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战略意义和对策研究

2020-12-29 11:53张瑞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对策大学生

张瑞杰

[摘 要]当前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好时代。波澜壮阔的时代各种因素折射在大学生身上,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观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深入研究探索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有效对策,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战略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09-04

一、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战略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前赴后继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但这不是普通的人,而是“认识到人民自己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根本要求的政治上合格的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树立和确定,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观教育。通过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站到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综合本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人才是德与才的有机统一。在人才这一统一体中,德和才两者不可或缺,“有德有才是正品”。德和才的地位不可置换,“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我国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过程中,一贯高度重视对人的品德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大学生的德行就有了方向和准绳。同时也强化了高校“德育”的效果。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三)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有一句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们表现出来的政治观往往伴随着历史发展阶段的改变而改变。青年大学生的身心日趋成熟,思想感情和情绪的变化迅速,政治观处于既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一方面政治观基本形成,有了独立的见解,具备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形成了政治自我;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因其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和情绪不够稳定,时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政治观也处于一种波动和不稳定状态。很容易受各种思潮和观点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情况下,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对他们加强政治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政治观教育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指出:“学生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青年大学生要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大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必然影响大学生顺利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加强政治观教育是重要的方向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表现出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处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密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思想文化融合碰撞的特殊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政治观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改变与传承相统一

当代大学生在与传统发生改变的同时,又能在思想意识行为尤其是政治认同上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迁,一方面保持了与以往社会历史的连续性,

但社会变革之巨大、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碰撞之剧烈、各种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促使了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同时,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和思想价值观念上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使得大學生加深了对我们国家制度的深刻理解。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理解。

(二)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

大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利益,更加追求自我的成功和成才,考虑问题比较务实和实际。他们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判断和分析,较多关注实际的、合理性的目标。有人说“90”后是“比较功利的一代”,但是我们也深知,当代大学生并没有被功利主义所淹没,他们的心灵深处依然澎湃着高尚的、热烈的政治情感,只是需要某种场合或事件的激发触动而已。例如: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大学生奔赴武汉前线、争先恐后地做志愿者,这些行动再次告诉我们,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胸膛里有着一份家国情怀。他们在疫情和考验面前,用青春的力量展现青春的担当……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明显蕴含着超出个人利益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存在正是我们今天所弘扬的中国精神。

(三)热情高与盲从相并存

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爱国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热烈的爱的情感,爱国是感性的、自发的、为自己国家的成就由衷的自豪,爱国是具体的: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这些都是爱国的表现。

爱国不但是感性的,还应该是理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在一些政治事件中,比较盲从和偏激,缺乏一定的理性。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未能深刻地理解深层次的原因,导致对某些问题认识不全面,从而出现了盲从现象。

总之,在青年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明显的多面性,这种多面性,正反映了他们人格的可塑性,也更凸显了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正确政治观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多层面、多维度地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观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和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一)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思政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提升政治观教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具有家国情怀、具有高尚的人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广阔的视野、高尚的情操去引导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必将有助于将大学生政治观教育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在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思政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师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政治观教育的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政治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政治观教育贯穿、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将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渗透启发中得到良好的政治观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进行的政治观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和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编写

政治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地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离不开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的内容衔接主要依赖于教材内容的一体化。所以,教材编写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指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首先,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的统一规划。《意见》对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审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

其次,要逐步完善由大中小学思政课专家共同参与的审定组织和教材编写,共同把好教材的质量关和衔接关。通过加强教材的统审统编,防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脱节、重复等问题,确保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科学编写。

(三)积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政治观教育的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政治观教育提供十分重要的感性基础和理性契机。积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看待问题的理论高度、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在校内课堂。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引导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不仅可以建立文字信息和学生思维的桥梁,连接不同的知识领域,也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大学生们的思想带来启迪和认知升级。让学生在实地现场接受教育、增加他们的直观印象、加深感悟力。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政治观教育。除了带领大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外,也可以推荐大学生自行参观一些历史场馆,同时及时让学生写观后感,这样就可以将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积极鼓励大学生观看优秀红色影视作品

红色影视作品是特定背景的产物,随着我国文化宣传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越来越多的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不断展现在荧屏上。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冲击力,能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能够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并且带给人的触动与思考比较深刻和长久。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这些特点,把它们适当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荐同学们看一些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同时及时让他们写观后感。真正地将政治观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政治观的教育。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必将提升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4.

[3]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3.

[4]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J].儿童发展研究,2019(04):68.

[5]石书臣.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6]赵秀红,林焕新.全国各地推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0.3.18.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李志东.当代大学生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3):51-55.

[11]潘松文,阎高程.论政治情感與政治观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2,(7):29-31.

[1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9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