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新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鲁迅作品

2020-12-30 07:07温立三
语文建设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株式会社藤野课本

温立三

日本的鲁迅传播与中国的鲁迅传播几乎同步发生。1918年~1919年间,鲁迅接连发表《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明天》《一件小事》等之后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作品,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引人注目的一员文坛大将。日本文学界和文化界对此立即作出反应。1920年9月~11月,京都帝国大学教授青木正儿在《支那学》杂志上连载《以胡适为漩涡中心的文学革命》,文章第三部分夸赞鲁迅“是一位颇具前途的作家”,认为“鲁迅涉足的境界是迄今中国的小说家都不曾抵达的”。青木正儿和他的文章翻开了日本鲁迅传播的第一页。1927年,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将《故乡》译成日文,刊载于他本人主编的《大调和》杂志上,这是鲁迅作品首次被译成日文并在日本本土媒体上发表,也是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传播的真正开始。1928年,镰天正国译《白光》《孔乙己》发表在《支那学》杂志上。1932年,《中央公论》杂志刊载佐藤春夫译《故乡》《孤独者》。《中央公论》这份刊物当时在日本销量很大,名家佐藤春夫的亲自译介,无疑在日本民众中对宣传鲁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35年,岩波书店出版佐藤春夫、增田涉译《鲁迅选集》,从此,“文豪鲁迅”走向日本的寻常读者。而20世纪50年代多篇鲁迅作品进入日本语文课本至今,则说明鲁迅在日本民众心中类乎“国民作家”的地位。

一、日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编史简况

鲁迅作品“登陆”日本列岛近三十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时刻。1953年,由日本魯迅研究专家竹内好翻译的《故乡》第一次被选入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中学国语教科书,供初中三年级学生阅读。当时,中日关系仍处于战后紧张时期,因此,《故乡》入选日本教科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教育领域而扩展到两国外交关系,成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加速剂和助推力。这一年,日本国内通行的六套中学国语教科书均编入《故乡》,表明此后凡是上过中学的日本国民均读过《故乡》。鲁迅在日本青少年群体中的知名度可见一斑。进入21世纪依旧如此,日本5个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全都收录竹内好译《故乡》,分别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新国语》、学校图书株式会社《中学校国语》、三省堂株式会社《现代国语》、教育出版株式会社《语言交流·中学国语》、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国语》。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和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教材中,鲁迅还是唯一的外国作家。这种情况在日本极为罕见,日本学者藤井省三更称其享受“国民文学”般的待遇。

如此说来,选人日本中学语文课本将近七十年的《故乡》,在日本人看来无疑是鲁迅的代表作,是日本语文课堂上绕不过去的一篇文学经典。然而,在日本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篇十分重要的鲁迅作品《藤野先生》。竹内好这样评价此篇作品:“这篇文章不仅对于鲁迅,而且对于我们也是应该珍惜的。像这样朴素的、可以接受的文章并不多。”与《故乡》在日本课本里长盛不衰一样,《藤野先生》自1963年首次进入日本高中语文课本后便没再离开。如今,多数日本高中语文课本均编入《藤野先生》,代表教材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精选现代文B》、三省堂株式会社《高等学校现代文》、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精选现代文》,另有筑摩书房和桐原书店的版本。尤其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四种高中语文课本,只收录了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其中之一便有鲁迅《藤野先生》,而三省堂版的现代文课本有两种,其中《高等学校现代文(改订版)》中仅有《藤野先生》一篇外国作品。

另外,日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精选现代文(改订版)》除《藤野先生》外还选入《(呐喊)自序》,桐原书店《展开现代文(改订版)》中还收录了《一件小事》。不过,这两篇作品被编入的频率及版本数,与《故乡》《藤野先生》两篇根本无法相比。

二、日本中学语文课程中对两篇鲁迅作品主旨的理解

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读者,对同一篇作品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异的。拿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藤野先生》来说,在中国大陆的语文课本中和语文课堂上,都会浓墨重彩地突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但在日本文化视野之下,在日本中学语文课本中和语文课堂上,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对于当代日本学生来说,爱国主义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一位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专门对日本中学生进行调查访问,问他们《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讲的是爱国主义还是其他,90%学生的意见是:1.写的不是爱国,而是人道主义思想;2.既有爱国也有两国之间的情谊,还有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3.爱国只是随笔带过,更深层的应该是鲁迅和藤野先生超越普通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关爱;4.讲的是藤野先生的大方大气,先生不会因为鲁迅是中国人而产生歧视,而且还对鲁迅更加关爱、关心;5.尊重及爱护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尊重别的国家。由此可见,大部分日本中学生认为,《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而不是爱国主义。概言之,在日本语文课程中,《藤野先生》一课的理解重点是藤野先生与“我”的关系。藤野先生虽是日本人,却没有民族偏见(特别是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时代),他关心中国留学生,不仅不歧视“我”,还给予“我”深深的关爱与指导。这不只是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心,而是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证明。如此,对这篇作品主旨的理解便上升到“跨国交流”和“异族文化理解”的维度。

日本中学语文课程中对《故乡》理解的侧重点也颇显出与中国大陆的差异。这里仅对其中两个版本加以考察。日本三省堂株式会社出版的《现代国语》第三册,要求学生阅读这篇小说时“深入思考‘在历史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重新关注自己和现实状况的关系”。同样,在光村图书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第三册中,《故乡》一课所在单元主题被明确标示为“在所处的状态中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与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新国语》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故乡》一课列出的学习要点中就有“培养对异国文化和历史的关心;对翻译文学与日本文学作个比较,就文学加以思考”的表述。中国最新统编教材中,《故乡》所在单元阅读目标之一为“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这一表述虽与日本教材一样指向对当下人生的启悟,但教学参考书对《故乡》这一课进行引读和理解时,只是强调“我”与闰土、杨二嫂等人之间存在的巨大隔膜是“旧中国一种普遍现象”,是当时“整个社会现象导致的结果”,却未与学生当下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加以关联,因而所谓理解社会人生、确立自我意识、获得成长教益的单元目标实际上未能实现。

三、日本最新语文课本中两篇鲁迅作品的编排特点

出于研究的需要,笔者日前托人从日本购回两册日文语文课本,一册为初中课本,内收鲁迅小说《故乡》;另一册为高中课本,内收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笔者发现日本课本中鲁迅作品编排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编排项目具体周详

比较发现,日本中学语文课本对两篇鲁迅作品编排项目考虑得相当周详。以东京书籍株式会社2016年出版的《精选现代文B》中的《藤野先生》为例。(1)开篇提示。提醒两点:阅读时,一要理解描写的人物和社会以及语言表达;二要联系时代背景,并深入思考人该如何生活。(2)课文注释。除一般生字、生词、人名、地名及文化术语之外,还在正文中用符号标示重点语句。(3)作者和译者介绍。对于这个项目,中国大陆的语文课本将其放在课文标题注释下面,且一般不介绍译者。而日本语文课本将其放在课文后面,也许自有他们的道理。(4)思考练习题。《藤野先生》一课设计了“学习笔记”(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表达和言语活动”(语言表达训练)、“汉字和词汇”三类思考练习题。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第三册中的《故乡》一课,其编排项目则更为详细,仅这篇课文的助读材料就有多项:(1)课文标题下面的“目标”;(2)课下注释(包括生词解释、生字注音、文化术语等);(3)作者简介;(4)译者简介;(5)扩展阅读(推荐松枝茂夫《藤野先生》和藤井省三《故乡》《阿Q正传》日文译本)。另外还在练习设计中插入“学习之窗”,标题为《场面和人物设定》并作具体解释:“文学作品必须考虑人物与场景设定,才能加深读者的理解,要思考作者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什么样的观点、为什么要这样设定场景和人物,如:某一场景是怎样排列的,排列在何处?人物性格和特征放在一种什么状态下描写的?人物之间身份、性格、外貌等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2.练习设计富有层次

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第三册中,《故乡》的课后练习名目为“学习”,编者先将标示在本课开头的学习目标重复一遍,从而提示学生在练习前不要忘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通过关注作品场景和人物的设定,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在时代和社会变迁中人与人的关系。具体来说,本课练习设计有思想内容、言语扩展、复习巩固、汉字学习四类。以下是练习设计的完整呈现。

在《故乡》中,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的外貌,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试讨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1.初步确认:确认课文中现在的和回忆中的场景,“我”与作品中其他人的关系。

2.深入理解:阅读课文,要关注描写的场景和其中的主要人物。

(1)现在和回忆中的人和事,下列几项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描写并写下来。

◎远望故乡◎“我”家的样子◎闰土◎杨二嫂

(2)与儿时比,现在的“我”和闰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独立思考:课文最后谈“希望”。同学讨论:“我”希望将来是一种怎样的社会?

4.言語扩展: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用了许多“……”,想想其中蕴含了什么未说的内容。

5.复习巩固:课文中过去与现在比较的设定是如何表达的?你在阅读时重点关注到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是否关注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汉字学习:(1)新学汉字(略);(2)新学词语(略);(3)汉字部首识别(略)。

再如《精选现代文B》中,《藤野先生》的课后思考题有三类。“学习笔记”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看看‘我前后经历了哪些事,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弄清“我”经历的“事”和因之产生的“心情”的“变化”,就大体读懂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表达和言语活动”即语言表达训练:“写一个简介,向没有读过《藤野先生》的人介绍这篇作品。”“汉字和词汇”共三道小题:把下列读音写成汉字;注意下列汉字字形区别,并再举出两个与这样的字有关的词;注意下列字的音读和训读并举出两个一样的词语。这样,从课文内容理解到写作表达训练,再到汉字和词汇的积累,训练层次分明。

3.阅读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衡量一套语文教科书好用的标准,除教科书本身学习目标明晰、学习重点突出、助读项目详细和练习富有层次等之外,还要有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材料。下面是日本课程中的一份《故乡》的阅读教学策略指导:

1.学习活动:通读《故乡》全文,展开预想,提出疑问,记下体会。

(1)就“故乡”这个词义展开想象。

(2)阅读开头的场面,交谈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小说中“我”见到故乡时的感情进行比较,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3)通读全文,记下感想、认识。

2.指导的要点。划分场面,教师范读,让学生把预想的内容或提出的疑问,用符号记录下来。

(1)阅读全文前,可就一些词语进行交谈,如“温暖的”“依恋的”“美丽的”等。

(2)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交谈自己印象中的故乡和小说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以启发他们的兴趣。提出阅读中的种种疑难问题。

(3)家庭作业:把用符号画下来的内容,加以整理,列出提纲或写成文章。

“提出疑问,记下体会”“交谈……感受”“记下感想、认识”“提出……疑难问题”……这些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学”的活动,换一种说法,就是阅读策略。它们均联系学生的体验而设计,让学生展开文本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可谓步骤清晰,教师使用方便,有可操作性,是为有效阅读指导策略。

四、总结与启示

面对同样的鲁迅经典,中日两国语文教材的理解各有侧重,均符合各自的国情与文化传统,对鲁迅作品的编排亦各有特色。仅以《故乡》课后练习设计而言,中日两国教材对其内容的基本关注点是一致的,即人物之间关系在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和课文结尾关于“希望”的理解。如中国统编教材中《故乡》课后练习第一题:“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第四题要求联系上下文揣摩作品结尾一段话的含义。日本光村图书《国语》练习设计二“深入理解”和第三题“独立思考”,是分别围绕“变化”“希望”这两个核心词而设计的。同时,中日两国教材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日本教材的“关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中国教材的“结合社会人生”就课文末一段话写片段作文,都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性活动。看来,读与思结合,课内外沟通,已成为中日两国母语教育的共识。

然而,日本教材中鲁迅作品编排颇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同样以课后思考练习设计为例。日本教材练习设计中,内容理解、写作技巧和语言学习三者兼顾,中国教材中的《故乡》编排,关于小说写作技法的思考练习题一向缺席,而从经典名篇中获取写作技法的借鉴,是我们在理论上强调与重视的,却在具体的课程编制中未能落实。还有日本教材对语言训练的重视,如《故乡》课后设计“词语扩展”和“汉字学习”,亦可比较出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从统编教材中《故乡》课后练习设计来看,真正有力度的语言训练题是缺失的。而日本教材中思考练习设计所体现出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反衬出我们的教材练习设计的笼统与欠科学性,前后习题之间缺少梯度。鲁迅是现代白话语言大师,其作品是青少年学习书面语言的典范,应该有更为丰富和更具层次性的语言训练设计。

我们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过去一直重视思想教育,现在则偏重文学欣赏能力培养。而日本中学语文教材中《故乡》《藤野先生》的解读与编排,对作品固有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批判性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消化或淡化,强化了作品中的“人际关系”和“跨国界文化交流”,通过阅读鲁迅的这两篇作品,最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这方面也可供我们参考。

猜你喜欢
株式会社藤野课本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藤野先生谈鲁迅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何谓“株式会社”
何谓“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