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孙子兵法》“形甲与形乙”字体差异辨析

2020-12-30 07:04
孙子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字体笔画

银雀山竹简出土后,《孙子兵法》残简被整理出来,为研究者提供了最接近原始的版本。由于同时存在形甲、形乙两篇,抄写者的笔迹不同,透出简本《孙子兵法》是两部残简组成和多人抄写的信息。本文从字体、笔画及隶变的角度进行差异辨析,用“之、故、善、兵、勝(胜)、守”诸字与不同时期出土的竹简字体进行比较,从隶变过程来推断形甲、形乙篇所相应抄写时段。

一、形甲、形乙部分字体存在的差异

(一)“之”字

形甲:4 字

形乙:5 字

(二)故字

形甲:6 字

形乙:5 字

(三)善字

形甲:3 字

形乙:3 字

“善”字在形甲篇有8 字,形乙篇有6 字,各选其3 字比较。形甲篇“善”字底部口字已简化为两笔,一竖横折直接封口,呈现三角形,隶变草字写法。形乙“善”字下边口字仍是三笔画,横折明显,呈扁方形,仍带篆痕。

(四)兵字

形甲:2 字

形乙:3 字

形甲篇共有2 个“兵”字,写在35 简上,35-b 是隶变体字,35-d 是带有篆体字遗痕。形乙3 个“兵”字与形甲篇“兵”字区别在第一笔画仍保留篆体风格。一简两写字体在孙子兵法简中有多处,应是隶变过程中抄写人的风格所致。

(五)勝(胜)字

形甲:3 字

形乙:3 字

形甲篇有17 个“勝”字,形乙篇有15 个“勝”字,各选3 字比较。形甲与形乙的区别在于“月”字边的变化,形甲“月”字缩小靠上,里边的一竖拉长是隶变的特色,保持了字体的稳定性。而形乙篇的“月”字偏旁与右半部分基本等同,竖笔还没有拉长。

二、形甲、形乙篇隶变字体具有不同时代特征

形甲、形乙字体属于小篆向隶书转变早期文字,形乙字体呈现战国末期隶变特点,为古隶变时期文字。形甲字体则具有西汉初期隶变字体特点,属于隶变近成熟时期文字。

(一)战国末期的隶变特征

战国末期的隶变主要表现在字形的简化上。通篇文字构成基本是与隶书写法一致的省减体。字的笔画线条呈现由圆转向方折转变的趋势。笔画的趋直和由趋直带来的笔画连断现象。

形乙汉字隶变并没有 “掠折”“雁尾”笔画出现,

如:形乙:

形乙篇基本满足这些条件,可视为战国末期隶变的产物。

(二)西汉初期隶书特征

1.蚕头雁尾

西汉初期,文字以隶变简化字为主外,还出现了“掠折”“雁尾”字体。

如:“一”“二”字

形甲:

“一”字呈一波三折,“二”字的下部一横,均出现蚕头雁尾雏形。

2.“掠折”“雁尾”

“之”字:

“之”字“掠折”“雁尾”接近成熟阶段字体。

“九”字:

形甲30-b2 片残字九字呈现“掠折”“雁尾”笔画,形乙39-c2 片“九”字尚未出现“掠折”“雁尾”。

形甲篇为汉代初期隶变的抄写文字,少量字出现了“掠折”“雁尾”字体,这是隶变重大进步,标志汉隶走入近成熟期。

(三)睡虎地简、银雀山简隶变文字比较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其编年记为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卅年(前217年)。

睡虎地简“守”字与银雀山孙子兵法简“守”字比较有较大差别。睡简宝盖几乎将“寸”字罩住,篆体遗痕成分较重。银简形乙39-b“守”字,宝盖在字体中部,内“寸”字较睡虎地“守”字字形笔画已有拉直简化趋势。银简形甲29-c2 简的“守”字,宝盖已在上部,内“寸”字横画已平直,竖勾也基本趋向拉直,并加大向左侧甩出,是隶变走向成熟的特有笔画。

三者比较,睡简“守”字篆体已有明显变化,银简形乙字体仍存有篆体遗痕,形甲字体基本是隶变近成熟字体,反映了汉字隶变时期的不同变化。

三、隶变痕迹字体分析

形甲、形乙均是通篇省减体字,有着不同省减笔画。以“故”字的反文来看,形甲的“故”反文比形乙“故”的反文有了进一步省略。守字篆体不同处,体现隶变时期差别走向。形甲“之、九”字初露蚕头燕尾,形乙字尚无出现。

姚宇亮把汉代所见隶书字体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先秦—文帝(公元前179年)早期萌芽阶段;第二时期景帝—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156年—前57年)近成熟阶段。以上体现出时间变化痕迹,也就是说形乙早于形甲。

银雀山汉简是文帝和汉武帝时期墓葬,《孙子兵法》竹简载体的信息显示简文字处于隶变第二时期范畴,当是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间,为西汉初期书写成的。

通过对形甲与形乙字的差异变化比较,可以看出两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形乙篇隶变字体比秦始皇时期隶变字体有很大变化,而形甲篇字体更接近成熟时期的隶变字体。形乙是战国末隶变文字,属于早期萌芽隶变文字。形甲出现蚕头燕尾笔画,属于西汉初期近成熟时期隶变文字。

四、[燕之兴也,苏秦在齐]残简可作为抄写时间参照点

结合“用间”篇残简结尾出现了[□□□□]□率师比在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增益之句,为简本抄写时间定位提供了指向。

两汉时期有过三次对兵书的整理。第一次是汉高帝时期张良韩信序次兵法。韩信序次兵书,时间大致在韩信被贬(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被杀(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这五年之间。韩信共收集古兵书182 家,选定35 家。在182 家应有不尽相同的兵书版本出现,《孙子兵法》也同样会有各种传世本出现。形乙形甲应属于其中版本。

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秦公元前221年统一;亡于公元前206年;汉建于公元前202年;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银雀山汉墓葬于公元前134 至公元前118年之间,是汉武帝时期墓葬。为战国中晚期至汉初百年中所发生的事件。

若把“燕之兴也,苏秦在齐”一句作为时间重要节点,其增益不会早于苏秦死之前,也不会晚于韩信死之后,应是在秦末汉初之间。而形甲形乙篇文字隶变过程,恰恰在这一时期。

五、结语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两个版本残简混淆在一起,且大多数简破损严重,很难恢复原状。形甲形乙篇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区分不同版本及抄写时段的可能性。

若以形甲形乙篇字形笔画的隶变演化过程作为时段判断依据,那么形乙篇版本应属于秦末隶变的第一时期末,为楚汉相争时期抄写。形甲篇版本属于汉隶变的第二时期初,为西汉初期抄写。

同样,以形甲形乙字体作为参照物,亦可区分出汉简本《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简片为哪个版本归属。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字体笔画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找不同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
添笔画等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