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困境及路径优化探究

2020-12-31 05:25张道磊周德洋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话语思想大学生

◆张道磊 周德洋

(1.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410012;2.中国人民解放军32368部队北京 100084)

1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影响我国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时空领域也更宽广”,从而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党情国情世情作出了精准研判,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基本遵循来应对国内外的安全威胁与挑战,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一是树立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宗旨。“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要弘扬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围绕主旋律来举旗定向,坚决抵制危害我们国家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抵制反共反社会主义不良言论,高校网络上意识形态工作的展开必须以此为方向。二是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工作思路,“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是总策略,当前的国家安全意义和内涵广泛,必须各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力,共同构筑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需要形举旗定向加紧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2)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应对教育生态环境变化的策略要求

当代社会,高校面临新的教育生态环境,特别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得教育生态变得尤为复杂。网络教育生态有其形成、发展、兴盛和演替的变化过程,在当今网络发展与兴盛的关键时期,微博、微信、QQ、抖音等受大学生喜爱的话语表述和传播媒介日益普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控更加复杂多变。冷战结束后,西方以互联网作为思想舆论的主战场,企图摧毁中国青年学子的价值体系。同时,改革推进过程中,国内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人们对热点讨论的社会问题日益关注,网络话语更易持续发酵,进而引发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攻击和谩骂,负面话语不绝于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陈旧的‘群众动员型政治’和‘赞同型工程’将会变得更加步履维艰。”高校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新型网络媒介,适时进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的融汇,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就会被排挤出网络生态系统,高校就会丧失育人阵地。

2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困境分析

(1)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削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网络时代,凭借先进的尖端科学技术和原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势话语,以“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影响其他国家,目前全世界基于IPv4协议的根服务器有13台,美国拥有主根服务器在内的根服务器有10台,日本、瑞典和英国各有一台,互联网技术控制上西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互联网突破时空且互动性极强的特性使其看起来是一种天然的宣传工具。资本主义强权通过手中掌控的强大技术为自身形成和巩固多层次、多途径和全方位的话语霸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和机会。一些资本主义敌对国家凭借其强势的话语体系妄图占领我们的高校这块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作为求知欲最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的青年师生极容易受到来自国际国内、线上线下“新思想”、“新话题”所影响,以求突破中国的未来主导力量改变中国未来的走向。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入侵别国的思想文化领域,迫使别国放弃原有的指导思想、造成思想混乱。大学是青年的心理、价值观、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塑造成型的重要时期,这就更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俘获对象。这一时期缺乏引导,就容易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文化和理论的不自信,甚至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滋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偏差化理解,使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受到影响。

(2)“线上”与“线下”的脱节冲击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作用力

在当前社会生活日益呈现网络的情况下,高校单纯依赖线下课堂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化、整体化、有效化,无法跟进网络时代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形势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主阵地和主渠道上的脱节、线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一是尚未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和长效化的“网上网下”意识形态教育高效协调工作机制。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传统媒体、轻新技术的应用,未能有效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同时,不同阶段的高校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辨别和内外化能力有所区别,未能处理好教材体系区分度及连贯性等重要关系。二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上未能与时俱进。网络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途径和渠道地位越来越重要,数字化虚拟使得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求知途径产生重要影响,线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尚未形成成熟的工作机制,缺乏针对性的意见指导。新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网络化”,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获得感”问题,亟须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与理论体系,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和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3)社会分层的网络虚拟映射离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

社会分层即一种按照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社会群体中的分布状况,将社会成员分为等级、层次不同的一种社会现象。自从打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基于经济基础变化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阶层的分化必然引起利益的多样化,而网络日益成为不同社会阶层表达意见的重要场域,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流通的市场,高校学生作为浏览网络最为频繁的群体不可避免受其影响,多种社会阶层的网络发音使得同阶层大学生群体产生共鸣。20世纪末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速发展阶段物质收入的不平衡产生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的状况,引发经济、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原生家庭因社会分层产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会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相较而言处于中层收入以上的家庭子女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而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群体更能直观感受到社会财富分配、收入和住房问题,加之这些热点问题频繁在网上引起炒作,充斥着负面评论和负能量语句,居心不良者歪曲夸大这些问题,进而加剧了社群之间的对立,使得富有思想性的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变得繁重,从而使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整合力削弱。

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的路径思考

(1)与时俱进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宣教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同时,作为青年聚居地,高校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举旗坚定不移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一是要结合最新语境,实现高校在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及时跟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党情世情国情针对意识形态斗争不断进行思想和理论阐述,形成了意识形态动作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涉及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定位、根本任务、鲜明立场、阵地建设、方式方法、原则方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从而为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必须跟进的最新语境。二是推动新技术的引入。当代网络是最为活跃的载体,在时间、速度、空间上具有跨越性,也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域,必须将网络打造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渠道,并以年轻化的内容体现出来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三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动态转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重要话语体系,实现这些话语的动态转化就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渴求和网络心理需求,贴近社会热点话题引出理论知识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同时也要遵循生活化原则,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去引领大学生,关注其现实需要和内在体验,促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实效化、生活化转化。

(2)扩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和载体

高校要实施富有成效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就要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载体来发挥作用,在网络日益成生活习惯的当代,高校必须寻求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度的载体,从而精准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要适应当代大学生虚拟和现实的双重身份,那就必须打造线上与线下高度契合的二维空间。其一,必须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要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上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独特性;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共通,用体现时代性的中国化语言、融合多途径的形式与方法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内容;突出课堂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使不同学段的青年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其二,注重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开辟和巩固线上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的“第二条战线”。我们要促进意识形态教育的互动性,以教育主体的合力促进主体之间的联动,基于互联网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教育双方的对话沟通,推动线下教育主客体双方互动性的增进,改变了线下“主体—客体”的强制和支配模式,促进研讨上教育双方的平等性,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平等高效互动。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化科技化的要求,开辟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寻求在互联网的价值背景和话语语境下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有效载体。线上与线下的媒介和途径的融合,丰富了我们线上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既保留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的政治和官方色彩,也兼备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推动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3)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引领校园意识形态正风向

高校还需要培育一批敢于激浊扬清、善于说理服人的网络意见领袖。在传播学理论中,信息的传播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流向广大的群众,而是通过掌握信息制导权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当中间传播和加工介质,其产生网络议题、引导网民关注焦点走向、引领公众反思的功能,如果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服务,那么必将取得极大的实效性。通过培养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对于公众信息迅速、准确的解读,给大学生呈现出形式简单、立场正确、内涵深刻、表达理性的议题,能够形成特定的公共舆论,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由此可见,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一批政治正确的网络意见领袖来合理引导大学生的舆论风向:一是要发挥原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转岗专责优势,且增加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外延,转化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与学生共同交流,以微博、微信、QQ等网络工具作为自身人格魅力的延伸点,在发现网络热点问题后有导向的设置议题与学生讨论,从而发挥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二是要善于发掘和引导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挥同辈群体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组织以及社团的作用,加强对这些群团组织的管理,大力在这些群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三观,引导大学生群团组织的负责人成为意见领袖,利用其在同辈群体中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猜你喜欢
话语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