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

2020-12-28 02:23张英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兔意象的具体含义都比较复杂。在中国,兔意象一开始被神化,之后又被俗化。而在西方,兔意象既收获了好感,也获得了恶感。人对鼠曾经有过崇拜,也有厌弃。中西方对兔意象的矛盾态度,值得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兔意象 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认知主体的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但是意象所传递的情思是依存于一定文化之中的,离开了文化单独谈论意象,则意象就成了无缘之木。同样地,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忽视了意象的文化含义,也会使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各种意象进行跨文化解讀,探索它们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文化休克”,而兔意向也正是其中一例。

一.中国兔意向

1.兔的神化

在古代,兔子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古人看来,兔能通神,因此他们在举行神圣的祭祀大典时,往往将兔子作为祭品。《礼记·曲礼》中记载,祭品动物有八种:“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则鬣,豚曰盾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文选·东都赋》中也记录了将兔子作为五牲之一,“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衹,怀百灵”,这五牲就是麋、鹿、麝、狼和兔。兔子成为祭品,也就成了人间与神界的媒介之一。[1]

兔子的崇高地位与它是西王母的萌宠传说有关。《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是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害的长生女神。而从东汉开始,以西王母为主题的壁画和帛画中,也往往会出现兔子的形象,这些兔子或奔跑嬉戏,或手持灵芝仙草,更多则是挥舞着木槌在捣药。

兔子不仅负担着为西王母捣药的重要职责,而且捣出的是能使人不死成仙的灵药,因此兔子有长寿不死的象征。最初中原大地上都是灰色野兔,随着人类对兔的逐步驯化,开始出现了白色兔子。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写道:“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显然,葛洪认为白兔都已至少拥有五百年的寿命,这在普通人看来,已是可望不可及的长寿了。因此,白兔的出现就成了人人盼望的祥瑞之兆,并会载入史册。

兔子被抬上神位的另一个原因是兔子惊人的生殖能力。母兔都具有双子宫,两个子宫互不干扰。成年母兔孕期25-28天就可生产,产后第二天就又可进行交配。因此兔子每年可以生产4-6次,每窝兔子数量有6-10只。如果给一对健康的兔子自由繁殖,一年能扩展成拥有1300个成员的巨大家庭。兔子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古人难以理解的,因此他们只能臆想为“兔望月而孕”,并且因此创造出了汉字“娩”,东汉班固在《尔雅·释兽》写道:“兔子曰娩”。而对于古代生育困难、却又崇尚多子多福的家庭来说,生殖能力强大的兔子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于是,他们修建“兔子庙”,希望通过祭祀兔子来保佑家族能够人丁兴旺。不仅如此,他们还用泥塑了兔子的形状,画上油彩,敬为“兔儿爷”,初时用来中秋祭祀,后成为孩童玩具,希望能保佑儿童平安。

2.兔的俗化

在人类把兔子抬向高高在上的神座之时,兔子同时也走上了一条俗化之路。为了生活,史前人类就开始对林中、原野自由奔跑的野兔开始了原始的捕猎与豢养。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就曾发现近200枚旷兔骨骸[2],在距今4000多年的商代殷墟中就出土了兔的头骨、上下颌及肢骨。[3]对于捕猎野兔《诗经·兔置》记录了猎兔的完整过程。为了猎兔,古人不仅知道要敲击木桩、布下张张猎网,而且知道要在宽阔的大路两旁或是广袤的丛林中央张网以待,可见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捕猎经验。

古人捕猎了野兔之后,又逐渐开始饲养和驯化兔子。汉文帝(公元前155-179年)之子梁孝王刘武在河南商丘东建起了兔园。据《京西杂记》中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这个兔园规模之大,令今人难以置信,根据300年后的《后汉书·梁冀传》中记载:“冀起兔苑于河南城西,经互数十里......调发生兔,刻其毛以为识”。[4]兔园不仅养兔,还从各地调集野兔来饲养繁殖,并刻毛作为记号,避免相互搞混弄错。官僚贵族养兔是为了作为行猎取乐的对象,而平民百姓养兔主要是为了吃兔肉、衣兔皮。先秦时期的《小雅·瓠叶》唱出了炮制兔肉的三种方法:“……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兔肉又鲜又嫩,可以煨成美味,可以熏成佳肴,也可以烤成下酒菜。配以瓠瓜、瓠叶做成的菜和汤,边畅饮,边吃肉,那是何等快意。兔肉不仅是古人一大肉食来源,可以帮助补充动物蛋白,同时也是一种良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描述道:“兔肉味甘性寒,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清补脾肺,养胃利肠,解热止渴等功效。”

实际上,随着对兔子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的透彻了解,古人眼中的兔子神性也逐渐消退,俗性增加,并且产生了诸多成语、习语和歇后语。比如“狡兔三窟”。《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除了成语和诗句,更多的是普通劳动人民从猎兔和养兔甚至吃兔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人生感悟,形成了诸多形象生动却又含义深刻的歇后语:“兔子尾巴——长不了”等。

二.西方兔意向

1.兔好感

在英语中,兔子有三个词:rabbit指家兔,hare指野兔,还有一个bunny专门表示年幼的小兔子。无论是rabbit还是hare,《牛津英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都是:一种长着柔软的皮毛、长耳朵和短尾巴的小动物(a small animal with soft fur,long ears and a short tail),差别在于家兔住在地洞里或是被人类养作宠物或作肉食来源(Rabbits live in holes in the ground or are kept as pets or for food),而野兔则长有强壮的后腿,可以跑得飞快(with very strong back legs,that can run very fast)。由于兔子处于食物链的底端,除了利用快速奔跑躲避强敌外,似乎没有其他有效方法对付天敌。因此,兔子在自然环境中总是非常警惕,一有动静就赶紧逃遁,就给西方人留下了柔弱胆小的印象。因此,英语中就有了as timid as a hare的习语,表示“胆小如鼠(兔)”。兔子本来就够胆小了,而如果在漆黑的晚上,夜行的兔子突然暴露在车灯之下,就会更加惊恐万分,因此a rabbit in the headlights(车灯下的兔子)表示“震惊,吓傻,惊慌失措”之意。不言而喻,西方人在使用这些词时,是带着一丝对兔子的同情、怜惜之情的。由于这种同情弱者的情结,再结合兔子毛茸茸的外形,尤其是幼年的小兔子,在西方人看来感觉非常温驯可爱,因此rabbit和bunny常被养做宠物。

兔子没有自卫能力,只能依靠快跑侥幸逃生,这就需要用到它们强壮的后腿。可以说,兔子的后腿给了它们速度,也给了它们继续生存的机会,因此就有了rabbits foot(幸运兔脚)的说法。英国的韦尔斯地区,人们会用兔脚碰触刚出生的婴儿,认为这样将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幸福。西方人相信兔脚代表着幸运,所以会把做成兔脚形状的吊坠挂在脖子上,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庇佑。朋友远行前,往往也会赠送兔脚钥匙扣,祝福朋友能一路顺遂。实际上,西方人不仅迷信兔脚能带来好运,在英国,还有人相信黑色的兔子是他们祖先的化身,能给他们带来祝福和好运。因此,他们会在每月的第一天醒来时,连说数声“rabbit rabbit”,希望这整个月都能获得好运。

在西方,最喜爱兔子的要数儿童了,原因当然是与复活节(Easter)相关。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耶稣死后复活的。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复活代表他战胜了死亡,从此耶稣就能给世人带来力量,让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复活节在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原本是西亚异教神明巴力的妹妹亚斯塔路(Easter)的生日,因此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相传巴力得知妹妹将生在一枚天鹅蛋中,就去灌木中寻找;找到后抱在怀里,孵化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长大后变成了美女,和巴力同居,之后在巴力危难之际又救了巴力一命。因此,兔子就成了复活节的象征,叫做复活节小兔(Easter Bunny)。复活节小兔是这个节日期间最抢手的商品之一,食品店和糖果店还将巧克力制成小兔形状,这些“食品小兔”神态可掬,吃起来味道香甜,送给朋友也很适宜。

2.兔恶感

和中国人一样,西方人对兔子的态度也有些复杂。一直以来,西方人饲养兔子除了当作宠物,也有为了吃兔肉,剥兔皮的原因。可能由于杀兔子时的过度血腥和暴力,一些文人和画家担心会遭到兔子的报复。于是从中世纪开始,一此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过去完全纯良无害的兔子开始变得暴力起来。13世纪的法国民间讽刺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Roman de Renart英语译作Reynard the Fox))中,有只小野兔名叫Coward(懦弱,胆小)。但是,当一个全副武装的男子看到它之后却莫名其妙地直接把剑扔了,最后被兔子挂到了树上。事实上,很多中世纪流传至今的画作中,都出现了兔子暴力砍杀人类的画面。兔子们或是张弓搭箭盯着躲在树上的人类,或是将人的手脚捆绑后倒挂在肩头,也有手持木棍猛抽已经摔倒的人。因此,兔子不再是温驯可爱的单一形象,也变成了邪恶的象征,会给人类带来厄运和灾难。另一方面,有些杀人犯为了人为制造恐慌,在犯案时会故意穿上兔子人偶服饰或在犯罪现场留下兔子的尸体。这些流传的半真半假的故事更加剧了西方人对兔子的恐惧,导致兔子莫名其妙地就成了负面形象的代名詞。

受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影响,兔子在两个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有不同意象。因此,只有对这些意象的具体含义进行深入地挖掘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外交流。

参考文献

[1]郭学利.试论中国兔的文化意义[J].文教资料,2011(1):88-89.

[2]刘冕.1.8万年前山顶洞人饰品新年展出[N].北京日报,2005-12-27(5).

[3]杨钟健,刘东生.安阳股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J].中国考古学报,1949(4):145-153.

[4]庞本.关于兔的文学记载和兔的诗文化[A].2007中国兔文化节“康大杯”兔业优秀科技论文、科普作品集[C].济南:山东畜牧兽医学会,2007:221-223.

(作者介绍:张英,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对比分析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分析《当幸福来敲门》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