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铁出入口基坑滑坡治理与预防

2020-12-28 07:38窦洪羽DOUHongyu
价值工程 2020年34期
关键词:坡顶围护结构斜坡

窦洪羽DOU Hong-yu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311100)

0 引言

近年来,深基坑工程事故频繁发生、险情不断,不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工程进度,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深基坑施工安全为重中之重。深基坑工程风险高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每个基坑都有各自的工程特点和重难点,尤其是软土区域深基坑,十分复杂。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施工组织与管理等都是导致基坑安全风险的因素。本文依托某软土地层地铁出入口深基坑滑坡工程案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介绍采取的应急治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施工经验。

1 工程案列介绍

1.1 工程背景 事件地铁出入口基坑呈“L”型布置,基坑面积590.51m2,为地下一层框架结构,标准段挖深11.01m,集水井挖深14.55m,斜坡段坡度27°。基坑围护结构采用SMW 工法桩+内支撑,工法桩桩径φ850mm@600mm,内插H 型钢,标准段桩深28.8m,集水井段桩深31.5m,斜坡段桩深19.8m,坑底采用三轴搅拌桩加固,标准段抽条加固深度3m,斜坡段满堂加固深度3m,坡顶外采用双排850mm@600mm 搅拌桩加固,桩深6m,坡顶底部未加固。基坑标准段设置1 道钢筋砼支撑+2 道φ609mm 钢支撑,集水井处设置1 道钢筋砼支撑+3 道φ609mm 钢支撑。

根据勘察报告及设计图纸,基坑范围内涉及土层为:①1 杂填土,松散,层厚3.8m;②31 黏质粉土,稍密,层厚3.6m;④1 淤泥质黏土,流塑状,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和低渗透性,灵敏度中,层厚7.4m;④2 淤泥质粉质黏土,流塑状,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和低渗透性,灵敏度高,层厚3.2m。工程地下水主要为潜水,潜水静止水位埋深1.10~2.40m。

出入口北侧为城市主干道,南侧临近高层建筑,距地下室外边6.32m,与地下室之间管线较多,主要为电力、污水、综合通信管线。

1.2 滑坡概况2020 年6 月18 日晚出入口斜坡前标准段及斜坡段垫层浇筑完成,2020 年6 月19 日上午8 点40分,斜坡段由坡顶向下产生纵向滑坡,滑移面高度最大为50cm,长8.7m,导致垫层及部分加固土体破坏,根据现场情况,计划补充浇筑加筋垫层,在滑移土中心横向插打一排6m长松木桩,并快速绑扎一层钢筋网,3 点20 分左右,浇筑垫层前斜坡段发生第二次滑坡,范围进一步扩大,经实际测量,滑移面高度最大为2.96m,长14.91m,滑下的土体堆积于坡脚,未破坏钢支撑,未造成人员伤亡。基坑滑坡情况如图1 所示。

2 滑坡原因分析

滑坡事件发生后,参建各方及业内专家共同参与进行原因分析,便于精准施策,制定治理措施,经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根据现场查看,斜坡段滑坡圆弧滑动特征较明显,基坑内土质较差,基底加固深度为3m,设计方案对滑移面的影响考虑不充分。②2020 年6 月18 日至6 月19 日,受间断性强降雨影响,场地排水不及时,坡顶围护墙体存在渗流,土体经过浸泡,强度降低,加上雨水产生动水压力,致使斜坡安全系数降低,施工时对不良天气影响认识不充分,促进了滑坡事件的发生。③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集水井段落低深坑在基坑开挖时一次完成,导致坡脚土体抗力降低,应在标准段及斜坡段底板施工完成后,再进行集水井土方开挖施工。

3 治理措施

3.1 总体原则 针对出入口滑坡事件,以确保基坑稳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为首要原则,快速进行基坑回填反压,防止基坑失稳,再结合基坑的现状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过程中加密监测,动态管控,直至结构底板浇筑完成。

3.2 具体措施 ①基坑加密监测。为防止滑坡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失稳连锁反应,对基坑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进行加密监测,掌握基坑变化动态,同时安排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巡视,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②基坑回填反压土。为防止回填土导致滑坡再次发生,回填按照由坡脚至坡顶的顺序施工,由于滑坡土受雨水影响,呈淤泥状,考虑回填时效性及效果,在坡脚外采用碎石回填,滑坡位置采用黏土回填,采用长臂挖机施工,尽量远离基坑,同时避免碰撞钢支撑,回填土超过底部钢支撑标高时,应保证钢支撑两侧回填土的对称。③砼封层。基坑回填完成后,防止降水及渗流冲刷,对回填土进行简单平整,在回填土表面浇筑C20 早强砼封层,并铺设彩条布,将雨水及坡顶渗流引排至标准段后进行抽排。④架设临时钢支撑及轴力复加。为避免滑坡引起围护结构变形加大,在斜坡段增加4 根φ609mm 钢支撑对围护体系进行增强,同时对既有钢支撑进行轴力复加。⑤围护结构渗漏封堵。基坑滑坡后,斜坡段及坡顶部分围护结构产生渗漏水,在坑外对应位置采用1:1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注浆封堵,注浆孔深至渗漏位置以下1m,直至封堵完成。⑥坡顶段喷砼护坡。基坑滑坡导致坡顶段围护桩及周边土体部分开裂,采用干喷工艺进行挂网喷射砼加固,钢筋网规格为φ8mm@100×100mm,单方砼用料按照水泥掺量450kg、细砂掺量983kg、集配碎石806kg 进行配比,严格控制骨料含水率及粗骨料粒径,防止堵管,砼喷射厚度保证10cm 以上。⑦采用拉森钢板桩及型钢进行斜坡防护。在斜坡段坡脚、坡顶及中间各设置一道拉森钢板桩,其中坡顶及中间拉森钢板桩背后增加4 根H 型钢加强,拉森钢板桩两端与基坑围护结构型钢采用2cm 厚三角钢板焊接牢固。拉森钢板桩采用SP-Ⅳ型,桩长15m,H 型钢规格为700×300×13×24mm,顶标高根据回填土及结构底板高程进行控制,底板施工时拉森钢板桩及H 型割除至垫层,不进行拔除。⑧回填土注浆加固。对斜坡段回填土体进行双液浆注浆加固,根据钢支撑间距,采用小型引孔注浆一体机进行施工,注浆深度至滑坡面下50cm 以上,孔间距不大于1m,根据施工经验,水玻璃按照1:3 体积比加水稀释,水泥浆配合比为1:1,双浆液配合比按照水玻璃:水泥浆=1:1,注浆压力为0.3~0.5MPa。⑨开挖及底板施工。根据拉森钢板桩及型钢位置分段进行施工,按照由下到上顺序,如图2 中①-②-③-④-⑤。分段进行土方的开挖、清理、垫层修复及底板施工,底板结构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段开挖,最后施工集水井段。

出入口滑坡治理措施如图2 所示。

4 基坑监测

深基坑施工要严格遵循“时空效应”理论,出入口滑坡治理过程时间较长,增加了施工风险,基坑监测信息化施工至关重要,本工程发生滑坡至拉森钢板桩施工完成按照1 次/2 小时频率进行加密监测,同时对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及周边地表进行了监测点加密,在开挖至集水井结构完成按照4 次/天频率监测,便于定量掌握基坑变化趋势,保证基坑本体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4.1 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出入口基坑滑坡至结构底板完成,对斜坡段墙体深层水平位移(图2 中监测断面位置)监测累计变化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3 所示。

如图3,基坑滑坡前后,墙体位移增加了1.58mm,未发生突变,较稳定。滑坡事件处理过程中,墙体位移随施工时间呈均匀增加趋势,日变化速率未达到报警值,累计变化量最大值为89.43mm,出现在底板浇筑前一天,体现了软土基坑施工特性。

4.2 支撑轴力监测 出入口基坑滑坡至结构底板完成,对斜坡段支撑轴力值(图2 中监测断面位置)进行了统计,支撑轴力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第二道钢支撑(设计预加轴力为900kN),具体如图4 所示。

图2 出入口滑坡治理纵剖面示意图

图3 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曲线图

图4 支撑轴力值曲线图

如图4,基坑滑坡前后及处理过程中,支撑轴力变化相对平缓,未发生突变及预警情况,支撑体系较稳定。

5 建议

①地铁出入口斜坡段在设计方案阶段,应结合地质情况,复核土体滑动力,充分考虑土体滑动面的影响,对于软土等不良地质,建议增加地基加固深度。②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流程,对于集水井落低段基坑的施工,不能提前开挖,应在周边底板完成后再进行集水井施工,避免坡脚扰动。③对于软土基坑施工,施工方应高度重视,不得随意施工,斜坡段施工受空间及坡度的影响,施工存在一定难度,工序组织应衔接紧密,缩短作业时间,设备作业应规范,避免土体受扰动或暴露时间过长,应尽快完成垫层浇筑及底板封闭。④基坑作业时要严格控制坡顶及坑外的堆载、机械荷载,尽量降低附加荷载对基坑土体的影响。⑤软土地层围护桩体及地基加固要规范作业,保证墙体及加固体施工质量。⑥斜坡段施工应充分考虑不利天气的影响,尽量避免雨天作业,同时要做好截水、应急排水措施以及应急物资、设备的储备。

6 结语

据了解,近几年地铁出入口滑坡事件多次发生,应对不及时,可引发基坑围护结构失效连锁反应,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工期滞后等严重后果,通过本工程案例的介绍、事件原因分析及采取的应急处置手段,总结了软土地铁出入口滑坡治理措施与预防措施,对今后相类似的工程具有较强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坡顶围护结构斜坡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信仰的“斜坡”
地铁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比优化研究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入土深度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桥梁调坡顶升关键技术之顶升支撑技术探讨
南通通沪及东方大道连接线大跨度连续箱梁调坡顶升技术
骶骨翼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