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经方在干眼治疗中的运用

2021-01-04 00:47邱礼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桂枝汤经方干眼

邱礼新

干眼是一种以泪膜稳态失衡为特征的多因素眼表疾病,多伴随眼部诸多不适症状。其病因主要为泪膜不稳定、泪液高渗透压、眼表炎症和损伤、感觉神经异常[1]。干眼多伴有其它眼表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疲劳、视频终端综合征等,也有部分由全身其他疾病引起。西医治疗主要采用人工泪液或自体血清,用于替代泪液成分,或口服促进泪液分泌的药物。局部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滴眼液,减轻眼表的炎症。也有泪小点栓子植入术、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睑板腺功能治疗、强脉冲治疗、甚至自体游离颌下腺移植等治疗方法[2]。

中医学上,干眼归属于“白涩症”“神水将枯”等范畴,发病的病因与病机也颇为复杂,临床诊治干眼,临证大多按照脏腑辨证或八纲辨证,运用中药内服、熏洗、针刺、艾灸、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手段[2-7]。

本人临床多从伤寒六经辨证的角度,运用经方诊治干眼,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体会。仲景经方众多,本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常用经方,探讨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1 太阳病篇

1.1 桂枝汤

桂枝汤证患者的体质,称之为桂枝体质。这类患者体型消瘦,胸廓扁平,皮肤白皙细腻,比较湿润,腹壁薄,腹直肌紧张;爱出虚汗,怕冷恶风,一般心率较慢,易心悸,易疲劳,耐力差[8]。

桂枝汤证为“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脉浮弱者”[9]。桂枝体质之人,不耐久劳。当长时间用眼、长时间久坐,过食生冷油腻,身体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压力大,在外营卫不和,在内脾胃不调,则气血的生成运化失调,不能上荣于目而易患干眼。临床有桂枝汤证的患者,伴有干眼者,可对证选择桂枝汤或桂枝汤加减经方,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桂枝汤是经典的调和营卫方,是古代的虚劳恢复方和强壮方。具有单纯桂枝汤证的干眼患者,可直接选用桂枝汤内服;桂枝汤证伴有“项背强几几”者,予桂枝加葛根汤;若“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9]。桂枝汤证伴有体质虚弱明显干眼患者,也可服用桂枝加附子汤。

1.2 葛根汤

葛根汤证体质的患者不喜风寒,少有汗出,颈项及后背僵硬紧张,体力一般,易便溏,时有干呕。眼部多伴有怕光,睁眼困难,不耐久视。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9]。可对症选择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由于睁眼困难,也容易被误诊为“眼睑痉挛”。主要由于风寒之邪侵入,与体内寒湿结合,邪气占据头面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腠理,使“清阳”不能循经上升濡养于头目,出现干眼病变[10]。

1.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此类患者身体偏消瘦、面色黄,轻度浮肿或眼袋明显,易胸闷气短,心悸、眩晕,可有腹泻、吐水或胃内有震水音,口渴而饮不多,多小便不利[8]。

患者易心下满胀,坐起或站立时头目易眩晕,舌淡体胖大,多有齿痕,脉沉紧。多见眼睛干涩,睁眼困难,眼睑易肿,舌淡苔白,脉沉紧。辨证为心脾阳虚,水运化失常,上逆占据头面。运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强行祛除水气,才能使“清阳”得升,气血上荣于目。临床多见于伴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干眼患者。

1.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类患者体格较壮实,皮肤偏粗糙,易出现红疹瘙痒,怕热,易汗出,心烦,口渴喜冷饮[8]。

患者眼部多伴有结膜炎症、睑板腺阻塞,灼热喜冷,白睛充血,多有眼眵。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这类患者可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用清肺润肺利湿的桑白皮汤或泻白散,多见于中青年男性。

1.5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证患者易心烦易怒,情绪焦躁,失眠梦多,汗出多,易鼻干痛,口疮牙煊,伴有腹胀矢气,大便干结或粘滞,舌红或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这类患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长期饮食不节,饥饱不调,过食生冷、辛辣、烟酒、油腻食物。病机为在上为头目心火上炎,在下为肠道痰湿停滞,“心火”与“痰湿”致三焦上下运行失常,清阳不能升,浊阴不得降。眼局部多伴有慢性结膜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眼睛干涩,白睛红痒,或有眼眵,灼热喜凉。

栀子清透头面部包括眼部的郁热,可酌加黄芩、连翘、薄荷、菊花、桑叶,增强清热透热之力;枳实、厚朴可配合半夏、苏子、茯苓、生姜,增加化痰除湿,宽肠下气之功。

2 阳明病篇

2.1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证为“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9],患者多有上半身尤其头部汗多,怕热,身体沉重不轻快,胸中窒闷,心中烦躁不可名状,饥不能食,入睡困难。

此为郁热困扰胸膈,舌苔或黄或黄白相间,脉多紧数。眼部多灼热喜凉,白睛略红赤。症状较重者,可合升降散,加强散郁热之力。

2.2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是在变化的承气汤基础上合上增液汤,为元参、麦门冬、生地黄、大黄、芒硝5 味。患者体质多壮实,皮肤粗糙,怕热喜冷,口苦口臭,口干唇燥,食欲旺盛,多有腹胀矢气,大便秘结。

临床较少直接运用承气汤类经方治疗干眼,多与滋阴的增液汤合用为增液承气汤,适用于热结阴亏便秘,在下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上有眼球干涩、灼热喜冷,白睛红赤有眼眵。口干唇燥,身热汗出。苔黄燥,脉细数。

3 少阳病篇

少阳病多指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柴胡剂,这类患者的体质具有共同特征: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抑郁苦楚貌。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8]。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舌苔白,脉弦。常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也应该是一种体质状态。

病机为胆经、胆腑及三焦腑郁热,枢机不利,三焦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痰凝、水停,出现少阳病,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干眼。临床上少阳病篇干眼患者较多见,可对应选择合适的柴胡剂,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4 太阴病篇

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枢机不利,是太阴病篇干眼的主要病机。

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化生无源,不能上荣于目出现干眼病变。相关经方各有诊治侧重:理中丸证的脾胃虚寒;四逆汤证的脾肾阳虚;桂枝人参汤的“外热”内寒;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证的胃热脾寒;小建中汤证的脾胃虚弱等。而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则侧重于上焦有热,中焦脾胃有寒湿或痰湿。仲景经方在调理脾胃治疗干眼,能够从不同角度细微准确辨证,具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国外眼科学者逐渐开展眼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的研究,预测会有更多的干眼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研究。也有国内中医学者,提出肠—眼轴可能是中医药防治眼病的靶点及通路[11],与上述的仲景经方诊治干眼,其思路是殊途同归的。

5 少阴病篇

少阴病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从体征与舌脉都具有典型方证,临床上应根据四诊合参对证用方。

少阴寒化证的方剂包括麻黄细辛附子汤、真武汤、四逆散等,主要是肾中阳气不足,不能蒸化肾之津液,不能进一步化生肝血上荣于目。如临床上对于呈现低功能状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乏力倦怠,溲清便溏,舌淡脉弱者,辨证为肾阳不足,予四逆汤、真武汤加减运用。

少阴热化证包括滋阴泻火,交通心肾的黄连阿胶汤,育阴清热利水的猪苓汤。肾阴不足,为肾中津液不足,肝之阴血化生不足,兼有虚火上扰于目而致干眼病变。

6 厥阴病篇

《黄帝内经·素问》[12]云:“五脏化液,……,肝为泪”,眼泪由肝血化生。因此,肝血充足与否,影响泪液化生,影响泪膜的质与量。厥阴病所致的干眼,主要表现为肝血不足的各种体征。

干眼发病率的不断升高,与国人太多的“损耗肝血”的不良生活习惯与工作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用眼过度,包括久坐,尤其是视频终端的广泛使用,“久视则伤肝血”;过食辛辣烟酒,也能耗损肝血;“夜卧血归于肝”,长期熬夜也能耗伤肝血;其它包括年龄增长,“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滥用药物及紧张、焦虑、忿怒等不良情绪,也能损耗肝血。可以说,这是一个“伤肝的年代”。

当归四逆汤证病机为血虚肝寒,常替代当归养荣汤中的四物汤,诊治血虚肝寒证的干眼伴有视疲劳;炙甘草汤直补心肝之血,治疗心肝阴血不足,心功能失调的干眼患者;胶艾汤治疗由于失血导致贫血的干眼患者;肾气丸养肝温肾补虚劳,多与补中益气汤合用,加强补虚劳之力,针对气虚、血虚、阳虚的虚劳体质、老龄患者多用;乌梅丸证的干眼患者越来越多见,有时可见于糖尿病患者伴干眼,表现出肝血不足、上热下寒的体征。乌梅丸大补肝血,清火温水,清上温下,寒温并用,使阴阳平和。

7 病案举隅

7.1 病案一

刘某,女,56 岁。初诊时间:2019 年11 月4 日。主诉:双眼干涩、眼皮发紧、畏光难睁5~6 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双眼干眼、眼睑痉挛”,予双氯芬酸钠、玻璃酸钠滴眼液、卡波姆凝胶点眼,效果不佳。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眨眼频繁,双眼睑缘顿圆,睑结膜轻度充血,双眼角膜透明,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17.3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6.8 mm Hg;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双眼6 mm。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右眼2.92 s 左眼3.65 s。刻下症:双眼症状如主诉,身体怕冷怕风、汗出不多,颈背部及肩膀部位经常僵硬紧张。舌淡苔薄白,脉偏紧。现用药:0.1%氟米龙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西医诊断:干眼;中医诊断:白涩症。处方:葛根汤加味,葛根12 g、生麻黄9 g、桂枝6 g、炒白芍6 g、大枣4 枚、炒甘草6 g、川芎6 g、生姜9 g,7 付水煎服,每日2 次,每日1 付。

二诊:2019 年11 月11 日。双眼干涩、畏光、睁眼困难减轻。枕部、颈背部僵硬紧张明显改善。双眼仍有频繁眨眼,双眼睑缘顿圆,睑结膜轻度充血。SIT:右眼8 mm,左眼6 mm。BUT:右眼5.12 s,左眼5.23 s。上方继用7 剂,水煎服。局部使用药物不变。

三诊:2019 年11 月20 日。双眼畏光、眼睑紧张、干涩症状消除,颈部及肩背部僵硬感基本消失。眼科检查:双眼睑缘顿圆,双眼结膜无明显充血。SIT:右眼12 mm,左眼10 mm。BUT:右眼7.22 s 左眼8.79 s。暂停口服中药,局部暂停使用氟米龙滴眼液,仅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维持。

随访:2 个月后电话随诊,眼睛及身体无明显不适。

按语:本病例属于寒湿之邪困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头面部分,导致气血运行通道不畅而发本病。寒湿浸滞占据在患者头面部的肌肉腠理层,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沿经络“上注于目”,出现眼部诸多症状。故患者出现无汗、恶风、以及足太阳膀胱经所辖之颈项部位僵硬,故予以葛根汤加味强行祛除头目部位的寒湿,使“清阳之气”顺利上荣于头目,遂症状得以改善,取得了良好疗效。

7.2 病案二

程某某,男,46 岁。初诊时间:2020 年10 月19 日。主诉:双眼干涩、疲劳、发红、灼热、喜凉,晨起眼眵多,饮酒及过食辛辣食物,症状加重10 个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双眼慢性结膜炎、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予妥布霉素、氟米龙、玻璃酸钠、环孢素等滴眼液点眼,睑板腺按摩多次,均效果不佳。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睑缘充血局部隆起、欠光滑,双眼睑板腺开口堵塞,双眼睑结膜、球结膜充血,双眼角膜透明,余未见明显异常。BUT:右眼3.68 s,左眼:3.07 s。SIT:双眼5 mm。刻下症:双眼症状同主诉,平时心烦易怒,口苦、口粘,长期入睡困难,平时腹胀矢气多见,下午及傍晚开始加重,长期失眠多梦。大便粘滞或便结。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偏滑。西医诊断:干眼;中医诊断:白涩症。处方:栀子厚朴汤加味,炒栀子12 g、黄芩12 g、连翘15 g、生桑白皮12 g、炒枳实12 g、姜厚朴15 g、法半夏15 g、茯苓15 g、生姜15 g、苏子6 g,7 付水煎服,每日2 次,每日1 付。

二诊:2020 年10 月26 日。患者自觉双眼干涩、疲劳、发红、灼热等症状均有所改善,晨起眼眵明显减少。腹胀矢气明显减少,心烦、口苦、口粘及失眠多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舌苔白腻减少。眼部检查:双眼睑缘充血减轻,睑结膜、球结膜充血减轻。处方:上方改法半夏12 g、生姜12 g,14 付水煎服。

三诊:2020 年11 月9 日。患者自觉双眼干涩、疲劳、发红、灼热等症状明显减少,晨起已无眼眵。腹胀矢气症状基本消除,已无心烦、口苦、口粘,睡眠正常,舌淡红苔薄白。眼部检查:双眼睑缘基本正常,睑结膜、球结膜充血明显减轻。处方:上方去生桑白皮,14 付水煎服。

四诊:患者眼部无明显不适症状,腹胀矢气及失眠多梦症状消除,舌淡红苔薄白。眼部检查:双眼睑缘基本正常,睑结膜、球结膜无明显充血。SIT:右眼12 mm,左眼15 mm。BUT:右眼9.75 s,左眼12.37 s。处方:中药停服。嘱其减少用眼,饮食清淡,避免饥饱不调,忌食辛辣、烟酒、肥腻、生冷食物。

按语:此例患者是典型的栀子厚朴汤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类患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长期饮食不洁及饮食不节。病机为在上有“郁热”伤津,在下有“痰湿”阻滞,致三焦不通,清阳不得升,浊阴不得降。眼局部多伴有慢性结膜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眼睛干涩,白睛红痒,多有眼眵,灼热喜凉。腹部多胀满不适,下午及傍晚症状加重。多有失眠,“卧起不安”,舌苔多白腻,脉象偏滑脉。栀子、黄芩、连翘、生桑白皮,能透热清热,将眼睛局部的郁热清透出去,并减少津液耗损,改善眼局部炎症病变;炒枳实、姜厚朴、法半夏、苏子、茯苓、生姜,化痰除湿,宽肠下气,使三焦得通,气血升降自如,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干眼及身体病症得愈。

7.3 病案三

王某某,女,32 岁。初诊时间:2021 年6 月8 日。主诉:双眼干涩、疲劳、胀痛,伴偏头痛,用眼后症状加重5 个月。病史:患者长期过度用眼,5 个月前开始出现双眼疲劳、干涩、胀痛,常伴有偏头痛,左眼症状明显,随用眼程度上述症状加重。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干眼、视疲劳”,曾用玻璃酸钠、卡波姆滴眼液等滴眼,内服中药及针灸治疗,均效果不佳。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0.4,矫正均1.0。眼压,右眼15.34 mm Hg,左眼17.12 mm Hg。双眼睑结膜、球结膜轻度充血,双眼角膜透明,余未见明显异常。SIT:右眼3 mm,左眼2 mm。BUT:右眼2.66 s,左眼2.07 s。刻下症:双眼症状如主诉,身体倦怠乏力,怕冷少汗,手足不温,夜眠梦多,月经量少,腰酸膝软。舌淡,脉沉细。西医诊断:(1)干眼,(2)视疲劳;中医诊断:白涩症。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9 g、炒白芍9 g、鸡血藤9 g、桂枝9 g、细辛9 g、大枣12 g、夏枯草12 g、香附9 g、炙甘草6 g、防风6 g、白芷6 g、羌活6 g,7 付水煎服,每日2 次,每日1 付。

二诊:2021 年6 月15 日。患者双眼干涩、疲劳、胀痛,以及伴偏头痛症状明显减轻,乏力大为改善,手足较前略温暖,睡眠梦多改善。处方:上方去夏枯草、香附,14 付水煎服。

三诊:2021 年6 月29 日。患者双眼干涩、疲劳、胀痛等症状基本消除,用眼时间明显增长,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月经量少、腰酸膝软等症状均基本消除。SIT:右眼14 mm,左眼15 mm。BUT:右眼11 s,左眼10 s。上方继服7 付巩固疗效。嘱其严格控制用眼时间,适当运动,避免熬夜。

随访:2 个月后电话随诊,患者眼部无明显不适,睡眠及体力均正常。

按语:患者明显为肝寒血虚体质,属六经中的厥阴病,为当归四逆汤证。用方仿当归养荣汤,将其中的四物汤换成当归四逆汤,对于肝寒血虚体质的干眼患者,有较好疗效。方中当归补肝养血行血,桂枝温经通阳,芍药和营养血,细辛温散血中之寒邪,鸡血藤代替通草通行血脉,大枣、炙甘草益脾养营。夏枯草、香附行气散郁,多用于眼胀痛伴有偏头痛的常用对药。3 个风药祛风通络,引药上行。诸药相合,有散寒邪、养血脉、通阳气、升清阳之功效。肝脏之中,温暖的肝血充足,才能化生正常的泪液濡养于目。

8 小结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本人运用经方诊治干眼有以下心得:(1)六经病皆可致干眼;(2)医者治疗干眼,需扎实掌握伤寒六经辨证;(3)诊治过程要将诊察患者体质与六经辨证相结合,判断具体属于六经中哪一经,再具体选用经方辨证治疗;(4)经方治疗干眼,尽管有较好疗效,但也不应仅仅拘泥于经方,临证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六经辨证与八纲、脏腑辨证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桂枝汤经方干眼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竟是“干眼”找上门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 干眼及其治疗防范策略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