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萌态兴奋点”,让课堂精彩纷呈

2020-12-29 12:01徐祥香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兴奋点高潮语文课

徐祥香

【摘要】“萌态兴奋点”源自儿童对人性初生的好奇。在教学中产生的“萌态兴奋点”不必回避,合理利用就会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课不仅要立足课堂,还要伸向语文课外,让课堂在一次又一次高潮的更替中展现精彩。点燃和熄灭“萌态兴奋点”,都需要课堂生成的智慧,需要生活素材的激发,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彻底“活”起来。

【关键词】“萌态兴奋点”课堂意外教学高潮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对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一个亲密的吻”意外出现,在不可同避的情况下,如何引领懵懂未知、充满好奇的五年级孩子正确面对,又不影响课堂正常进行,教师的引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意外的“一吻”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一、关注“萌态兴奋点”:直视意外一“吻”

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品读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当我们品读“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的愉快呀”这句话时,我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东西”有什么,发现相同学的小手举起又放下。

我看了看他,说:“相同学,你觉得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老师,我……”

“说说看,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一个……亲密的吻……”

顿时,教室里同荡着孩子们稚嫩的笑声,一张张小脸挂上了“神秘”的笑容,我立马对全班同学说:“相同学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等我讲完,如果你觉得他的同答是正确的,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于是,我动情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沙波瓦洛夫妇去看望女儿,因为等车就一起去散散步,不一会儿,下起雨来,雷声隆隆,妻子吓得躲进丈夫怀中。正巧,一道闪电伴着惊雷击中了丈夫,就在那一秒钟的时间里妻子除了毫不犹豫地抱着丈夫亲吻,她没有任何选择。两个人被闪电击中后,经过抢救全部脱离危险,权威的医学专家都觉得是个奇迹,唯一的解释是妻子的一吻平分了雷电的威力,有了至爱才有奇迹。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时间是8月5日。(故事梗概来白《思维与智慧》)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小手林立,我和相同学相视而笑。黑板上留下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几个字。

快乐在于付出,孩子们肯定懂的。

所谓兴奋点,是指人在潜意识里受到刺激极易引起兴奋的敏感区域,是由于外界事物对人的敏感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反应,而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主要来白学生因课堂内容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一个亲密的吻”就是一个兴奋点。因为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对于性别的认知是懵懂的,往往是他们生活知识的进展,并不表示他们已经有了性的白觉或性的意识,所以说这个兴奋点是“萌态”的。

萌,《新华字典》中的一种解释为萌芽,比喻事情开始发生。“萌”可以被理解为个人因为人物的某些特征而萌生起像燃烧般的共鸣感觉。“萌”的概念抽象,适用范围太广,能够令人唤起萌感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萌属性”。内藤谊人说道:“一言以概之,‘萌就是欣赏未成熟事物的心情。”笔者认为,像“一个亲密的吻”这样,在懵懂的、对人性等相关的事物好奇的心态下产生的兴奋点,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叫做“萌态兴奋点”。课上,孩子们这种初生的、天真而白然的“萌态兴奋点”,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尊重,以人为本,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坦荡而纯真地去看待问题,这也有助于他们成年后形成科学的婚恋观。

二、解剖“萌态兴奋点”:不可回避“精彩”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加上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始终顺着教师教的思路走。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因为一时好奇或是对新知的深入理解,意外地产生“萌态兴奋点”,让教学偏离原先的轨道。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合理利用,造就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不可回避意外,意外也是教学资源。

(l)“萌态兴奋点”源自好奇

课堂上我们不可能避免意外,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们来说,一切新生事物都是新鲜的,值得研究。我们应该精心地呵护这可贵的好奇心。孩子之所以意外地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们对人性懵懂的好奇,其实他们提到“吻”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特殊,就像是在问“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出来”“鱼为什么不在地面上生活”这些问题一样,仅仅是想得到一个明确的同答而已。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很正常,我们不用大惊小怪,不要同避,也不要搞得那么神秘,应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巧妙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意外当成教学资源,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避而不谈。

(2)“萌态兴奋点”萌发创意

教学要超越围墙,越过学校、教材和教室的藩篱,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远、更广阔的时空。语文资源不仅是文字课本,更包含丰富多彩的白然、社会、人生。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他们,教孩子接触活的“生活文本”,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就探个究竟,因为创意就是在探究中引出来的,所以这种探究的积极性也是我们应该保护的。

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一丝困惑、一点认知的偏差、一个意见的分歧、一处新鲜的创意,而且渴望表达的时候,教师不要惊慌,更不要同避,要灵活驾驭,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变教学意外为教学创意。

2.不可回避兴奋,兴奋引发教学高潮。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學预设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精彩纷呈的课堂就是一次又一次引发教学高潮来实现的。课堂上的“萌态兴奋点”虽然是非预设的,却是不可同避的,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意外的、鲜活的,它们也可以引发教学高潮,精彩不容错过。

(1)小智慧推动“萌态兴奋点”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细节成就完美,要把握住课堂上出现的“萌态兴奋点”,不能轻易放过。加以一点点“小智慧”,一点一点地走进文本,我们的课堂就如同从洞口进入别有洞天的世界。课上,到处都是教育资源,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往往就在不经意间,“萌态兴奋点”这一点点“小”成就着“大”,一步步把教学推向高潮。

《爱之链》课文最后有一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我在隔壁班听课发现,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时,没有人愿意举手读这一段,很多同学低着头不好意思。于是,我在教学时特意留意收尾时同学们的表现,但是奇怪,很少有同学不好意思,声音也很白然,尤其是“亲爱的”,读得特别动情。我问孩子们,你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一开始他们同答很简单,说感受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之后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在讲‘给永远比‘拿愉快时,那个吻是爱,是奉献,是伟大的,但是我觉得这里的吻很平常,但是也有爱,是女店主是对劳累一天的丈夫的安慰,是我们见到的最平凡的感情,但是是最真的。”全班同学掌声雷动!这位同学虽然连说了好几个“但是”,可他让很多接下来发言的学生有了独特的见解,可以说就是那个不经意间的故事让孩子们感触如此之深。

(2)大舞台激活“萌态兴奋点”

生活是个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体,课堂也不该放弃任何一个人,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要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重视的快乐,思维堵塞时教师疏导,心理困惑时教师开导,精神倦怠时教师激励。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思想,而应让语文学习呈现一种白然的原生态,生活中是什么样,语文课堂就是什么样,把来源于生活的“萌态兴奋点”激活,鲜活地展现在语义课上,引导让学生积极向上。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的大舞台,是生活激活了语文,是大舞台激活了“萌态兴奋点”。要让学生舞出精彩,教师不同避,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状态。

任何一个教学意外都是教学资源,任何一次课堂兴奋都是孩子的最佳状态,何不为孩子创造机会,成就学生美丽的“童话”呢?这一吻,让孩子们的兴奋达到了顶峰,是快乐而美好的东西,实现了语文课的生活化,实现了以人为本,也实现了教育“把人教育成为人”的目标。这一次,因为没有同避,“萌态兴奋点”的美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三、整合“萌态兴奋点”:让语文课“活”起来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之中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活。”语文课的最佳状态就是“活”,如何整合语义课内外的“萌态兴奋点”,让语文课“活”起来呢?心理学告诉我们大家,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所以““萌态兴奋点””的巧妙利用,总体可以分为点燃和熄灭两个方面。

1.点燃“萌态兴奋点”。

课堂上出现的“萌态兴奋点”,我们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等方法点燃它,在学生的兴奋上升中达到高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向前延伸,调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

有一次,我听某位骨干教师教学《爱如茉莉》很有感触,每每读到“爱”这个字眼,总有许多学生在用书掩面窃笑。教者没有避开“爱”,而是有意地让学生谈谈“真爱像什么”?孩子们起初带着羞涩不好意思说,声音都不白然,但很快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个同学谈得头头是道。“真爱像玫瑰,芳香浓烈,热情似火!”“真爱如小溪,点点滴滴,汇成爱的江海。”“爱如白开水,平平常常但却滋润心田。”……不断出现精彩的发言。

之后,她又让学生写《爱如……》的日记,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真爱的例子,并告诉学生:爱,不仅指爱情,还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对弱者的同情,等等。让学生把爱的视野放大,去发现身边爱的花朵。学到这里,学生已不再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了”,“爱”这个“萌态兴奋点”的点燃,让語文课“活”起来了。

2.熄灭“萌态兴奋点”。

有时候因为学生的灵动,也会出现和教学内容无关的“萌态兴奋点”,或者说有关但必须淡化的兴奋点,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将其熄灭,使课堂运行同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有时可以借助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时政等旁敲侧击;有时可以通过音乐、表演等活动转移话题。淡化直至熄灭一个兴奋点,目的是创设下一个兴奋点,紧扣课文,收放白如,在多个兴奋点的交替中提高学习效率。

同样是《爱如茉莉》一课,我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间淡如茉莉的爱时,班上的王同学说,我爸爸一点不爱我妈妈……马上就有几个小朋友跟我说,他爸妈离婚了,班上一阵窃窃私语。于是我说,是啊,现在离婚越来越常见了,我们不谈他父母怎么离婚的,既然你们对离婚好奇,说说文中的爸妈吧,猜猜他们会离婚吗,为什么?孩子们一致认为不会,尤其王同学说他爸爸不爱妈妈才会和他妈妈离婚,文中却有爱肯定不离婚。我借机表扬了他观察细致,并问道:“文中哪里有爸爸对妈妈的爱?”孩子们举了几个例子,把细节描写都说了出来,说得很透彻。我借“找爱”这个时机进入文本解读,把课文讲完了。

后来,我找机会对王同学说,对父母离婚这种无可奈何的事你已经能正确面对了,说明你很坚强,很优秀,可以猜想一下你的未来吗?你也会选一个你爱的妻子对吧?你是不是也希望和文中的父母一样?他没有躲闪,说很想,还谈了很多他父母的事,虽然很浅,但未来的婚恋观从这里有效萌芽了。

在这里,离婚是一个需要熄灭的“萌态兴奋点”,变“离婚”为“找爱”,将兴奋点转移,转移到文本解读中,让语文课“活”了起来。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大语义观深人人心,语文课也加强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不局限于坐在教室里学习,而是伸向了课外,走向了家庭和社会。我们只有立足课堂,面向生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巧妙展开““萌态兴奋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不断出现美丽的思维火花,课堂也因此高潮迭起,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l]马友文.拿什么打开思路——名师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2]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有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教育出版社,2011.2.

[4]刘世斌.引领学生高效学习: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最有效的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猜你喜欢
兴奋点高潮语文课
语文课文
到底谁呀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到高潮了吗?
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新格局论
初中科学教学“兴奋点”创设的探索
精准选点,破译古诗词教学的密码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