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声慢》为例赏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2021-01-03 22:27周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声声慢李清照成就

周娴

内容摘要:李清照作为两宋时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其易安词典型地体现着靖康之难前后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提出了“词别是一家”,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以李清照的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并对其词作名篇《声声慢》进行赏析。

关键词:李清照 成就 词作风格 《声声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出身于书香世家,对词作、散文、金石、书画,音乐无不精通,其词作尤为著名,被称为“宋代第一女词人”。家父李格非是东坡的弟子,藏书甚多,因此她在儿时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熏陶着。成年后又嫁给世家公子赵明诚,夫妻二人灵魂契合,兴趣相似,一起收集整理金石书画,有《金石录》留世。但是,好景不长,伴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李清照的幸福日子也就到头了。这在她的词作中表现得十分具体,因受其人生变故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然自得的情趣生活,题材集中在写大自然、闺阁趣事和离别情思;而后期大多是感时伤事,惦念家乡和曾经的美好日子。

值得夸赞的是,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留给世间的词作篇目仅有四十余首,可每篇都是经典,包括一些代表作品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她的词,被世人独归为一家,称为“易安体”。

一.李清照词作成就

李清照在词的领域被世人誉为“词婉约之宗”,获得历代大家的认可,不外乎和她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及对语言敏感度相关。她的词作创作以真情实感和语言清新而突出意境优美,并一打破往日词的写作风格,不再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口吻,而是以女性独有的敏感抒写情感和际遇,进而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李清照不仅是为自己倾泻情感找到了出口,更是为当时广大女性代言。李易安词以南渡为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南渡以前,易安词作多数在记录生活美好及抒发闺怨之情,呈现一种悠闲淡雅的风格。南渡以后,易安词大都因事与愿违的生活和逐渐分解的国家,而抒发自己国破家亡丧夫的悲痛和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易安词一出,确定了“词别是一家”,大胆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枷锁,丰富了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词作内容、描写方式、风格意境和音律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1.词的题材广阔,内容充实,情感饱满

其易安词柔美深婉,极具韵味,大部分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感时伤逝和微妙心理,大概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因季节交替之时的景象而触景生情;第二,因与亲人生离死别而万分怀念;第三,因四处辗转生活耳闻目睹国破家亡而感时伤乱的。

李清照词的内容极广,她出生北宋,过着舒服安逸的少时生活,前期她的词作大多描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和与丈夫的离愁别绪。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腻心理,敏感细微地体察和享受生活,使得她的词作清丽柔婉、缠绵悱恻,这期间她的词中不免会有伤春悲秋的情怀。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覃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都是最好的例证,总的来说,这些词的情调是明朗的、幸福的。

之后她又经历了北宋末年的国破家亡和南宋漂流不定的日子,词人李清照将自己经历的党派之争、丧偶之痛和晚年的孤苦融入到作品当中,与自己的思想意识高度契合。例如她那时创作的词《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等等,都是后期易安词的代表。在吟诵这些词作时,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个身心备受折磨的妇女的内心。她词中的“愁”,已不是从前的“闲愁”,而是故国之思、身世之苦、丧夫之悲等等交织而成的。

2.词的形式善用白描手法,另辟途径,语言清丽柔婉

李清照曾大量阅读前辈作品,有着很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敏感的语言素养,同时她又积极地学习书面语和民间俗语,将其很好地结合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她对语言驾驭能力实在高超,使得人们在品鉴其词作的语言时,不由得多吟诵几遍,感受其词具有的美学魅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善于运用叠字,创造新词和运用色彩词。

(1)善于运用叠字

如“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蹴罢秋千》),“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夜来沉醉》),恨绵绵”(《怨王孙·帝里春晚》),“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永夜恹恹》),““唱到千千遍”(《蝶恋花·泪湿罗衣》)等,这些例句中的叠字,或是写景,或是状物,或是抒情,形象鲜明,声调婉转。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多用叠字和双声字,押入声韵,其中“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词、十四个叠字的运用是其最有亮点的句子和特色。每每诵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节奏忽缓忽急,语调忽高忽低,情绪又是悲凉婉转,更是凄厉苦楚。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反问句更是意蕴悠长,体现了当时李清照颠沛流离之时孤独无助的场景和孤苦不解的情绪。

(2)善于创造新词

词人在《如梦令·昨夜雨疏》中的“绿肥红瘦”,用“绿”字代表叶,以“肥”字形容叶子长得葱绿;用“红”字代表花,以“瘦”字形容海棠花即将枯萎,色彩生动形象,以恰到好处的语言,强调了事物的特点,透露出词人的爱春、赏春和惜春之情。尤其是用“肥”写“绿”,用“瘦”写“红”,更是于平淡中出彩,于俗套中见雅,可谓开前辈用字之先河,甚为新奇、雅致。而且“绿肥红瘦”四个字,每个字都很平常,组合起来却与众不同,新颖而不见斧凿之功,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地。

(3)善于运用色彩词

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初晴风初破冻》),“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永遇乐·落日熔金》),“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何须浅碧深红色”(《鹧鸪天·桂花》)等,这些例句中的色彩词,李清照敢于选择具有强烈对比意义的色彩词语,汲取前辈精华又不落入俗套。她用极其细腻的文笔来描写大自然的景物,表达自己惜春爱花的感情,并没有完全在悲春伤感,而是以景色表达真情实感。特别是上文提到的“绿肥红瘦”,仅仅四字,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十足。

3.词的音律协调,追求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虽然李清照遗留存世的作品不多,但却是诗词文兼善的全才。身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她为宋词的发展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书写了专作《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言论,让词与诗彻底分离,并强调了曲律对于词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优秀词作的标准。她对词有四个基本的美学要求,一是不要把词写成诗或文;二是要协音律;三是词情要文雅;四是艺术手法要精。

易安词在节奏上十分看重节拍,表现出一种灵动跳跃的节奏美。在韵律上灵活运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韵脚的转换,以感情的起伏变化而转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同时通过运用叠字、重字和重句来创造出和谐婉转的音乐美。

主要体现在节奏美、韵律美和叠字双声美。比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韵到底,节奏欢快,给人以明朗、愉快的感受。再如,《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旧”字的连用,借此描写词人那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悲痛之情。

二.赏析《声声慢》

(一)《声声慢》的背景和意义

许多人认识李清照,大部分都是从这首词接触的吧。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旦国家发生政变,社会动乱,那么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北宋南渡后,以岳飞为代表的男性在宋词中直白地高吼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么同时被战争摧毁,家破人亡的女性呢?或许她们都和李清照一样,便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在家中独自一人低头吟唱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吧。唐代诗人陈陶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男子们为了一腔建功立业的热情而远赴战场,甚至英勇牺牲时,在闺阁中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也同样承担着家仇国恨。而于她们而言,许多人都不知如何倾诉自己的情感,更别说用纸笔来倾诉自己满腔哀怨了。还好,她们有千古才女第一人的李清照为其代笔发言。

倘若没有靖康之变,或许李清照还是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大家闺秀,她的家不会破裂,也不会和丈夫天人永隔,更不会到处颠沛流离,孤苦无依。就算她空有“生当作人杰”的豪气,也终究避免不了国家落入他人之手。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雁,她在北方济南生活时也曾见过,现在大雁尚且可以飞回故乡,而自己四处奔逃,居无定所,她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国家何时才能恢复。这些一重又一重的悲苦境遇让她一夜又一夜的失眠。面对残酷,词人想到了酒,酒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的随身之物,酒不仅可以驱寒,也可以刺激灵感,麻醉神经。此時,李清照带着可奈何的失望仿佛找到了希望,情感又再一次奔涌而来。在乍暖还寒时节,她想借两三杯淡酒来温暖自己的身心俱疲。然而这柔弱女子,又怎么抵挡得住这晚来的急风和逃避不堪的现实。

(二)《声声慢》的文本分析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通过对“落花、梧桐落叶、细雨”等几个意象描绘,以“寻寻觅觅”动态起笔,言愁之情状;以“愁”字收笔,一层又一层地说愁,直抒胸臆,寄托她这一生的复杂情感。

1.语言美

在《声声慢》中,词人将人生的愁苦体现在季节的更换,早晚的交替,每一场雨,每一滴酒,每一只飞翔的大雁、每一片凋零的花之中。愁,在每一处角落蔓延和弥散。

酒入愁肠,词人在苦觅不得,怅然若失之际,写出了《声声慢》中的第一个意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本是要借酒暖身,或是说暖心的,无奈无济于事,又想到了曾经和丈夫一起饮酒作诗,而今只有她一人,反到更愁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尚不能够借酒消愁,抬头又望到了似曾相识的大雁往北飞,如今雁还在,而我再也不需要它为我寄信了,此刻格外的思念丈夫,心里也格外的痛。“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下阙出现了第三个意象“黄花”,以花喻人,借花喻愁,菊花枯萎凋零,哪里还会有人来看,更何况是采摘呢?这句话包含了道不明的愁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天本就让人心情烦闷,再遇上秋日这个季节,本就诸事不顺的词人更是让着点点滴滴的细雨直击内心深处的苦痛,直至让词人的愁苦喷薄而出——“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词中没有一句明写思念丈夫,但全篇读下来句句都有思念的蕴藉。词人通过描写“酒”“黄花”“雁”“梧桐”“细雨”等意象,回忆生活的细枝末节,痛并快乐着看透人生的无常。词人心里的悲苦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无法用形容词来比拟,却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苦。

2.韵律美

起句就用了七组叠词,在宋词中极为少见,因为李清照精通音律,因此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拗口,只让人感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如泣如诉。同时,起到了抒情作用,也增加了节奏感,这也是本词的一个独特之处。

词中,多用叠字和双声字,押入声韵,其中“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词、十四个叠字的运用是其最大的语言特色。朗读起来,节奏忽缓忽急,语调忽高忽低,情绪忽然悲凉婉转,忽然又是凄厉苦楚。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反问句其意味深长,体现了当时李清照在外漂泊时孤苦伶仃的情景和寂寞惆怅的情绪。

“寻寻觅觅”是词人情感的源头,面对残酷的现实、孤苦的生活,她寻寻觅觅,想要找寻生命中那些美好的过去,或者说想要找到自己的亲人们。然而现实是“冷冷清清”身旁只有冰冷的环境和独自一人。恍然一叹“凄凄惨惨戚戚”,寻觅的结果只会让自己更愁苦。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四处流浪,丈夫生前和她一起努力收藏的名贵宝物也纷纷被抢骗,这首词既记录了她个人的凄凉晚年,也是无数战争中失去丈夫和家庭破裂的真实女子写照。李清照的这首词是温柔的,因为她发女子之声,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是刚强的,因为她为家国之叹,记录了时代的悲痛。

(三)《声声慢》的教学价值

1.通过学习易安词认识婉约派

清代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提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词风清新婉约,形成别具一格的“愁情美”。通过学习李清照词作,学生可以从主题思想、真情实感和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加深对婉约词派的认识和了解,不但能感受到女性笔下心思细腻、情感真挚的言语表达,还能在探讨鉴赏中体会到深静悠远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同时,学习易安词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豪放派与婉约派两个词派的作品特点和区别,为之后学习其他词作打下了基础。

2.通过学习易安词感受美的陶冶

李清照以词抒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真情实感,在选择意象、渲染意境和表达情感上都独具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的关键之字,体会短短几字的深情满满,感受言语的神奇奥妙,把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落到实处。学生通过仔细品读文本,分析意象,展开联想和还原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感受词人当时的心境。在《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不仅能感受到空虚惆怅、孤苦凄凉的心情,还能从十四个叠字中感受到语言美与韵律美。在对易安词的细读和鉴赏中,学生不仅能欣赏到“语言美”和“韵律美”,还能通过知人论世从作品入手更加全面地了解词人李清照。

3.通过学习易安词提升鉴赏能力

教给学生的不单是对易安词的赏析方法,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对其他古诗词能鉴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反复诵读、欣赏炼字和知人论世等方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之后的古诗词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使学生在面对陌生的诗词作品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感知和分析,提升鉴赏能力,自主领悟古典诗词的魅力。

李清照,在中國文学史上,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是因为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宋代女词人,在封建社会里能接受教育的女子寥寥无几,而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声名的,也就蔡文姬、卓文君、谢道韫、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等,其中李清照尤为出众,诗文倶佳,为婉约词派代表,有《漱玉词》传世。

本文仅以其词作为代表,论述其词作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确定了“词别是一家”,大胆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枷锁;二是丰富了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词作内容、描写方式、风格意境和音律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名作之一,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审美意识和教学价值三个层面对其进赏析,以期对词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清照(著),随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顾随.顾随诗词讲记[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声声慢李清照成就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