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于仁”究竟该如何解?
——对《〈论语〉选读》一处解释的商榷

2020-12-29 23:46徐雪莉浙江省湖州中学浙江湖州313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尧舜子贡论语

徐雪莉(浙江省湖州中学,浙江湖州 31300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的第五课《仁者爱人》选录了《论语》中《雍也第六》篇的第30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对其中的“何事于仁”,教材的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解释。2005 年7 月的第1 版(第23 页)和2007 年6 月的第2 版(第23 页)的解释都是“何止于仁呢”,并且对“事”单独作了注释:“止,仅。”而2010 年6 月的第3 版(第23 页)则解释为“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并且取消了对“事”的单独作注。这两种解释,意义差距比较大,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那么,“何事于仁”究竟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让我们参看历代研究者的解释。

第一类:对句子释义,未单独对“事”作注。

以理学的集大成者著称于世的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四书集注》对此句作如下注:“言此何止于仁,必也圣人能之乎。则虽尧舜之圣,其心犹有所不足于此也。”[1]111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止是仁,必定是圣人才能做得到;即便圣如尧舜,也是心有所不足。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何事于仁”的解释是:“哪里仅是仁道!”[2]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的解释是“这哪里只是仁”[3]119;以姜亮夫先生为学术顾问的《论语直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何止是至于仁呢”[4];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的解释是“此犹谓非仁之事,孔子非谓博施济众非仁,乃谓其事非仅于仁而可能”,解释为“这哪里是仁的事”[5]。

上述历代著名研究者均未对“事”单独作注,而是对“何事于仁”加以释义,意义趋同:何止于仁。

第二类:单独解释“事”。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注译》对“事”作如下注:“同‘倳’,置。”对句子的解释是:“怎么可限止在仁上呢?”[6]109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是这样解说的:“其实,‘事’有立于某种位置,即今语所谓定位的含义。这里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止是‘仁’,如果一定要讲它到底算什么,那也是‘圣’。”[7]140

这两位研究者对“事”的解释也基本一致:立于某种位置、置于某种位置。

参阅《古代汉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对“事”的解释,没有“止,仅”这一个义项。

由此可以看出,“事”单独注为“止,仅”确实不妥,教材取消这一注释是比较严谨的做法。

那么,取消了对“事”的单独作注后,教材将“何事于仁”解释为“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是否妥当?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从语境中探寻句子的意义指向。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为何有此一问呢?

子贡善于辞令,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朱熹《四书集注》引《吕氏春秋》的观点,认为“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1]111。该如何做到“仁”呢?子贡想:如果能广博施与,普遍救济,一定符合老师所说的“仁”吧? 于是,有此一问。

孔子的回答,很有意味,似乎在褒扬,实则并未肯定他的观点。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老师说,那必定是圣的境界了啊,即便圣帝明王如尧舜也犯难啊。孔子的意思是,子贡的理想太高了,是很难做到的。正如孙钦善先生在《论语注译》中所说的:“由本章可知,孔子认为仁只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同情和施恩,并不是博爱大众,普施广济。如果是后者,那已达到了圣,不仅有修养的君子做不到,就连圣人如尧舜之类做起来也感到为难。”[6]109

孔子在这里比较明显地表达出“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正如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指出的:“‘圣’是更高的境界,就连尧、舜,他们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很头疼。”[7]140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则评论得更细:“《论语》全书大都说‘仁’大于高于其他范畴,如大于高于礼、义、忠、信、亲、庄、敬、恭等等。唯独此处提出更大更高的‘圣’的范畴。这恰好说明,‘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圣’则因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所以‘大’于仁。”[3]120

孔子并未否定子贡对“仁”的追求,只是觉得他的理想太高远,不好落地。于是,孔子告诉子贡,要实践仁,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能从自身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孔门学问中仁的应用,是推己及人,想着自己利益的时候,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扩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是这样开始走的。”[8]

由此分析,笔者认为,“何事于仁”解释为“何止于仁”更为妥当,因为它体现了“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也使孔子引导子贡实践“仁”有了基础。而教材中解释为“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则似有不妥,因为这样解释否定了子贡对于“仁”的追求。

猜你喜欢
尧舜子贡论语
如何读懂《论语》?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