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出文本

2021-01-02 14:36赵剑群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1年17期
关键词:李逵曹操赏析

⊙赵剑群(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

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画卷丰富多彩,又有着无数的人物在画卷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或许有人会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有什么价值呢?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小说中的人物也是来源于生活,只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好的小说,往往也可以起到一些经典所带来的道德感召力,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走进文本,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出文本。

一、知晓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如何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出文本,首先要知晓人物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这一点是符合人性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人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赏析小说中的人物,我们要鼓励学生秉着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不能把人物分析得过于扁平,否则就会造成对人物分析得不客观,也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其他人的评价。

如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这一节时,文本把曹操写得十分活脱,既写出了他敢于承担大任,在众大臣面对董卓的胡作非为,只能选择哭泣妥协时,他大胆地提出自己要借王允的刀去刺杀董卓,尽管后来失败了,但曹操的英雄气概还是应该得到大家承认的,当然,在曹操和陈宫逃到吕伯奢家时,夜里,吕家杀猪款待曹操他们,结果曹操因为言语的误解,误杀了吕家八口人,这段又体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此外,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又杀了吕伯奢,体现了曹操的残忍。

如果学生在分析人物时能客观公正,就能很好地辨识现实生活中的人,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时也是这样,没有谁的性格是单一的,而且有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性格也会随之改变。

二、学习小说中塑造人物言行的手法

小说中除了人物的性格需要大家去认真赏析以外,小说中塑造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手法也是大家学习的重点,学生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特别是一些古典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十分简洁明了,有时不乏言外之意,学生如果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中,我们有时不光要看别人举止,还要看别人的言谈,通过与别人的接触去逐渐了解一个人,对于小说的阅读也是这样,通过小说中人物言行举止的学习,我们也可以辨识一个人,此外,有时也可以学习一些人物的语言,让我们的生活经验变得丰富起来,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一节:

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夸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这段文字,尽管我们看到了曹操的残忍,但是通过他的言谈我们也可以知道,他的思维十分敏捷。他知道吕伯奢一旦看到自己所做之事,一定会对自己不利,当然,我们也应该从曹操的行为中汲取教训,有些事情一定要弄清楚然后再去决定,否则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小说家的语言终究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态度的,所以曹操最后的两句话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贬低曹操所设计。

三、借鉴小说中丰富的艺术手段

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们,除了人物的性格、言谈举止以外,还有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使用的丰富的艺术手段。

学生在平时学习写作时,往往是教师告诉的一些僵化的手法以及例句,却没有大的语言环境供他们体悟理解,学生往往学习的都是花拳绣腿,然而通过对小说中语段的阅读,学生自然可以汲取丰富的写作知识。如学生读《水浒传》中“李逵负荆”一节:

却说宋江、柴进先归到忠义堂上,和众兄弟们说李逵的事,只见黑旋风脱得赤条条地,背上负着一把荆杖,跪在堂前,低着头,口里不做一声。宋江笑道:“你那黑厮,怎地负荆?只这等饶了你不成!”李逵道:“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小说中使用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负荆请罪的典故,形象地表现了李逵因为误会宋江而表现的另一副面孔,让我们看到了李逵除了鲁莽,还是有着大丈夫的那种侠义精神,然而做错了事,他也是敢于承担责任,让我们看到了李逵可爱的一面。

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有很多都是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和人物典型化,从而提高了人物的可见识度,学生在阅读时,就好像和这些人物在对话,学生如果能认真地赏析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言语,并借鉴小说中塑造人物言行举止的艺术手段,学生将会热爱上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李逵曹操赏析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不打不相识
李逵的爱情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