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剂替代肉鸡饲料油脂效果分析

2020-12-29 14:29王伟曹玉宝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农业农村局064400
兽医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脂肪酶乳化剂饲粮

王伟 曹玉宝/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农业农村局 064400

肉鸡饲养过程中,饲料中的脂肪进入体内后,需要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油脂微粒,随后与脂肪酶接触并被消化,供机体吸收利用。这些油脂除了可用作能量源之外,还可为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并作为脂溶性维生素和药物的溶剂。此外,油脂还可改变饲料的物理性质,如降低饲料的多尘性及减少粉料分层。然而,在肉鸡整个生长周期中,由于分泌的胆汁仍然不足,导致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肉鸡生长性能降低,大量油脂排出体外,污染环境。此前的研究表明,在以大豆油为主要油脂来源时,添加复合乳化剂能够提高肉鸡对饲粮养分的利用,促进肉鸡生长。但在以米糠油为主要油脂来源时,添加复合乳化剂在肉鸡上的应用效果鲜有报道。研究发现,在以米糠油为主要油脂来源时,通过减少米糠油用量降低饲粮代谢能0.2MJ/kg、0.4MJ /kg后,添加复合乳化剂对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为复合乳化剂在米糠油为油脂来源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乳化剂替代部分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中,体增重结果表明,肉鸡饲粮代谢能降低0.4MJ/kg后添加复合乳化剂显著提高肉鸡21d体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1~21日龄肉鸡平均体增重提高了95g,提高比例为13.97%。此外,减能添加复合乳化剂对肉鸡其他各日龄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表明肉鸡添加乳化剂提高了饲粮脂肪的利用率,有效弥补了因饲粮代谢能降低导致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1]。

2 添加乳化剂对肉鸡屠宰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乳化剂替代部分米糠油对肉鸡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间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差异,表明降低肉鸡饲粮代谢能添加乳化剂未对肉鸡的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造成不良影响。乳化剂替代部分米糠油对肉鸡饲粮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各阶段饲粮成本降低25~245元/t,净利润分别提高0.08~20.51元/羽。

3 乳化剂对肉鸡的影响

在肉鸡养殖生产中,粗米糠油因价格低廉而广泛用于肉鸡饲粮的配制,为肉鸡的快速生长提供能量。有报道指出,米糠油的表观粗脂肪利用率低于大豆油。米糠油在鸡上的代谢能值为29.51MJ/kg,豆油的代谢能值为35.04MJ/kg,米糠油的有效能值远低于豆油。当以米糠油作为油脂来源时,不被利用的米糠油比例升高,其不被利用的部分随粪便排出,形成油便,既浪费饲料成本,又增加对环境的污染。脂肪经口腔进入动物体内,到达小肠的脂肪需要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细小的油脂微粒,才能充分被胰脂肪酶消化,以供机体吸收利用。因此,油脂被乳化后形成的油滴微粒的大小决定着油脂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对油脂进一步消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报道指出,在以米糠油作为油脂来源的肉鸡饲粮中直接添加胆汁酸类复合乳化剂,显著提高肉鸡体重、体增重,降低料重比。当肉鸡饲粮代谢能降低0.4MJ/kg后添加150g乳化剂,显著提高肉鸡21d体重。同时,当肉鸡饲粮代谢能降低0.2MJ/kg或0.4MJ/kg后并未影响其他各日龄肉鸡的体增重、采食量与料重比[2]。由此说明,添加复合乳化剂有效弥补了因饲粮代谢能降低导致的肉鸡生长性能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添加复合乳化剂后提高了饲粮脂肪利用率,进而为肉鸡供给更多能量,弥补了降低的饲粮代谢能。研究报道指出,在以大豆油为油脂来源的肉鸡饲粮中,直接添加或减能添加与本试验成分相近的复合乳化剂时,提高了粗脂肪利用率[3]。添加复合乳化剂对肉鸡生长前期生长性能的改善效果更优。这可能与肉鸡自身胆汁酸和脂肪酶的分泌规律有关。肉鸡的胆汁酸合成在2周龄以后达到高峰,到成年时仍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外源添加复合乳化剂对肉鸡生长早期生长性能的促进作用优于后期。在以米糠油为主的肉鸡饲粮中外源添加胆汁酸类复合乳化剂对肉鸡的屠宰性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未达到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降低肉鸡饲粮代谢能后添加复合乳化剂并未影响肉鸡的屠宰率、腹脂率及器官指数,即降低代谢能添加复合乳化剂未对肉鸡的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造成不良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与添加方式有关,不同复合乳化剂的不同添加方式对肉鸡屠宰性能及器官指数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脂肪酶乳化剂饲粮
高粱型饲粮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胰脂肪酶升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复合乳化剂对草鱼生长及脂代谢的影响
食品乳化剂复配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饲粮与饮水添加酸化剂在肉鸡生产中使用效果研究
肉鸡饲粮中锰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羧基对两性沥青乳化剂及乳化沥青性能影响研究
MCM-41分子筛固载脂肪酶的研究
脂肪酶Lip2在蚕丝表面交联固定及其催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