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共同体的三重意蕴

2021-01-02 10:02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学导师共同体

方 磊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7)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成最基本最核心的教育关系。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要从导师和研究生这两个最根本的教育主体抓起。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构建二者的和谐关系,开展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对做好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导师与研究生是在共同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条件下,由个体基于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形成一种关系体[1]。由导师与研究生所构成的组织形态具有科研导向性、价值导向性、情感导向性的特点,呈现出共同体特征,简称导学共同体。科研导向性是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核心特征,导学主体基于科学实践构建成学术发展共同体。价值导向性指在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发展阶段,导师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作用,与研究生之间构建成精神共同体。情感导向性是指共同体成员间形成积极交往行为,行为主体在互动交往中构筑平等尊重氛围,导学共同体具有情感共同体的特征。

一、由科研导向性构建而成的发展共同体

从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导学共同体首先是一种发展共同体,有学者也使用“合作共同体”或“学术共同体”一词。从导师与研究生间“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把导学间的关系视为发展共同体更为合适。“发展”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人的知识或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状态。社会分工和研究生教育特性是结成导学共同体的制度基础,实现发展是结成共同体的现实目标。共同体把导师与研究生引入一个开放、持续和共同参与的系统中,通过建设发展共同体,促进导师与研究生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一)导师与研究生基于社会分工结成共同体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升级产物,又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提高的标志。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内涵既是导师的职业身份以及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共同决定的,也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程华东认为,要维持导学共同体的和谐,导师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培养研究生成长成才;研究生的出发点是获得知识、技能以满足个体发展的各类需要[2]。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中的社会分工也逐渐精确化制度化,导师与研究生基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基于价值追求和发展需要组成发展共同体。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项劳动的社会划分,社会分工让专业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社会分工决定着公民的社会职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在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在发展共同体中承担着相应的职责。对导师而言,从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对导师的社会分工和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3]。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指出导师要增强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和专业实践活动,指导研究生发表各类研究成果,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是要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研究生而言,更是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时代使命和责任。以浙江大学药学院某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为例,团队由导师8人、硕士生15人、博士生23人组成,团队十多年来形成了以“五个一”为抓手的培养路径,即要求所有研究生精通一项实验技能、独立设计一个实验、发表一篇高水平成果、参与一项标书撰写、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团队组建以来已有3位同学获得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正是基于社会分工和研究生教育的特性结成共同体,导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在共同体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导学共同体成员在科研实践中共同发展

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充满了人与人的交互行为以及人与事的交互行为,是一个充满着灵活性、丰富性、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这些互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非线性的相互作用[5]。研究生教育系统之所以能够平稳健康发展,得益于导学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同的使命、目标、兴趣和利益,在交互作用过程中相互开放,在科研实践中共同发展成长[6]。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共同目标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共同的兴趣和利益是创造科研成果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相互开放的科研实践中,导师根据课题方向、学生兴趣、科研基础等因素组建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和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又实现导师的个人科研创新价值。周文辉等人在对全国27所高校导师与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参与导师课题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伙伴关系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师生关系模式[7]。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统计数据为例,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由高校领衔的占比分别为100%、75.7%,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等奖由高校领衔的占比分别为100%、74.5%,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由高校领衔的占比分别为57.1%、58.5%。而在高校领衔的项目中,基本是由高校导师和研究生来完成的,可以看出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8]。研究生通过进入导师实验团队,协助导师开展研究锻炼自身科研能力,达到研究生毕业要求获得研究生学位,并以较高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素养进入社会开展工作。导学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团队建设、文化建设,规范共同体成员需要遵守的规则,打造科学合理高效的科研团队,建立和谐向上的“家”文化。以浙江大学开展的“五好”导学团队建设为例,在浙江大学能源学院岑可法院士的导学团队中,已培养出5位长江学者获得者、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973首席科学家,还有5位获得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位获得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9]。高校导学共同体成员在相互介入、相互开放、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实践中,在知识创新、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实现共同发展[10]。

二、由价值导向性构建而成的精神共同体

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思想信念的统一程度看,导学共同体又是一种精神共同体。精神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倾向、情感态度、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方面的内容。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既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又提供人力支撑。导学共同体作为一种精神共同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导学共同体成员责任与使命一致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不平凡进程,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1]。从这个层面看,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共同的使命使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体具备精神的内涵。精神共同体的核心特征是共同体所有成员目标信念和价值认同具有一致性,以共同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黏合剂,将不同的个体凝聚到一起[6]。在精神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相互配合精诚合作,从而在精神和情感上形成强烈的依存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责任与使命,具体表现为导师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表现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发展。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既有其普遍性的共同特征,也有因其所处的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不同而具有的特殊性。基于导学共同体开展研究生教育,其价值目标正体现了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调的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与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又在现代社会发展壮大,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际接轨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水平[2]。中国高校导学共同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并由此形成强有力的价值共识和奋斗动力。

(二)基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目标

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负有首要责任。导师在导学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关键的关键。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指导方法、为人方式等方面构建起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决定导学关系的天平能否平稳[12]。习近平总书记曾从理想、道德、学识、情感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即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基于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导师在政治立场、敬业精神、治学态度以及学风培养等方面的榜样作用和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与导师交往和接触最为频繁,导师的思想、道德、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成为研究生的学习楷模。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再强,但若仅局限在学习和认识上,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13]。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应当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魂交流活动,这有赖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它需要导师与研究生的正确期待、共同愿景及相互理解与欣赏等交往要素[14]。师生要能够在灵魂间产生交流,导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真诚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等人格魅力,对研究生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在研究生阶段,负责任的品格和创新精神是研究生品格教育的焦点和核心,导师对研究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养成的作用,对研究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影响比单纯的知识学问、才能成就方面要大得多[15]。在导学共同体中,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有针对性,研究生经过大学阶段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由于研究生专业性强、与导师接触时间多,关系比较密切,导师能够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有权威性,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社团活动等日常课外活动和研究活动,导师要签署意见,研究生的成才之路与导师密切相关;三是感染性,绝大多数导师学有所长,他们不仅在科研水平上是学生的楷模,在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等方面也会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产生影响。

三、由情感导向性构建而成的情感共同体

从本质上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教育人、发展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人的情感贯穿其中。在导师与研究生间所开展的科研指导、精神引导过程中,情感因素对工作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导学共同体作为一种情感共同体,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导学共同体成员间形成积极交往行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以特定的规章制度、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来约束导师与研究生的活动过程。传统研究生教育受到“主体—客体”实践结构模式的影响,把研究生教育过程看成是导师(主体)对研究生(客体)实施的单向过程。在以导师为中心、以科研项目为中心、以科研场所为中心的观念支配下,过分强调了导师的主体地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略了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研究生作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具有主体选择性。以共同体的视角来审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把对话和交往看作是导学共同体成员间沟通的有效途径,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是在交往和对话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实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导师与研究生间的科研实践得以实现。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实践的本质是行为主体之间以对话为媒介的相互关系,其核心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交往与对话,在相互承认基础上达到尊重与合作[16]。现代研究生教育是导学主体间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积极对话、持续反馈的交往行为,尤为强调导师与研究生的主体性和个体间的交互性。导学共同体理念突破了传统研究生教育单一主体的桎梏,转向多元主体的向度重构,形成一个多元主体交往互动的情感共同体。导学间通过交流,用情感互动化解矛盾与冲突,连接彼此向着共同的学术目标奋进。作为导师,要有一种“视为己出”的责任感,把研究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和导师沟通交流,主动汇报学习和生活近况。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雪军教授在给团队研究生的寄语中写道,“渐渐有了一种牵挂,你们的笑容让我愉快,你们的烦恼让我担忧,你们的匆忙让我不安,你们的疲倦让我心痛。渐渐有了一种期待,期待‘共剪西窗烛’之时,期待‘沙场秋点兵’之际,更期待‘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日”。可以看出,良好的导学共同体已经有了家的氛围、家的温情。

(二)导学共同体成员在互动交往中构筑平等尊重氛围

人们在生活着的世界中进行劳动和交往活动。离开了人的交往实践,就不存在人们生活的世界[17]。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导师与研究生直接或间接进行的交流沟通活动,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日常交往在本质上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实践关系,客观世界是导师与研究生交往实践发生的现实基础。因此,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行为总是基于特定的现实场景展开的。在交往实践中,情感与人际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人际关系以人的情感为纽带,不同的人际关系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情感的好坏,也会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的远近。情感是人对客观事件(人或者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主要表现为双方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否尊重、理解。导学共同体成员之间虽然客观存在着知识体系、研究能力、生活方式以及自身智慧类型的种种差异,但两者作为公民个体,在制定培养计划、实施培养过程方面,都享有平等的商议权利。在这里,真正的平等权利是指导学共同体成员都享有平等的“言说”和“思想”的权利。导学共同体成员要秉持一种共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和介入、互动与协商,使每个共同体成员都产生一种集体意向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精神追求,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双方顺畅地表达情感,做到有效沟通;有隔阂的人际关系,会阻碍情感的表达或者使人放弃情感的表达。通过尊重、理解、同情、关怀等良好情绪的信号释放,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彭国华认为,导学关系既是学术指导关系,更是情感关系、人格关系,良好的导学关系可以激励研究生继承和发扬导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18]。导学共同体成员通过对话消除种种矛盾和对立,建立起真诚尊重、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的情感关系。在情感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不把对方视为对立面,而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朋友和伙伴,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分享、平等互利中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导学共同体是由科研导向性构建而成的发展共同体、由价值导向性构建而成的精神共同体、由情感导向性构建而成的情感共同体。在发展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基于社会分工,通过科学实践实现共同发展;在精神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基于共同的使命与责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情感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通过积极交往行为,构筑平等尊重的和谐氛围。通过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在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过程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