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在高校传承研究

2020-12-28 13:41李星睿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1期
关键词:武术传承高校

李星睿

【摘 要】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习武之人将德放在首位,这与高校教育理念其实有着相同之处,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高校教育改革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因此可以通过高校武术教学进行培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武术文化内涵,又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关键词】传承;高校;武术;文化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历经数千年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之所以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关键在于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文化自成完整体系;武术文化这一完整体系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武术文化的内涵而言,无不涵盖和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方面及精髓。因此,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技法清晰、拳种流派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和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中国武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突出“术”,讲求技法方法的朴实和“体用合一”;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奠定了习武人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构建了“武德”体系;武术以“动作”的表现形式,力求“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形成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气质。因而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深刻文化底蕴,多方面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个性。把握武术文化的坦荡、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了解和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特别是对民族自立、自尊、自强和凝聚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武术不仅具有竞技体育的特性、健身防身和娱乐观赏之功效、武德的教化功能,更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其内涵也就远远超出了武艺的本身,是一种民族文化具有多种内涵的教育课题。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与训练,在达到健身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武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长盛不衰,直接向后代传递着一种民族文化。武术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载体,应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普及和提高。继承和发扬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如果没有青少年参与任何事物都是没有希望的,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遗产需要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兴趣高、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而且这个庞大的群体将不断的发展,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滋润和熏陶,这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将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广作用。

1、认识和感受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化

通过武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认识传统文化,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素养,让新一代从小就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缤纷多彩的文化,这对于建立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2、提升人格内涵

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精神高层次的群体,也是中华民族强盛的希望。在大学时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化时期和完善自我的阶段。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们,不仅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心灵教化,努力培养心灵自我唤醒的能力,使自己有改变自然世界的技能。在个体人格的自我塑造中,做到理性与情感结合、科学与人文精神统一、知识与道德的协调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被誉为“国术”和国家形象符号的武术,以及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势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层次的作用。正确的校园文化思想观念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具有导向功能;严格的校园规章制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约束功能;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陶冶和激励大学生的心灵功能;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功能。

武术教学中加强武术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竞争意识以及开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武术文化能调节大学生的情绪,能使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宽厚包容意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对武术的科学认识,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3、锻炼意志品质

武术谚语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功到自然成”等充分展示习武能磨练人的恒久意识和态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的条件好,他们的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缺乏吃苦精神,做事不腳踏实地,半途而废,使他们,越来越依赖父母。通过开展武术教育,经过武术教育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困难去克服,不消极逃避,锻炼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敢于进取的良好生活习惯。

武术文化石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装机械、武艺门派等等。中华武术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精华,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一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人的思想、道德、意识、美感与文化程度。

4、传统武术文化有着跨时代的优越性

武术文化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由于宗族和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尤存也”。习武者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本身就是指向社会的,即“保家卫国”。“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穿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它是爱亲人爱家庭情感的升华”。习武的本意首先就在于保家,而当宗族、民族遇到危难之时,这种保家的动机就会升华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国家意识。在中国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许多都出自习武群体。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其光辉业绩为世人传颂。文天祥面对元兵的威逼利诱,浩然正气,留下了爱国诗篇。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抵抗倭寇的侵略,刻苦研习武艺,严惩了倭寇,是民族精神大振。近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洒热血,如冯三保父女、一代剑侠秋瑾、武术名师霍元甲等。

参考文献:

[1]王岗.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5)

[2]苏克强.文化传承视域下山东省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3,10(9):58-61.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武术传承高校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