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2021-01-02 19:43天津师范大学徐铭辰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农村工作

天津师范大学 徐铭辰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着重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乡村风貌[1]。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对于缓解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一定紧迫性。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减贫速度不断加快,总体上展现出了显著的脱贫成效。截至2020年11月,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宏伟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国的贫困问题被消灭了,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表现将长期伴随着我国贫困治理工作[2]。

英国学者汤森在其相对贫困理论中指出,贫困除了生活需求方面无法得到满足之外,还存在娱乐、精神等方面所掌握的资源不足,致使其未达到社会一般水平,从而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3]。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4]。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相对贫困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约束下,个人或家庭的收入虽然能维持基本生存,但尚未达到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5]。简言之,相对贫困是社会成员相对于当时、当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言,是在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之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困[6]。概言之,我们将仅能满足生存需要而在其他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缺乏可支配资源,进而无法实现全面自我发展的人群成为相对贫困人口。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具有比较意义的概念,相对贫困的测算与衡量则需要使用综合全面的社会需求指标。

党的相关会议为新时代贫困问题的消解进行指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针对我国贫困治理现状,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扶贫工作的重心所在。基于此,通过回顾与总结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贫困问题的探讨,本文将界定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概念,并分析新时代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路径建议。

二、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现实困境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准确识别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的现实困境是开展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脱贫工作不充分、多维需求保障不充分与农户脱贫致富动力不足等困境。

(一)精准脱贫的“不充分”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发生率快速降低,2020年底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指标。但从历史上看,我国贫困程度较深,在短时间实现充分脱贫的难度较大。在贫困地区特别是一些深度贫困的农村地区,其养老医疗与教育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农村还存在着返贫的隐患,这就将导致脱贫的充分性。一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特别是偏远农村贫困地区的水平较低尚未实现全面均等化,难以满足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阻碍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其单一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不足,不足以确保农户增收致富。此外,资源开发与不合理的情况时有发生,阻碍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此类问题都是造成农村脱贫不充分的影响因素。

(二)多维需求尚未得到保障

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的特点,这也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难题之一。研究表明,家庭的户主特征、社会关系、家庭结构、户籍制度等因素对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及不平等有显著影响[7]。我国“十三五”明确了全方位的脱贫攻坚目标,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贫困农村地区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然仅仅是将人均收入作为是否脱贫的唯一指标。部分乡村甚至出现了通过数字计算来衡量脱贫效果,这样流于形式的标准显然忽视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几个方面的重要脱贫指标。例如在一些乡镇易地搬迁的过程中,有的搬入地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但配套的公共服务却不能满足村民对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统筹多元化政策加以处理。

(三)农户脱贫致富动力不足

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待提高也是当前我国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一大困境。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实施,贫困人口全部脱离了绝对贫困的行列,但这也导致了不少贫困户缺乏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而产生了过度依赖政府帮扶的落后思想。调研发现,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包揽村内包含谋划村民脱贫路径、经营管理合作社等工作。由此,贫困户虽然收入上超过贫困标准,但是依然没有实用技能层面上的提升。由于欠缺自主发展的能力,部分贫困户脱贫后还是存在着很大落入相对贫困人群的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帮扶干部撤出或是脱贫后政府帮扶力度减小,这些贫困农村地区可能出现无人肯干、无人能干的初始状态,甚至还会重新返贫。对于相对贫困人口而言,积极引导其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是首要工作。然而,这些意识的激发与培育更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这也将成为治理相对贫困问题不可忽视的困难。

三、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

从当前我国正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战略性的任务,需要我们用开放性的眼光创新相对贫困扶贫政策设计,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强调减贫脱困的关键在于“人”[8]。相对贫困的治理首先就要巩固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保证已经脱贫的人口不返贫,使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后,贫困人口虽然在收入上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未脱离弱势群体的人群,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稳定性的特点。为此,一方面要定期排查脱贫成效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特别是对以往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更要定时监测其两不愁三保障的实际情况,并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养老与医疗保险整村人口全覆盖。做好控辍保学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改善工作,大幅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确保贫困人口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二)构建多要素保障机制

就目前而言,要素资源配置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不均等是相对贫困产生的根源之一。农村的资金技术水平较低,治理其相对贫困问题应以产业、金融、信息等要素供给为重点,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多要素支撑机制,以满足农户的多维需求,为农村地区增收从源头上治理贫困。例如,从宏观上促进产业结构迭代,拓宽相对贫困个体培训与就业渠道等产业扶贫所产生的造血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目标根本之策。此外,构建多重保障机制还应当将教育、住房、精神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切实提高相对贫困人群的生活保障。

(三)构建多元合作的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多元合作治理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赋能、社会参与”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凝聚了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了集全党全社会之力帮扶贫困地区以及困难群众,为我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了思路。社会各方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多渠道增强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的治理。私营企业与社会组织甚至是个人都可以发挥其自身各类资源来为相对贫困治理贡献力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而优化市场运行方式,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物质保障是协同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工作的开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在发展目标上也是协调一致的。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因而我们要转变以往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注重时效性的观念,重点从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根基和农户自身动力等相对贫困产生的根源问题进行帮扶与治理。各个地区农村的相对贫困治理问题还需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下,可以有效治理相对贫困并完成乡村振兴目标,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农村工作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隐形贫困人口
不工作,爽飞了?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选工作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