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分析研究

2021-01-03 07:25扬州大学尹丽欣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扬州大学 尹丽欣

自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9亿,空巢老年人达1.18亿,其中有45.6%分布在农村地区,并且农村空巢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仍在不断上升。对于老年人群体,养老问题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村空心化愈发严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以及养老院、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在农村并未得到实质发展,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但在城镇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助人视角下,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意见和解决策略。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一)经济保障不足,生活水平低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劳作及积蓄,子女赡养以及新农保的补贴。农村大部分的老年人没有固定的退休收入来源,只要老人还有劳动能力,就会继续进行劳作。但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降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越来越小,经济收入也会相应减少。老年人的子女外出务工,同样也面临着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压力,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并不高,甚至有些需要父母支持。最后,新农保虽然已经覆盖到整个农村地区,但保障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依然存在问题。

(二)日常生活照料缺失,意外风险增加

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只能依靠自己、配偶以及邻里。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弱化,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疾病的困扰,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高龄空巢老人对于日常起居、吃饭、就医都需要有人照看。老年人的免疫力逐渐衰退、机体运动能力下降,患突发疾病及意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在外就医,出现了“看病无人陪,有病无人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让空巢老年人生活增加了风险,而且精神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容易增加老年抑郁的风险。

(三)医疗保健服务缺乏

在步入老年之后,生理机能逐渐退化,身体免疫力也开始下降,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尤其是独居老人容易发生意外事件,需要提供急救服务。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风湿、高血压等疾病,因此社区基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十分必要。很多老年人都迫切需求社区可以提供日常健康护理、定期体检或复检、慢性病治疗服务,部分老年人希望可以提供紧急救助和陪同看病的服务。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很多老年人认为看病难、看病贵,身体出现问题不去医院,导致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精神慰藉服务缺乏,老年人生活空虚

农村空巢老人将子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希望子女可以经常回家看望自己。但是,在外务工的子女可能离家较远或工作繁忙,回家成本高,一年很少回家甚至不回家,老年人缺乏子女的陪伴。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中,容易增加患老年抑郁的风险。此外,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发展不健全,娱乐设施建设也不完善,老年人排解寂寞的方式有限,大多是三五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聊,缺乏其他的娱乐项目,老年人的精神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养老困境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轻一代的思想开始转变,传统“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思想被打破。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远离家乡父母亲人,去更好的地方工作、生活甚至定居,年轻人定居在经济条件更好的城市,父母仍留在农村,只有过节的时候,子女才有时间回家看望老人,老人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自己和配偶生活。还有部分老年人子女想让父母跟随自己去城市生活,但老年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减慢,很难重新融入新的社区,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已久的地方,也有许多老人跟随子女住一段时间后,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回到农村家庭。此外,老年人思想保守,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也是造成养老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方面

1.家庭结构改变,核心家庭增多

计划生育实施之前,老年人多子女,子女成家之后,老年人轮流到子女家居住,农村的家庭形式以主干家庭为主。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家家户户相应政策的要求,生育一个孩子。随着经济发展,思想变革,年轻一代思想发生改变,由于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子女成家之后不愿意与长辈居住,核心家庭占据主导地位。

2.城镇化推进加快,人口流动增加

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城乡建设两级分化严重,在外务工的子女更愿意留在城市生活。然而,农村的老年人不适应城市的快节奏,仍留在农村生活,这造成了空巢老人数量增加。子女和老年人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分离,老人的任何需求子女无法及时满足,甚至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完全不知情,这也给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了困境。

(三)社会方面

1.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公共服务缺乏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思想保守,没有专业的人员协助建立有关的服务组织。村委会由于缺乏资金人员等问题,缺乏组织老年人活动的能力。农村地区,人员分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没有相关的社会组织进驻提供服务,村内也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场所和基础设施,导致农村的公共服务缺乏,空巢老人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对缺乏。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我国实行普惠的福利政策,覆盖面广,但保障水平低,我国2009年试点推行新农保,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全面覆盖。新农保年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但由于缴费标准较低,保障水平也比较低。在老年人就医方面,政府也缺乏对相应的福利政策,老年人健康维护的成本依然较高

三、社会工作介入养老困境对策研究

(一)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中国开放,各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以及社会物欲的发展,人们对亲情的观念开始淡化。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孝道问题,在社区中开展孝文化的宣传工作,大力弘扬孝文化,针对社区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社工可以在社区以及街道开展社区孝文化的宣传,首先,在社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播放宣传标语,为社区创办浓厚的孝道文化的氛围。其次,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爱老敬老活动,让居民参与其中,鼓励居民带自己的父母参加活动,通过活动,唤起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进一步弘扬孝文化。

(二)社会组织介入,丰富农村养老方式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农村地区除了子女养老,很少有其他的养老方式。空巢老年人养老要么与子女居住要么住进城市的养老院,很少有其他的选择。社区可以吸引社会工作组织进驻社区,利用社区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助老敬老的服务组织,满足老年人对精神娱乐服务,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还可以在社会工作机构及相关政府和组织的帮助下,把农村的空巢老人组织起来,建立以村和社区为单位的老年人之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链接多方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

为了确保满足老年居民的需求,我们要链接、协调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资源链接者,经济人等角色与村委会沟通交流,整合村内可利用资源,如空闲的娱乐文化设施、场地,根据社区所缺资源向政府申请,以及和相关社会组织合作,建立资源链接体系。此外,还要注重社区组织的发展,如:社区内老年人希望改变的是自身的健康状况,因此社区工作者可以联合村委会、社区内的医务室以及联系附近的医院和志愿者,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以社区为依托,定期展开老年人健康状况检查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体检和复检。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在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社会政策在实践中的不足,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和方法。目前我虽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新农保养老基金的基础非常薄弱,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在新农保实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提高补助的标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