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中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1-01-03 14:06李琴曾万勇
科教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李琴 曾万勇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一种模式。本文针对混合式“金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混合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

关键词 金课 混合式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3.003

Exploration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Mixed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op-Quality Course"

LI Qin, ZENG Wanyo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nternet platform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ixed "top-quality course",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and creates a "top-quality cours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needs of students in our school.

Keywordstop-quality course; mixed teaching; reform

2018年教育部针对于“水课”首次提出“金课”概念,提出打造五大类“金课”的建设目标,旨在建设一系列的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1]

1为什么要重视金课建设

经过一流本科课程的评选,2020年教育部认定了3560门课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之所以重视课程建设是因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和前沿阵地。每一堂课、每一个课堂都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教学单元,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因此,重视课程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课”直接与学生面对面,在教学中实现高等教育的最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人格与品性的养成、理想与价值观的建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建设“金课”也能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金课的“两性一度”

教育部吴岩司长对“金课”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指出“金课”既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即“两性一度”。[1]高阶性是指教学方式上将单一传授知识的转变为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创新性是改革教学内容与形式,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挑战度是指给学生“科学增负”,通过改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习难度。

学生在经过“创新性”知识的学习,实现有“挑战度”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深度思辨与分析的思维。因此,建设与发展“金课”应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育目标的着力点与关键。

3金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旧观念

建设与发展“金课”势必会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例如为了体现知识的时代性与前沿性,教学内容需要更新;为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辨思维的养成,教学评价方式必须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应管理部门进行配套的改革与更新。当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多遵循旧制与经验,评价指标大而形式化,与“金课”教学的创新性与个性化不太匹配,难实现精准评价。这无疑会给“金课”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

3.2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遵循单向的知识讲解,但“金课”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学生的大胆质疑要被教师接受,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认识新时代下的教育目标的变化,提高对学生的宽容,设计教学的高阶目标,形成“两性一度”的教学理念,并由己及人,在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建设“金课”的氛围,吸引更多的老师建设“金课”,形成多元化发展。

3.3教学资源的不足

教学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建设也需要体现“两性一度”。以前的教学资源通常采用文字、图片和教师讲解作为载体,资源的广度与深度比较依赖于教师的个人水平。而信息化时代的在线教育则对传統的教学资源产生了冲击,以前的“纯讲解”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而微课、MOOC、SPOC等教学模式也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和师生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博百家之长”。[3-5]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深入,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教学将会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

而现状是一方面教师因为繁重的科研压力,无力在教学信息化方面进行个人学习,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因经费的制约,无法为“金课”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影响了“金课”建设。

4金课建设实践路径探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金课”建设过程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都可以一一克服。“金课”质量的最根本保证还是来自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改革。[6-8]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发展“金课”,作者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线上视频学习——线下情景模拟、互动——多元评价”的混合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入具有研究性、前沿性、综合性的案例与热点,将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易化、趣味化、具体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前沿性;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辨与創新的热情,完成课程知识的强化与系统化教学目标,同时也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为改革方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以往的教学基本是教师全程讲授知识,而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样,因此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教师应该学会借鉴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与技术,扩展教学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从而主动学习,彻底将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为此,笔者调整教学观念,在线上教学之外,加强了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例如通过看文献、说文献、评文献等方式,分析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层次,进而给出学习建议,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打破课堂沉默,让学生展示自我,互评自评,培养自学的能力的同时赋予学生去自我认识、创新思辨的能力,推动学生的自我主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目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这样的现实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例如,教师经常会遇到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暂时无法准确回答的情况。这时候的教师不能逃避搪塞,而应该谦虚地告诉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也需要去学习最后给出答案。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一种师生互动,带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在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坚持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这种言传身教不仅不会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能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内容。新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丰富,对具有前沿性的知识的兴趣浓厚。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整合教学新资源,进一步补充最新研究资料、增加趣味性、开放性话题,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带领学生进入到专业的更深层次的学习。同时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则需要配置一定的信息化技术,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视频,增加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才是新时代“金课”建设的有效途径,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互通有无,积极反思。[9]鉴于“金课”时代性与前沿性的特点,教师在“金课”建设过程中应积极与同行互相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因为大家在教学中面对的都是年龄相似的学生,他们身上有着类似的时代特征,所以教学时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同行多交流能帮助教师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提前预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促进金课的建设与发展,体现课程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

在“金课”建设中不能忽视的还有课程设计的反思。“金课”的建设是一个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去实践,并将实践所得的经验进一步指导“金课”的建设,从而形成课程与专业的良性生长与循环。因此,多加反思对金课建设是有利的。混合教学模式的“金课”建设是依托互联网的,可利用大数据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反思教学设计、过程和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金课”的建设,这也是一种教学的探索与创造。

思政元素融入“金课”建设,培养有民族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思政教育是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只有一个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高校教育面对的学生主体是年龄在18岁以上的人群,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而互联网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世界的途径,这些途径有些是正路,有些则是歧路。因此,我们必须在高校教育中着重落实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建设者。

“金课”本身就是建立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它与生俱来就承担了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笔者在进行“金课”教学设计时着重从教学设计与资源融合着手,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点,力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专业课程讲授。例如在讲解沙眼衣原体时,讲述汤飞凡在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年代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事迹;又例如讲授基因重组知识点时,融入袁隆平将一生献给祖国的粮食发展,心系祖国发展,忧国忧民的事迹,诠释这些科学家们一心为民、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体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树立家国使命感。通过“金课”中的思政浸润,实现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强调价值引导,在价值引导中凝聚知识底蕴的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双向价值目标,构建思政、专业和素养三位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

丰富完善考评方式,建立更科学公正的考核指标。在“金课”建设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包括但不局限于课堂发言与提问、讨论、小论文和作业等,各部分所占的分数比例为:课堂教学参与(30%),考勤、线上作业(20%),期中、期末成绩(闭卷)50%。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组间评分、组内贡献分配、系统自动评分等方式,以此增强教学互动性,发掘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潜能,完善“金课”建设,达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金课”建设是时代对高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高校和教师都应该参与建设。高校要给予“金课”建设合理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则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金课”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金课建设项目、校级思政课程建设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鲁玮,叶明全,刘冬,等.学生为中心导向下课程质量标准的构建思考[J].科教导刊,2021,(08):51-52.

[3]文益民,易新河,张爱闻,等.MOOC引发的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6(4):71-74.

[4]李未.抓住MOOC发展机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3):30-32.

[5]刘明刚,奚望园.面向产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5):43-45.

[6]衷宜,陆建峰,赵学龙.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5(1531):27-28.

[7]崔小良,赵德龙,王海龙,等.“金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风,2021,5(13):41-42.

[8]张策,徐晓飞,张龙,等.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37-41.

[9]张亚婷,徐芳,王泓午.高校网络教学后的总结与反思[J].科教导刊, 2021,(10):1-3.

猜你喜欢
金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