水(未经处理的山泉水),4.23%直接使用山泉水,对不同来源的饮水采样进行菌落计数分析,井水的菌落数低于饮用水标准,而自来水和山泉水的菌落数大大超标,其中,自来水为山泉水的1.58倍,原因可能是自来水和山泉水因为与周边环境接触面广从而增加了各种细菌污染的概率。

仔猪平均上圈重16.27kg,肥猪出栏体重111.87kg,平均肥育期8.92月,平均日增重357.25g,生产水平极低。

圈舍潮湿、清洁卫生差。仅有1.4%的农户有饲料和生产成本记录,21.1%有免疫和用药记录,未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

结果显示,饲养管理粗放,能量水平太低,蛋白质、氨基酸缺乏,而且不平衡,导致外观表现毛色差。生猪生长缓慢,饲养期长,导致生产性能低,生长缓慢,耗料比高,青绿饲料使用不合理,寄生虫感染比较严重,用药也不够规范,可追溯的资料记录不完善,水质差,难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6 疫病情况

1.6.1 发病 疫病以感冒、腹泻和寄生虫为主,其中感冒发生率为5.79%,腹泻发生率则高达24.64%,区域内层发生口蹄疫与猪丹毒各一户,统一运猪进圈后腹泻及感冒发病率高发。生猪主要感染寄生虫为线虫(蛔虫和食道口线虫)、球虫和体表寄生虫-疥螨。其中消化道线虫阳性率为75%(食道口62.5%,蛔虫37.5%),球虫阳性率为12.5%,体表寄生虫阳性率为14.49%。其中蛔虫EPG(每克粪便虫卵数)为243~3429个,食道口线虫EPG为364~1459个,1份粪样中球虫OPG(每克粪便卵囊数)达15750个。

1.6.2 免疫 农户都是由兽防站进行统一的春防秋防免疫,疫苗为国家强制性免疫的猪瘟、口蹄疫2类疫苗,没有免疫其他疫苗,自繁自养农户同样存在只免疫这2类强制性疫苗的情况。

1.6.3 消毒 农户多是兽防站统一消毒,仅23.19%的农户使用常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均未使用含能杀灭体表寄生虫药物的消毒剂。消毒剂型较为单一,消毒频率严重偏低,75.36%的农户年均消毒次数不超过4次。

1.6.4 寄生虫驱虫 在使用驱虫药物方面差异较大,同批猪不驱虫的农户占18.84%;同批猪驱虫1次(间隔10个月)为18.84%;同批猪驱虫2次(间隔5个月)为21.74%;同批猪驱虫3次(间隔1个季度)为28.99%;同批猪驱虫4次及以上(间隔2~3个月)为11.59%。此外,在寄生虫药物选择方面,所有户均使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进行驱虫,且在本区域至少5~6年未更换药物。

1.6.5 腹泻性病原分析及耐药性 抽样采集生猪粪便进行细菌性腹泻病原的鉴定,大肠杆菌28.57%,沙门氏菌14.28%。通过建立磺胺类、氯霉素、四环素、β-内酰胺酶、喹诺酮等耐药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对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其中氟苯尼考与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85.71%,喹诺酮类与磺胺类检出率为14.28%,与问卷调研的结果相符,该区氟苯尼考及土霉素使用频率高,长时间使用这几类抗生素,导致较强耐药性。

1.7 合作社生产经营状况 采取“合作社+公司+小农户”模式,合作社现有会员2901户,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目前存栏生猪1064头,合作社从某企业引进川藏黑猪断奶仔猪,按每头500元发放给农户,并与农户按2100元∕头的价格回收。已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系列品牌,通过“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私人订制·一品一家”“扶贫体验餐厅”等模式进行销售,迄今结对“城里亲戚”1200多户,去年出栏生猪780头,采用线上、线下、体验店等方式进行产品销售,目前已建有实体体验店5家,去年销售腊肉9.136吨,香肠233.526吨,实现产值110万元,户均增收3200多元。

1.8 产品的安全性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养殖的猪有一定数量黄膘猪肉出现,偶尔也有囊虫猪肉出现,说明产品安全性不够高。同时,采集了12头猪肉样品,对其中重金属和抗生素进行了检测,从猪肉中检测出了砷、汞、镉和铅,但均低于限量,抗生素均未检出。

2 小农户养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及高效产业模式 没有指导小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系统发展规划,生产随意性很强,一方面难以确保养殖业发展所需的饲料原料,同时难以消纳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实现种养结合。同时,缺乏高效的产业模式,产业链各环节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

2.2 品种来源不清,生产性能低 调研发现,品种性能参差不齐,产品整齐度差、生产效率不高、产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造成小农户饲养效益低。品种良种化程度低,一方面难以满足高效标准化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难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整齐度。

2.3 标准化程度低,设施简陋 圈舍不标准导致利用率不高,圈舍地面坡度、平整度不规范,导致粪尿沉积,圈舍清洁卫生差。设施简陋,缺乏饮水和规范的饲槽设施。无仔猪保温、补饲和防暑设施,难以为猪只提供良好的环境,影响猪只的生产发育,甚至导致感冒、拉稀等。必须大幅度提高设施化程度,为猪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4 关键养分缺乏,饲料原料配合不科学 关键养分日粮能量水平太低,蛋白质、氨基酸缺乏、部分饲料粗纤维含量超标,而且不平衡,导致生猪生长缓慢,外观表现毛色差。蛋白饲料仅有少量豆类,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菜籽饼,但未有效利用,缺乏蛋白质饲料。青绿饲料虽然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合理,没有清洗,部分采用煮熟饲喂,部分自配料黄曲霉素超标,存在猪肉安全性隐患。

2.5 疫病防控不规范,产品安全性不高 只进行了国家强制性免疫的猪瘟、口蹄疫免疫,未免疫其他疫苗。消毒频率低、消毒剂型单一。驱虫不规范,寄生虫病比较严重。氟苯尼考及土霉素使用频率非常高,长时间单一使用这几类抗生素,加之没有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造成较强耐药性。重金属虽然没有超标,但仍有检出。

2.6 饲养管理粗放,缺乏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 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喂量不足,管理粗放,圈舍清洁卫生差,饲养周期长,出栏体重过大。

2.7 农户防疫意识淡薄,疫病风险大 除春防秋防免疫了猪瘟、口蹄疫,未进行其他重大传染性疫病免疫,存在极大风险。消毒频率严重不足,外来人员不经消毒自由出入圈舍,疫病传播风险大。

2.8 养殖规模小,产品单一 养殖规模小,生猪年出栏7头,部分为自己食用(年猪),商品率不高。产品主要为腌腊制品,种类单一,缺乏受市场欢迎的冷鲜肉和加工产品,产品质量和整齐度不高,缺乏现代养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产品溯源难以实现。

3 发展建议和措施

3.1 作好顶层设计,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完善产业链,做好小农户标准化养殖发展顶层设计。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农户经济实力、种植土地面积、农户意愿等编制包括仔猪扩繁、养殖规模、品种结构、品牌打造、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小农户养殖发展规划,依据现有条件,优化生产布局,实行种养结合。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利益共享、农户利益适当保底(保护价)机制,延长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2 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水平 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仔猪扩繁基地,推广优良品种(配套系),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整齐度。

3.3 提高标准化程度,推广设施化养殖 因地制宜,开展小农户标准化猪舍改造,具体内容有增加自动饮水器、饲槽,增设保温、防暑和补饲设施等。对自来水和山泉水进行有效处理,为猪鸡提供更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3.4 利用当地资源,规范日粮配置 推广蛋白质专用浓缩料,严格控制玉米、麦麸、米糠等饲料原料的收获、贮藏,防止霉变,开展饲料中重金属、黄曲霉素、赤霉烯酮和农残等监测,确保产品安全。

3.5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饲料高效利用、精细化饲养管理、健康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及安全检测与追溯、物联网技术、小农户智慧农业技术等小农户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补齐发展短板,提高标准化水平,实行精细化经营,为小农户标准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3.6 严格疫病防控,提高产品安全性 制定免疫、驱虫和用药技术标准,规范疫苗、药品、添加剂的管理和使用,作好驱虫工作,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

3.7 强化产品开发,搞好市场营销 开发深受市场欢迎的冷鲜肉等新产品开发,同时改进腌腊加工工艺,严把质量观,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整齐度。加强产品的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手段,做好产销对接,实行订单生产,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区域。

3.8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多种方式提升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对养殖户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咨询、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为小农户养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驱虫圈舍仔猪
生猪驱虫正当时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驱虫产品怎么选
家里主子这么多驱虫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