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创新模式
——以盱眙大云山西汉王陵为例

2021-01-03 07:25江苏白泽智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李园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遗址公园旅游

江苏白泽智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李园

一、研究背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深刻认识大遗址价值,科学准确地展示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

坚持政府主导、科学保护、公益为民的发展方向,发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群体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考古遗址公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新理念新方法,为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新视角新机遇。

二、研究大云山遗址公园价值和意义

大云山西汉王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盱眙境内古迹众多,大云山汉墓作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的陵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苏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并入选首批“江苏大遗址”、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大云山周边还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城遗址,以及小云山、青墩山汉代贵族墓地,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在区域发展视角下,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宏观背景下,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大云山汉墓遗址,将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旅游市场价值,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业态遗址公园,并通过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战略相结合,进而助推盱眙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大云山遗址公园现状基础分析

大云山范围内历史底蕴深厚,除大云山西汉陵墓遗址,周边还有小云山堂邑侯陈婴家族墓、东阳城遗址等遗址资源。

大云山汉墓主人为西汉江都王刘非,为汉景帝的儿子,母程姬,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刘非死后葬在江苏盱眙大云山,墓结构为黄肠题凑、“中”字形墓、规格极高。自200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漆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都极为罕见,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其中出土了中国第十五座西汉黄肠题凑、中国第九件金缕玉衣、中国第三件玉棺等珍贵文物,仅一号墓出土的铜器、金银器、玉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就有一万余件。

墓主江都王刘非身份的确认,改变了以往关于西汉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诸侯王墓地的认识;陵园整体布局排列有序,十分严谨,是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墓及西汉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遗产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开发重难点分析

(1)大云山遗址公园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符合文保规划的前提下赢利。

(2)遗址公园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将文化价值转换为旅游市场价值,做到可持续发展。

(3)目前山体破损较为严重,如何在有效控制造价的前提下,重塑景观体系。

(4)如何推进项目建设,快速打响大云山西汉王陵遗址公园品牌,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助力。

五、保护与开发原则分析

保护为先、持续发展:大云山汉墓遗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遗址公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原点,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在保护与修缮为前提条件下,分区域实施不同的保护和开发策略,全面贯彻低碳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文化遗址,修复生态景观,实现良性循环,保障遗址公园的长期发展。

因地制宜、对接市场:对大云山区域的现状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合理布局不同层级的旅游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大云山遗址公园核心吸引力,按照旅游总体开发战略,通过多样化展示利用,对接日益庞大的旅游休闲市场,促进文物融入当代社会。

互动协调、综合高效:围绕大云山整个区域的产业功能和目标,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融合,构筑复合型产业链条,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创造就业机会,带动文化旅游和产业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六、保护与发展创新模式分析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保护为原则,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对大云山进行保护开发,实现大云山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文旅融合,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完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业态、塑造品牌形象等方式,“活化”遗址,科学有序推进大云山的发展。整合周边生态资源、乡村资源,通过农旅产业产品的开发,提高品牌附加值、升级乡村产业,以文化旅游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未来并通过结合文化经济产业园片区、东阳城遗址片区协同发展,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将规划区建设成为大遗产文化经济产业示范区,助推盱眙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策略

遗址保护区为核,旅游开发为体,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效融合发展。将遗址保护区本体作为精神内核,以保护为主,打造成遗址公园核心吸引力,将旅游开发建设及赢利点则布局在保护区外围,将遗址文化变成旅游业态,在周边提供盈利性旅游项目,增加造血功能。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效融合。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文化+N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化、经济化理念将无形化的文化资源进行有形化的旅游产品,提炼文化遗产的内在核心价值,将其充分融入项目开发形成脉络体系,进而带动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农牧产业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实现遗址公园文化辐射和可持续发展。将变劣势为优势,保留破坏的山体宕口自然景观,修复危险区域,打造线性状景观带,将裸露的山体宕口与精细化植被相结合,同时融入文化元素,营造互动化、体验化、情景化景观体系,调动游客参观的趣味感和探索感,全面提升遗址公园的环境价值。

分期开发模式,将项目精品建设与文化品牌建设协同发展。一方面注重项目精品建设,确保“建一处亮一处、亮一处带一片”;另一方面注重文化体系建设,用文化提升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用旅游传播文明,用旅游彰显文化自信,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旅游市场影响力。

(三)创新模式

将展陈展示转换情景化再现:在核心遗址区以保护为主,采用生态修复、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手法,对王陵进行原址修复与重建。着重恢复王陵的历史风貌和恢弘、大气、霸气的意境。并通过复原展示、高科技展示、文物陈设等方式,结合互动式的参与体验,将这一历史遗址通过全新的视角传达给游客,让游客领略到大云山西汉王陵的宏大规模、陵墓形制特点和布局风格。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如VR技术、交互体验等手段,观看和感受西汉王陵兴建的过程与辉煌。

静态观光转换鲜活化演绎:将遗址价值转换沉浸式体验,量身定制演艺作品来向游客“说故事”,寓教于乐,同时,通过高科技术,提升参与性、互动性,充分调动游客的参观兴趣,让遗址公园的知识性、公益性得到发挥,最大限度地让文物活起来。打造汉室演绎基地,利用保护区东侧现状的宕口区域,对其进行整治提升,并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增加宕口演绎舞台,通过大汉雄风、铁踏匈奴等汉情景的演出,活化汉文化生活、汉军事情景,同时作为景区引爆点和文化IP,提升大云山品牌知名度

将视觉感官转换全身心体验:打造汉博物馆之旅,结合汉文化中的“汉艺”“汉食”“汉礼”“汉乐”“汉服”“汉字”等汉代生活,打造出精品微“博物馆”,同时结合室内外情景演绎、互动体验,吸引游客。室内通过展示展览、手工体验、文创商品、特色美食等相结合。打造以大云山为主、其他微“博物馆”为附的文化产业链,实现盘活景区内部造血功能。加入“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与国家文物局一起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网络传播矩阵。

将由农业农村转换实现乡村振兴:充分利用乡村现有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结合汉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观光、休闲、体验、餐饮、住宿的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打造汉农休闲区。融入汉农元素,展示汉农场景,体验汉农生活,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七、综合效益分析

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其在开发建设进程中和建成后,将充分关注与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通过旅游项目运作和旅游产品开发,引导居民积极投身“食、住、行、游、购、娱、学、研”等旅游相关产业中,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系列休闲休憩开敞空间的开发建设,未来将提高周边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为当地居民旅游休闲提供新的去处。同时,大云山的开发加快了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有效提升居民生活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接待力和吸引力的提升将促进客源市场的扩大,加大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转变,带动多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对盱眙的服务产业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最终实现社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遗址公园旅游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辽上京遗址
在公园里玩
旅游
一见如故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