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2021-01-03 07:25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徐丹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层面以人为本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徐丹

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在要义

关于“以人为本”的解读,简明扼要的来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任何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2]。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体系理论化、系统化的体现[3]。其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又通过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来显现出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既能进行思想引领,也可展开实践指导,它将价值观和方法论融为一体,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

1.将现实的人作为其出发点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可脱离现实世界抽象地进行,而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去考量教育主体。在具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里,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主体是富有灵魂、感情、思想以及能动性的人。这一特征使得我们不能够抛开现实世界去机械式地对教育主体进行理论输出。相反,我们要视其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生命个体,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所要求的育人作用,使得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所培育的人,是具有高尚品行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

2.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作为其原则

走进生活,设身处地地考虑群众的所思所想,化解群众的疑虑,排忧解难。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其同经济领域的事项以及其他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一同开展,在化解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时,要一并考虑到与其相关联的现实问题地化解。人的发展需求是多方位的,其中,物质层面的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以及政治层面的需求在实现的过程中不可拆分开来独立完成,需将三者密切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协调推动社会的向前进步与人的全方位发展。

3.将解放和发展人作为最终目的

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所谓解放人指的就是要将人从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逻辑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这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事实证明,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必须要不断地解放思想。而所谓人的发展,讲的是关于人的全面的素质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中提及较多的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其内在要义主要是围绕着发展人们在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政治领域等方面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在此要强调的是,只有个人的发展实现了全面与协调,才能推进整个社会取得全面协调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进而才能赢得个人与社会共同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利好局面。

二、践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意义

(一)有利于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安全、尊重、情感与自我实现[4]。物质层面的需求只是人类发展需求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含着精神层面的需求,它的实现需要介入含有“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满足人们全方位的诉求。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开展工作的进程中唯有切实的以人的诉求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员在活动推进过程中,要时刻留意人的诉求,促进人的合理诉求的实现。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巨大丰富这一实情,需要在物质观念和金钱观念方面给予人们正向的指引。与此同时,还需要着眼人们发展需求的合理性,引导人们建立层次多样的合理化需求,除却物质层面外,也要聚焦精神层面的实现。

(二)有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

在含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注重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基于受教育主体的人格来推进的,它看到了人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并对此持尊重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释放各自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展现出浓郁的人文属性关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推进中,要着眼于人各自所持有的独特性,且尊重这千差万别的个性,通过因人制宜的方式,借助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给出人们正向的指引,在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人格的前提下使其全方位发展。除此之外,“以人为本”理念对于受教育主体人格的尊重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教育引导。引导人们用辩证的、发展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这既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涵养和创新素养,有利于人的独特个性在社会道德层面的架构范围内充分的展现。

(三)有利于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在的要求要尊重人们自身所存在的诉求,通过满足个人诉求的实现进而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进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着眼于每一位受教育主体的独特属性,有所指向性地展开引导活动,将人们精神领域所出现的各类疑惑、问题化解开,进而重拾信心,斗志昂扬的为理想而拼搏。除此之外,还要培育受教育主体的独立思索能力。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注重培育受教育主体独立剖析、化解问题的能力,并尊重其基于自身实际做出的选择,鼓励其个性发展,这一理念使得受教育主体拥有了一个融洽和谐的发展氛围,不受禁锢地散发自身的才华,有利于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以人为本”理念

(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人发展的规划十分突出整体性发展成效,没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筹起来,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围绕着存在个性差异的人来展开的这一本质属性,将受教育主体看作共性群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取得实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人性的丰富多样性,将其简单粗略地视作社会属性,对于人应有的独特个性和合理诉求存在忽略的状况。这样的理念直接将本应紧密相连的个人和社会生硬地划分成对立面。另一个方面就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手段而言,太过于借助生硬的灌输方式,掩埋了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使其长期处于被动的境地。

(二)忽略学生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常常一味在意主体的精神层面的属性,忽略主体的自然层面的属性,没有看到每个主体在物质利益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看来,“精神性”更多的是在传递高度的革命性与理想性,且时常引用模范人物的完美化身去要求受教育者,这样的作法非常的不接地气,所憧憬的教育目标也是虚无缥缈的。若一味地忽略人类属性中所包含的自然属性,终将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推进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看不到受教育主体的自然属性诉求和物质属性诉求。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受教育主体时,将其视为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被动接收者。这样的理念在日常实践中常展现为受教育者只负责听的单向输出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极具功利性,受教育者宛如可塑型橡胶任由施教者随意雕琢,进行说教、灌输、约束,其所着重突显的是受教者对施教者完全的听从,受教者失去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消极被动的接收着施教者“给予”的一切,对教育内容缺乏思辨,其自身的主体性几乎不存在。

四、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关心学生的利益,重视学生的需要,对于教育主体所存在的合理性诉求的达成要加强重视,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出发点。首要的是从受教育主体的诉求着手,受教者作为一个现实的个体,其诉求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要深入摸索、探析其变化的规律性和显著特征,最大限度地达成受教育者不断变化发展的诉求,达成过程中要着重将关乎受教育者的生存诉求摆在首位。生存诉求是作为基础性诉求存在于人的整体诉求当中的。生活诉求的满足是推进其他一切事项的前提。过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后所取得的实效性差,其症结在于传递的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没有“烟火气”,只是在脱离了人性进行苍白的理论输出。这种将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割裂开来的教育方式是不妥的,应当直面受教育主体在其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及社会问题,正视每一个体的独特属性,将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前进相协调,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向上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结语

整个社会要想前进,离不开社会中每一独立个体其个性的创造与发展。进而我们可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并非阻断受教育主体的个性发展路径,相反,是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引领者个人的发展,优化并创造个人发展所需的外在支持因素。从中我们可看到,独立个体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建设是融合于一体的。因而,运用“以人为本”这一富有蓬勃生机的理念去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并非要束缚人的思维和举止,相反,是在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人的潜在发展力,培育人的创造性,进而引领人们取得价值达成最大化,也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层面以人为本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