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2021-01-02 10:25方思吟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体国有企业法律

方思吟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关注权利与义务已逐渐成为我国当代人的自觉意识,这说明法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法治国家的基本性质。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完成交易活动不可缺少法律条文作为保障,为的是使经贸等活动更加公平公正,维护我国经济市场的秩序,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组织,有着复杂且众多的经贸业务与合同签订活动,难免会由于合同程序的繁多而出现漏洞,导致法律风险。

一、国有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法律风险的原因

我国是法治国家,依靠法律进行社会事务的管理,维护社会运行的秩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企业或者其他法人要进行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时,可以通过建立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一些法律程序,来维护活动的顺利进行。合同创立的整个过程,包括劳务关系或其他关系建立前,劳动合同内容的编写审核;关系确立时,双方法人的相互签订;关系建立后所进行的内容实施;或在合同实施过程中,通过法律双方协商后进行内容的变更;到合同期限年份进行合同终止;合同的违约处理、合同内容进行时的调控监督规划组织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过程以及所进行的事务都属于合同管理,且都是整个合同签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合同一旦生效就会产生法律效应,如果不按照合同内容进行活动,则会造成违约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国有企业是我国运行规模比较大的经济组织,在开展生产经营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进行各种不同业务或项目的合同签订,并按照合同内容履行其义务。但由于国有企业经贸活动丰富多样,导致其本身事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履行合同义务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处置不善,最终易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形成合同法律风险。而构成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国有企业本身业务的复杂性,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人为和自然)而产生的合同法律风险。国有企业要想顺利地履行合同的权利与义务,就要进行各种法律风险因素的调查与排除,做好合同管理,以保证合同签订公平公正,维护国有企业本身利益。

二、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主要体现

(一)合同内容及签约人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有必要对合同签订的内容、合同签订的环境、合同签订代表人等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一旦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就会使合同因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失效,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在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国有企业忽视了对相关重要信息的了解与核实。比如,在进行合同签订时,有的国有企业没有对合作方进行足够详细的了解,信息调查不严谨,不过完善,与合作方中并不具有法人资格或者是代表资格的工作人员签订合约,按照合同相关法律规定,与不具有签约资格的主体进行合同签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国有企业由于没有仔细浏览合同内容,合同条款中存在与宪法或其它法律相违背的条款,从而导致合同作废;有的合同内容存在一些隐藏的条件或者漏洞,国有企业相关人员一旦不注意,没有对这些漏洞进行及时修改,则会使所签订的合同存在着法律风险,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在合同签订中,如果合同签订双方的签订方式不一样或者文件具有附件等隐藏文件等,都会对合同管理造成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合同条款或合同主体变更带来的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作为一个贸易范围广、合作和服务类型多样的经济组织,在进行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各种形式的因素影响。通常由于合同主体变更或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导致合同内容需要进行修改,合同双方就需要重新拟定合同内容,以使合同内容更加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但是这同时也容易带来法律风险,使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受到影响。比如,变更合同主体,容易导致所变更的主体没有原先的主体具有履行能力和信用程度,而对于变更主体的信息,也需要重新进行调查和审核,这不但使企业合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进一步增加,还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信息不完善,最终带来法律风险。最常见的合同主体变更是在公司收购中的债权转移,一旦所转移的主体没有相对应的履行能力,则意味着合同存在着风险,对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的威胁[1]。

(三)发展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组织,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的市场变化和政策的实施变动都会对国有企业产生影响而带来变化。如果不积极应对,则会形成外部的法律风险,导致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国家为调控市场而颁布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以及行业变化政策等都会对国有企业的合同签订以及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影响,国有企业如果不积极应对并加以解决,则很容易由于外部政策变化而产生法律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2]。

三、国有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严格调查合同签订主体的信用度和其他信息

国有企业为保障合同签订时合同签约主体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和代表能力,必须要求相关人员对所签约的主体信用度和其他信息进行调查并登记在录。首先,要做好合同主体的调查,确认主体的信用度达标,能够有效降低国有企业在合同签订时的法律风险,确保合约正常运行。而对主体的信息调查也要做到详细严谨,所有涉及法律风险的信息都应该调查清楚。比如,调查合同签订主体的财务状况、合约履行能力、其所拥有的资金和其他类型的财产(包括房屋、注册公司等)等,调查合同主体的信用度以及合作关系。通过其客户提供的履约证明,查看该签订主体是否具有足够的诚信,一旦发现签订主体履行能力差、信用度差且没有相对应的资金,则应立刻停止合同签订。其次,为保障合作方具有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必须对合作方企业的相关设备水平和人才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合作方所有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合同签订,尽可能地将签订主体所带来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3]。

(二)科学运用合同担保制度进行法律风险的防范

为使国有企业的合同签订得到保障,我国实行了合同担保制度,以协助企业维护正当权益,保障合同管理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企业之间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国有企业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应该积极采用合同担保制度,根据相关法律的内容进行合同的签订,并要求签订双方互相签订相关的担保协议,以保障双方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之下进行,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签订合同的法律风险。但是,要注意运用合同担保制度时,要保障双方所提供的担保物品具有一定的价值量或者担保人具有资格,否则会降低制度担保的有效性[4]。

(三)运用保险制度进行保障

保险制度是帮助企业转移风险的有效方式。国有企业在进行合同签订时,可以运用保险制度对合同进行投保,这样能够帮助企业在遇到法律风险之后转移风险,运用保险制度的经济补偿能力来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开展日常经贸活动中,要加强合同的管理,认真做好合同签约过程中的调研、分析及核查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好合同签订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范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确保合同的安全顺利执行,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主体国有企业法律
论碳审计主体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何谓“主体间性”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