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民歌传承与发展

2020-12-28 06:57翟小川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翟小川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传统民歌文化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民歌是我国地区百姓口头创作或者口头流传的,具有本地独特文化的歌曲,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产生了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民歌。中国民歌歌词具有简单朴实、平易近人、生活灵动等特点,让欣赏者听后久久不忘,留恋其中,无法自拔,但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常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要依赖多种传播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较,没有太多竞争力,尤其是流动性强、文化传播速度较快的民族,假如国家有关部门再不给予重视和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传统民歌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也使得中国音乐文化失去一件瑰宝。

关键词:民族文化  认同视角  中国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20-03

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民歌文化的发展内容是全面的,需要各个民族共同努力。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以一种安定祥和、合理和敞开的心态审视可以让中国民歌文化得以更好的成长,从而更好地秉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寻求民族文化认识对于民族延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民歌的传承与创新都有极大的帮助,致力于构建民族文化大融合,中国民歌是天然未经雕琢的天籁之音,歌声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纵观中国的文化发展,不难看出,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制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高速的发展,城市文化已经渐渐代替了传统文化,也缩小了民歌的发展范围,再则因为少数民族人们生活方式、处事方法等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传统的民歌受到制约,变成了不入主流、没有号召力、没有影响力、容易被忽视、被冷落的存在个体了,再者民歌没有新的元素加入,导致民歌与其他歌曲在竞争力上就已经落后,假使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再不重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那这门传统艺术终将被社会所淘汰。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观念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传统民歌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与重视度,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一、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民歌传承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由于不同的民族生存的地缘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领会意图迥然相异,大多数人都是忠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人们大多都是保持着保护与依恋的态度,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来看,人类的民族文化认同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显,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生活水平;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才有的文化和有机组成系统,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文明的符号,炎黄子孙的智慧与文化修养通过传统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极大帮助;中国民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发展和传承是共通的,中国的文化发展理念是全球文化共享,文化艺术没有边界、没有国界之分,民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瑰寶,民歌代表着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歌在长时间的精益求精以及无数优秀民间音乐家的智慧创造下,其艺术载体、行事风格已经日趋完善,再加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凭借智慧创造出了世界上都少有的民歌遍地、乐声震天的气氛与境界,虽然全国各族人民文化、人文、地理都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都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的民歌要做好传承与发展,首先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民歌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它衔接着历史,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文化特点,不仅艺术形式多样化,还抒发着少数民族的内心情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民歌蕴含着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信息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延续本土文明的重要因素,对于现如今来说,做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非常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组织启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未来我们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与发扬光大。

二、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民歌传统元素不断流失

民歌的音乐就是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的方式,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对于美的观念也出现了改变,使原有的民族民歌失去了其本来的味道,例如:土家族的“哭家歌”,这首民歌主要表现的意思是女性出嫁时要在娘家哭嫁,要表达新娘复杂的内心情感,也表示对婚姻圆满的美好愿望,但由于现在外来文化的介入,导致民歌的味道与过去完全不同,女性只是穿着土家族服饰,按照固定的程序去演绎,只是为了取悦游人,完全丧失了中国民歌的传统元素与其本身的意义。

(二)后继无人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自己生活中去,忽略了民歌的传承,久而久之,口耳相传的继承方式,让学习者感到学习比较困难,再加上唱民歌根本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条件,最终导致民歌传承出现较大危机。另外由于民歌较长时间没有接班人的问题,导致民歌的发展、传承出现枯竭的现象;有的民歌需要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演唱,现在许多年轻人根本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这就会导致民歌艺术不受年轻人喜爱;民歌一般的传承方式都是口口相传,极少有变化的形式,传承的方式是十分落后的,这也给民歌的传播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再者年轻人的思想变化比较前卫,许多年轻人认为民歌这种传统文化无法满足自己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追求,更喜欢潮流的外来文化,这样的思想也给民歌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现在的经济水平还处在落后的情况里,人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本意识不到民歌真正的价值所在。

三、民歌传承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民歌表现形式与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保护

原生态的民歌虽然能带给我们听觉上的震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民歌还是要不断的更新,民歌的表现形式要不断地做出改变,让其展示出浓烈的时代气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需求。音乐表现形式是无国界的,关于民歌表现形式,在保持其原汁原味儿的歌词中寻找出不同的演唱方式,可以加入一些新的节奏及唱法的创新来让观众一饱耳福,如:在土家族民歌的演唱形式上,可以在节奏方面加入通俗的方法进行创作,也可以添加多人演唱形式或rap形式,让不同的演唱风格加入到土家族民歌中去,唱出其歌曲特色;也可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儿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如根据其风格创作符合现代情节的新曲,亦可将其插入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以增加乡土风味和感染力,谋求其真正意义上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保护传统民歌的音乐文化,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尽最大努力去抢救和抢修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特色建筑及基础设施的保护,统一进行管理,科学合理的保存民族音乐;近几年受到经济因素的不良影响,很多传统民歌艺术都是经过包装之后再进入到市场,使得原汁原味的民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与内涵,如果想要更好地传承传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尊重其原有特色,然后在不改变其内涵的情况下进行改进,使其符合时代的变化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民歌要适应现代化的审美需求,在其内容形式上要创新突破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例如:中国歌唱家宋祖英携手多明戈、郎朗、周杰伦在中国北京鸟巢举办了“魅力中国”独唱音乐会,宋祖英携手周杰伦演唱的正是广西经典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演唱中民族与通俗演唱方法相结合,无疑给传统的民歌烙上了时尚元素的烙印,也使得现场观众关注度与力捧度达到了高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发展理念;同时还要呼吁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与到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使其民歌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扩大和保护传承人的队伍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民歌,不单要做到发展,还要做到传承,说到要发扬民歌的继承者,学校的教育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在民歌文化研究方面,优势最大的要属学校了,作为学校领导,要不惜余力的把其他学校优质资源相结合,以民歌文化中心为基础建设,加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去,致力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作为基础,之后展开少数民族民歌教育,使民歌得以代代传唱,之后传授给学生民歌,只有在学校中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才能保证民歌的保护工作逐渐落到实处,还要有效的利用科研基地这个优势资源,从理论上系统性的研究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歌,才能保证民族文化得以不断的发展与传承;要对传承人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与支持,民歌的传承力度本来就困难重重,基于此,国家与政府对待传承人就必须加大重视度,传承人极其重要,国家与政府首先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保护制度,用来确保传承制度逐步完善化,为传承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再则给予传承人相应的丰厚奖励,并且为其申请“非遗传承人”称呼;还要让人们充分了解传承人的工作与价值,让传承人自身觉得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与骄傲;最后政府还要大力的扶持传承人,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徒弟,以此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传承人,为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当然随着信息技术日渐成熟,现在的QQ、微信、音乐软件等互联网方式应有尽有,少数民族人民可以通过网络来推广民歌文化,在网络上交流不同民歌的不同演唱方式,将本民族优秀的民歌作品推广出去,不仅可以让其他各族人民都能听到唯美动听的民歌,还可以招纳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学习少数民族传统艺术。

四、结语

面对民族文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不但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要结合新时代民族文化发展条件,在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民歌。我国素有重视民歌、研究民歌的传统,中国民歌经历了几千年的人文发展与历史沉淀,已经积累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在上千年的传承中,绵延不绝,不断绽放新的姿态,“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肩负着使命与责任的,我们期待着将民歌文化发展与传承,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和一个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楚琳.黑龙江省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发展策略研究——以阿尔泰语系民族民歌为例[J].理论观察,2018(12):25-27.

[2]方顺利.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傳播的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

[3]何晓兵.谁是前提: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之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1):61-66+166.

[4]赵敏.多元文化视野下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与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24-126.

[5]伊丽媛.新时代中国民歌的创作社会环境及传播趋势[J].艺术评鉴,2019(01):37-39.

[6]李艳萍,杨晓燕.简论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41-143.

[7]李珺.民族声乐对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42-144.

[8]徐波.百年中国民歌发展与研究的价值嬗变[J].艺术探索,2011(06):89-92+143.

[9]胡艺.谢功成《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30首》的音乐特征及教学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年.

[10]罗梅.技术与传统:全球化语境中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承的变化[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出版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与传播》编辑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出版署西南地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与传播》编辑部,2012:11.

[11]张薇.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弘扬与传承的现状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1):140-141.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