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理论分析

2020-12-29 23:36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0年3期
关键词:陋习公共卫生野生动物

云南

【背景材料】

2020 年2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为了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 年2 月24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决定对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要在现行法律基础上加重处罚,以体现更加严格的管理和严厉打击。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明确执法责任主体,落实执法管理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安部等部门实施“最严”措施,大力加强监管。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决不能放纵口腹之欲,要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我国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我国实施最严野生动物管控措施,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民要积极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访举报制度等方式参与决策及监督,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3.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能和转变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政府部门,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严格查处,加重处罚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行为。

4.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明确执法责任主体,落实执法管理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滥食野生动物,苦果最终还是由人类来“买单”。从中央到地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呼声不绝如缕,野生动物的交易和食用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滥食野生动物殃及生态系统、对人民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经济上也得不偿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态文明的理念也要随之提升,理应从立法上禁止“吃野味”的行为。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是为了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了5 000 年的饮食文明,也存在必须去除的滥食野生动物的饮食糟粕,要加强饮食文化建设,在摒弃传统饮食文化糟粕的同时,从健康的角度上扬弃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共识。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我国用更完善的法治,以更加严厉的惩处,推动舌尖上的文明,符合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规律,呼应了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的深层次需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对滥食野生动物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社会反映强烈。现行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存在的短板,急需在法律法规层面规范和完善,以更加严厉的惩处付诸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重在野生动物的保护,禁食的法律规范限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没有合法来源、未经检疫合格的其他保护类野生动物。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需要实施更严的野生动物管控措施。

4.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滥食野生动物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能够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配套法规还没有及时出台、完善,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没有坚决取缔、关闭。当前,仍有一些人我行我素、陋习不改,顶风进行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为此,要用更严格的法治约束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行为,警醒每一个人都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对生命心存敬畏,不要以身试法。

【巩固提升】

1.2020 年2 月24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 ( )

①在国家权力机关审议议案,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和决定权

④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全面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对违法经营场所和违法经营者,依法予以取缔或者查封、关闭。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 ( )

①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法治建设

②落实主体责任,提高管理水平

③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④扩大政府权力,维护政府权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法律对“三有”类野生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和其他非保护类陆生野生动物是否禁止食用,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2020 年2 月24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调整范围,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人民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审议议案,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①不选;为了回应社会关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国人大及时提出议案,②入选;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不是最高权力机关,③不选;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符合题意,④入选。

2.A 农业农村部是我国的政府部门,材料反映政府部门落实主体责任,目的是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①②入选;材料强调政府加强管理,而不是强调服务,③与题意不符;政府权力是法律赋予的,不能说扩大权力,④不选。

3.【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恶性传染性疾病,需要确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②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防范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社会需要,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确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国确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解题分析】题目限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问题。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猜你喜欢
陋习公共卫生野生动物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