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学生心理问题及疗愈策略

2020-12-31 01:54陈昌龙
江苏教育 2020年40期
关键词:矫正信念情绪

陈昌龙

2020 年春天,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亲历疫情的学生因生理及心理不成熟、生活经验缺乏、人格观念不健全,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三个月的超长假期、“停课不停学”的不知所措、封闭环境中的亲子冲突……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分析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困扰,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显得尤为迫切

一、疫情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

面对这种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对身体伤害大的重大疫情,学生出现适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现象。只有当这些心理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影响身心健康时,才会成为需要加以干预的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认知歪曲

1.主观妄下结论。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考虑问题简单、片面,容易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妄下结论。如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就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心理上产生疑病倾向。

2.绝对思维方式。仅仅根据一个具体事件就以偏概全,形成极端结论。如在网上看到一些攻击武汉人的言论,就认为疫情是武汉人造成的;看到新闻中每日递增的死亡数据,就觉得疫情可怕、不可战胜。

3.片面看待问题。因过度关注疫情,夸大病毒危害,忽略疫情防控的积极信息;因自律意识差,就认为线上学习没有效果,意识不到网络学习是锻炼自学能力的机会,将学业焦虑全部归咎于疫情。

(二)情绪困扰

1.焦虑、恐慌。面对全覆盖的疫情宣传和“封城”“口罩武装”“假期延长”等特殊措施,学生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感到病毒无处不在,容易产生焦虑、恐慌。

2.急躁、易怒。学生长时间“宅”在家中,缺少同伴,不适应线上教学,听烦了父母的唠叨,容易变得急躁、易怒。

3.悲观、失望。个别学生因疫情长时间得不到控制感到无助、忧虑;因过度沉浸于某个感染死亡的事例,感觉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陷入悲观、失望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中。

(三)行为不良

1.回避问题,行为逃避。有些学生在对待疫情时回避积极的信息或场景,漠视病毒危害,不愿采取防护措施;有的疑心感染又害怕确诊,拒绝检查体温,有病怕求医;部分学生觉得“宅”家无聊,于是用沉溺网络游戏的方式缓解情绪,躲避问题;还有些学生担心被歧视,故意隐瞒去过疫区或接触过感染者,逃避社会责任。

2.听信谣言,行为过激。迷信盐水漱口能预防病毒;误认为开暖气、喝酒能杀死病毒等,这些都是听信谣言导致的过激行为。

3.冒失莽撞,行为失控。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带来人际阻断、人身自由受限,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大发脾气,行为失控。

二、疫后学生心理疗愈的实现路径

针对疫情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要组建以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家庭走访、个别谈心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筛选、分类确认,有的放矢地落实心理疗愈工作。

(一)宣传教育

疫情过后,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头脑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心理干预代替思想教育,也不能以思想教育来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将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相结合,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宣传教育。疫情之后,学校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学校网站、橱窗板报、阅读写作等多种教育资源,宣传卫生知识、防护措施和有关疫情的法律法规;宣传科学界协作攻关取得的病毒研究成果;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可歌可泣的职业精神……将战“疫”过程中具有典范意义的感人事迹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2.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印发疫情防控知识学习手册供学生阅读,通过晨会、班会、健康讲座、知识竞赛等途径,让学生了解病毒来源、传播方式、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树立科学态度,缓解焦虑情绪。让勤洗手、多锻炼、卫生消毒、垃圾分类成为生活常态,让年轻一代经此一“疫”后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认知干预

认知决定人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学生疫后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是对某些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和歪曲的认知造成的。学生返校后,学校要及时发现并调整学生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实施适当的认知干预措施,帮助他们确立合理信念和正确态度。

1.动摇原信念。当学生出现错误认知时,教师要指出其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不合理信念导致的,并摆出与其原信念相反的证据,让他们在心理上对原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如对因一味关注疫情负面信息、担心疫情失控的学生,可以使用现实检验法,即列举与原观点相反的事实证据改变原认知:疫情危害生命的同时也带给人类保护动物、改变卫生习惯等积极的思考;数据表明,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重建新信念。在动摇原信念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重建能够解释其观察和经验的概念系统。在重建新信念时,可以使用言语诘问法:“关于这个问题,你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你的感受如何?”“这个最坏的结果百分之百会发生吗?你的证据呢?”“更好的结果还有哪些?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想法?”帮助学生多角度、更实际、更理性地考虑问题,重建新信念。

3.重复并强化。对学生的认知干预可以采用重复的手段,强化其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新想法。如针对因过度关注疫情负面信息有疑病倾向的学生,可以反复多次地输送有关疫情的积极信息,多角度、持久地强化其对身体健康的正确态度,通过循序引导和重复强化建构新的认知。

(三)情绪支持

1.倾听诉说。倾诉是缓解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一个人心理压力过大时,通过倾诉可以宣泄其痛苦的情绪。倾听是心理疏导的首要步骤,只有倾听学生诉说,才能理解他的处境,知晓他的情绪,实现共情。

2.关心鼓励。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肺腑的关心、接纳和鼓励,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3.改变环境。重视环境在心理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创设有助于改善学生情绪的空间环境。如教室应该经常开窗通风,让新鲜的空气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感知体验;布置鲜花、植物、盆景等绿色空间,帮助学生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校园内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组织唱歌、阅读、书法、绘画等活动,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

(四)行为矫正

1.行为解析阶段。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结合心理学知识,对问题行为进行解析:问题行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行为习惯有哪些,有什么特点,这一行为是如何习得并被巩固下来的……只有找准问题诱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正措施。

2.制订矫正计划。矫正计划包括:根据行为特征选择矫正方法;设定矫正时间和程序安排;评价矫正效果等。制订矫正计划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习惯,实施时要保持低起点、慢起步、密台阶、循序渐进的步骤。

3.行为矫正阶段。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其过去事件的经验和信息,查找行为原因,选择适合的干预手段解决问题。正强化手段是行为矫正的主旋律,要多对学生实施口头表扬、同伴认可、微笑鼓励等正面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正行为,逐步达到矫正效果。

4.效果评估阶段。对学生的行为实施矫正之后,还要根据记录的数据与资料,对行为矫正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后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效果。

此外,运动是放松心情的好办法,学校宜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愉悦学生的心情,锻炼其体质,增强其免疫力。另外,家校共育应同心同向,家庭要配合学校对学生情绪进行日常化的管理,让学生在有规律的生活中平静心情、改善情绪,重塑健康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矫正信念情绪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宽带发射机IQ不平衡的矫正方法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