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治理问题探析

2021-01-03 07:25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郝俊香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区域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郝俊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金融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金配置功能和要素联结作用。区域金融治理水平的高低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本文从区域视角对金融治理问题展开分析,旨在通过创新推进区域金融治理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构建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一、推进区域金融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区域金融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许多部署都与金融治理高度相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区域金融治理是金融治理的重要方面,提升区域金融治理水平对于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地区金融生态,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金融治理与基层治理也密切相关,两者均需考虑地方实际差异,许多环节和问题的处理也相互交织,比如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地方社会公众的金融素养,从而促进金融需求供给实现动态均衡。

(二)推进区域金融治理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金融发展既面临着新时期金融需求多元化带来的供给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也面临着防控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各类现实挑战。推进区域金融治理,一方面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调整金融体系结构,推动金融市场和产品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化解和处置金融体系风险,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提升金融体系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区域金融治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发挥好金融活水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循环流通。推进区域金融治理就是要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优化调整,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健全资本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信用、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金融交易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当前区域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金融供给不平衡

从全国看,经济发达的省份,金融供给更加充足,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还是信贷增长率都位居前列。以2020年为例,经济排名前10的省(区)中,有6个省区信贷增速跻身前10位,有9个省(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跻身前10位,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大省保持着强劲的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从区域看,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省份的社融规模增量占全国比重达49%,而宁夏、青海、西藏三省(区)的社融规模增量占全国比重尚不足1%,金融供给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二)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但是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法人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且未来随着疫情防控直达政策工具的退出,中小银行贷款质量进一步承压问题值得关注。此外,非金融企业控股金融风险持续释放,“明天系”“安邦系”“海航系”等一些大型有问题企业和高风险机构给区域金融风险处置带来较大挑战,特别是应谨防相关涉众风险。

(三)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新时期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水平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比如,破解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实现金融供给精准对接实体金融需求,关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或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目前实践看,各省区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一些信息平台,但实际运转中,信息共享并不十分顺畅。其中,欠发达地区信息分治现象更为突出,金融、海关、税务、工商、社保等部门的信息相互独立,缺乏互联共享,金融机构难以对企业精准画像,直接影响了金融政策对接企业融资需求的效率和覆盖面。

(四)区域金融监管协作有待提升

随着金融综合化经营不断加深,无论是金融宏观调控还是微观金融监管,都涉及更多因素,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的独立管理很难有效防控风险。特别是在区域层面,金融风险滋生和蔓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更加需要金融管理部门、监管部门、产业部门等的相互配合和协作。目前,区域金融监管协作有所改善,但是在跨部门风险监测、联合监管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此外,区域金融乱象的产生,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金融监管协调的缺失和不力。

三、推进区域金融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宏观审慎的金融发展理念

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基层政策传导机制,准确把握货币信贷政策取向,掌握好政策落实的节奏和力度,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地区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强化信贷政策评估,健全市场主体沟通机制,降低政策传导时滞;构建区域宏观审慎工具箱及其效果评估机制,加快健全区域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精准摸清地区金融风险底数,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及处置机制,着力强化跨行业、跨市场主体的动态风险监测,进一步夯实金融机构现场评估与检查机制,灵活运用压力测试等量化风险评估技术,准确研判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持续稳健经营;压实各方风险处置责任,妥善处置地区高风险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地区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加大应急演练频率,提升金融风险的处置能力。推动建立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地方中小银行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引导金融机构自觉将审慎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中,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发展动态,提升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及预警水平,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外汇市场秩序。

(二)探索金融基础设施综合应用

充分认识金融基础设施作为金融生态核心、金融治理现代化重要支柱的关键性作用,发挥区域金融基础性服务主力军优势,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现代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促进区域金融统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建立健全现代支付清算体系,进一步加强支付清算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健全商业银行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健全覆盖各个社会领域的征信体系,加快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完善地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做实失信惩戒。健全金融科技规范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强金融科技基础研究,规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发展、提升区域金融监管水平。

(三)稳妥推进区域金融改革

坚持区域金融改革服务宏观政策大局,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健全地区支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激发金融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围绕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地区金融改革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金融外汇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进一步推动落实区域协调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加快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改革试点,注重培育和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金融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深度结合。建立健全地区金融改革成果推广应用机制,着力做好改革成果转化和更大范围推介。

(四)推进区域金融监管现代化

尊重金融市场运行规律,把握金融改革创新趋势,推动区域金融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方式及监管人才的现代化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树立现代化金融监管理念,培育审慎、包容、协作、共治的监管思维,多措并举落实落细金融监管协调,促进区域金融监管标准统一化专业化。强化现代化金融监管制度建设,促进强化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推动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法规,提升监管政策的覆盖面、透明度和稳定性。健全协调有力的现代化区域监管机制,推进省、市、县监管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积极运用现代化金融监管技术,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在风险识别评估、违法违规行为追查、市场乱象联合惩戒中的技术优势,缩短监管链条、提高监管效能。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区域金融
分割区域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区域发展篇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