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之战北魏胜利原因

2021-01-04 04:24郑书丹
炎黄地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拓跋慕容实力

郑书丹

参合陂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战役之一,该战役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军事实力落后的北魏打败实力强劲的后燕,成为新的北方霸主并统一北方。参合陂之战是促进南北对立局面的形成、中国走向大一统局面的关键一步,为隋唐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395年,中国大地上正遭受着民族分裂、征战的大劫难,华夏大地陷入到一片混乱之中,这个时期被后人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参合陂之战结束后,后燕的实力遭到重创,统一北方的步伐被迫终结;胜负的逆转使得原本实力较为落后的北魏得以壮大,原本落后于后燕的北魏凭借此战威震北方,迈出了日后称雄北方的关键一步,北魏最终统一北方。

参合陂之战前北魏和后燕的关系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打响,由于前秦在战斗中被打败,使国家迅速走向衰落,面临着解体,前秦统治下的各少数民族趁机建立自己的政权,鲜卑、羌、匈奴、氐等胡人先后建立西燕、后燕、西秦、后秦、大夏、后凉等王朝,各政权林立,北方再次陷入混战时期,统一的步伐被迫终结。在这样的环境下,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来则改称为魏王,而慕容垂筹划建立起了后燕。

慕容垂具备卓越军事才能与远大的战略眼光,其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战场上屡次挫败敌人进攻阴谋并取得赫赫战功而名扬天下,威震四方,然而由于存在着功高盖主的“嫌疑”,因此,屡屡都受到了皇帝慕容暐不断的猜忌以及担忧,为了避免慕容暐武断猜忌或者是担心被害,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垂最后只能逃往前秦,投奔苻坚,慕容垂在前秦得到重用,“主上(苻坚)与将军(慕容垂)风殊类别,一见倾心。”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拓跋珪年少时期便很聪慧,在代国亡国后,一直期待着能复兴代国,当时有人评价拓跋珪,有天下之志,必能振兴大业。同样的也是在淝水之战后,趁着前秦分崩离析之际,拓跋珪宣布复国。

北魏和后燕有着血脉渊源,两国都是出自鲜卑,大致上可以分为拓跋部、慕容部,两国建国前期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很友好的关系,同时还进行友好的联姻,增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常年都有使者往来,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为了发展本國的实力,建国初期的北魏和后燕的关系较为友好,但是这种友好随着自身实力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分崩离析。

拓跋珪称魏王后不久,公元386年,代国因多种原因而被灭亡以后被苻坚迁于长安的什翼犍少子,拓跋珪的叔父窟咄随慕容永选择东徙,后来其被慕容永立为新兴太守,而独孤部刘显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选择企图将立窟咄为王,“以兵随之,来逼南境”。在当时由于多个原因影响使“诸部骚动,人心顾望”,但是如果反过来看可见,这对于拓跋珪而言,他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可以说是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在外有他人觊觎王位,在内拓跋珪的身边又出现了叛徒。

拓跋珪担心有内乱,便去投奔贺兰部,以高山为屏障,其左右部下与之呼应,迫于形势所逼,拓跋珪不得不求助与其有着共同目的和利益的慕容垂,慕容垂决定帮助拓跋珪,“垂令其子贺驎率师随同等”。慕容垂与拓跋珪在高柳击败窟咄,窟咄被杀,其部众归拓跋珪,拓跋部的力量得到壮大,北魏的形势得以好转,同时,慕容部的力量也得以壮大,拓跋部和慕容部在战争的作用下,实力愈发强大。

公元387年—公元390年,是北魏的势力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魏燕之间结成短暂的联盟,但是这种联盟一开始就是不稳定的,北魏和后燕各怀鬼胎。387年,在经过激烈战斗之后,拓跋珪与慕容麟最终凭借巧妙军事布局,一举打败刘显,从而收复其部;388年,拓跋珪几经思考后决定北征库莫奚,与此同时,其还发动西征攻击解如部,在激烈的战斗中打败对手,最终获得了各种牛羊等约十万;389年,拓跋珪经过半年休整之后,便率领庞大军队攻击高车诸部落;390年,拓跋珪与慕容麟达成军事合作协议,于是,便选择一同出军攻击贺兰,后来,又开始讨伐纥奚各个不同部落。拓跋部建国得到后燕的支持。

但从一开始实力强大的后燕就将北魏视作自己的蕃臣,企图将北魏视为后燕的附属国,借以解决后燕的北边防务问题。而拓跋珪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不甘心趋于慕容垂之下,在这种情况下,拓跋珪积极寻求北魏的独立地位,但是这种想法却触及到了后燕的利益。

拓跋珪拒绝后燕的赐封并坚持国家独立,这是两个政权对立的前提。两国一开始的同盟关系就是建立在不对等的政治地位认同之上,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两国不牢靠的政治同盟只能暂时维持下去。北魏需要与其有血亲关系且实力强大的后燕帮助稳定国内局势、抵御外敌侵入;后燕为限制后秦和西燕,实现统一北方的理想,才出师帮助北魏,双方关系的破裂不可避免。

战争爆发的原因

公元391年是魏燕关系正式破裂的一年,《资治通鉴》记载两国关系破裂因为后燕“间以求马不获而留其弟”,拓跋珪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绝非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其直接拒绝了后燕要求北魏向其输送良马的要求,然后就派出了长史张衮与西燕发展两国关系,以促进两国友好合作,这也使两国关系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开始出现了逆转,但这只是关系破裂的表象,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

公元390年,拓跋珪与慕容麟经过密谋以后一同发起对贺兰部攻击,而贺兰部受到攻击之后便快速落败,其在逃跑的过程中又遇到直力鞮突然袭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贺讷自知无法获胜,于是就向北魏投诚,愿意为北魏效力,后贺讷又私自联系慕容垂,被慕容垂封为归善王。贺讷既投降于北魏,又在私下和慕容垂保持着联系,无论是拓跋珪还是慕容垂都是不能容忍的。公元391年,慕容麟在赤城攻破贺讷后,拓跋珪率兵前去就讷,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两国在处理贺兰部的归属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导致关系的破裂。

拓跋部落联盟是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而贺兰部是最强大的军事组织,拓跋珪母贺后属贺兰部,拓跋珪在得到贺兰部大力支持下渐渐站稳脚跟,最终在其舅的支持下而顺利登上皇位,权倾一时。而其在多次惊险的事件中都能安然无恙都有赖于贺兰部对其所提供的帮助,这也直接体现出贺兰部的实力所在。野心勃勃的前秦发动对代国的战争并吞并这个国家以后,贺兰部便成为了苻坚抵御燕攻击的力量,当然,大燕的慕容垂自然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北魏和后燕都想将实力强劲的贺兰部收为己用,双方必然会产生冲突。

公元391年6月,慕容麟在击破贺讷归国之后就言语慕容垂:拓跋珪终将会成为后燕的祸端。后燕与北魏之间关系破裂对两国正常交往产生恶劣影响,两国关系于同年7月正式破裂,政治矛盾变得越发尖锐,冲突不断。觚出使后燕则是上一年8月,而这正是北魏击败贺兰部时刻,贺讷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投降,觚在后燕稽留将近一年多时间,后燕与北魏在对贺兰部的最终归属问题方面产生很大争端,这也是觚迟迟未归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后燕以良马为名扣留觚,目的是想使拓跋珪在贺兰部的问题上屈服,承认双方的臣属关系,但拓跋珪不惜亲弟被扣,不顾太后贺氏“忧念寝疾”,坚持国家的独立地位,选择与后燕绝交,转而与慕容永建立的西燕结盟,慕容垂与慕容永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拓跋珪此举加深了北魏和后燕之间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大战不可避免。

北魏和后燕之间爆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两国之间的实力相当,彼此产生了牵制,而在追求各国利益的同时又产生了很多纠纷,引发了一些严重的政治矛盾出现。

北魏胜利的原因

公元395年5月,慕容垂以拓跋珪“侵逼附塞诸部”为由,对北魏发动进攻,史称“参合陂之战”,参合陂之战是魏燕政治矛盾的激化与爆发,《资治通鉴》有详细记载,后燕八万兵力败于北魏两万兵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以北魏的胜利而结束,北魏的胜利是由很多原因所导致的。

在后燕对北魏发动战争之前,后燕已经经历了连年的混战,将士疲惫不堪,国内厌战情绪高涨,慕容垂年事已高且重病缠身,子弟对王位虎视眈眈,国家内部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但是慕容垂却看不到这些隐患,坚持攻打北魏。

司空高湖曾劝谏慕容垂:魏主雄略,兵马精强,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轻敌好胜,难可独行。兵凶战危,愿以深虑。言颇切厉。垂怒,湖罢官。

高湖对魏燕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此时不是伐魏的好时机,又特别指出,太子慕容宝难当大任。一代雄主慕容垂无论是在前燕,还是在前秦时期,都有着非常敏锐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为何在北魏问题上却一反常态。

慕容垂晚年变得好大喜功,傲慢轻敌,认为北魏是其藩属国,自己的臣子承认拓跋珪雄才大略,北魏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是在轻视他。慕容垂一直宠爱太子慕容宝,但是慕容宝并无才能,在慕容隆、慕容农等人的襯托下显得慕容宝更加逊色,为防止慕容宝根基不稳,政权落入他人手中,慕容垂希望慕容宝建立功绩以树立太子的威信,慕容垂虽然因慕容宝的母亲得宠而宠爱慕容宝,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慕容宝的实力,所以派遣赵王慕容麟、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随从,慕容垂过度自信,他相信在三人的陪同下,慕容宝定会为后燕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公元395年5月,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兵力进攻五原,慕容德等率领一万八千的骑兵紧随其后,拓跋珪听从张衮“燕狃于滑台、长子之捷,竭国之资力以来。有轻我之心。宜赢行以骄之,乃可克也”的建议,迁徙部落牲畜于千里之外,西渡河千余里以避之,在北魏的主动不抵抗的政策之下,慕容宝相继攻占平城、盛乐、五原,直抵河套地区,对于慕容宝来说就是胜利在即,难免会掉以轻心,途中又大肆掠夺,收复居民上万户。

同时,拓跋珪派兵截获来往于五原、燕都中山的燕国信使,使得连续几个月慕容宝收不到尚在京都的慕容垂的消息,军中有谣传慕容垂已死,导致军心大乱,而慕容宝和慕容麟又互相猜忌。

正当慕容宝踌躇满志,准备渡过黄河,向拓跋珪发动总攻时,拓跋珪在河西率领北魏军主力,对慕容宝发起攻势;拓跋虔在河东率领五万骑兵,对慕容宝率领军队的南线发起攻势;拓跋仪在河北率领五万骑兵,对其军队的北线发起了攻势;拓跋遵率领七万骑兵,对其军队的后方发起攻势,切断了慕容宝和后燕的联系,慕容宝只好率军退至参合陂。

拓跋珪听取张衮的建议,利用攻心战术,后燕在北魏军队的步步紧逼之下,溃不成军。

早在拓跋什翼犍时期,身为北魏前身的代国就非常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尽管那一时期汉化的基础还很薄弱,但是这种汉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却被统治集团所广泛接受和认可,为拓跋珪时期学习汉族文化,北魏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拓跋珪率领拓跋部落征战中原的时候,拓跋人就对汉人先进的生产方式赞叹不已,为北魏的汉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北魏复国初期,拓跋珪积极重用贤能之人,在北魏政权逐渐稳定之后,这些贤能之人皆在朝廷内部担任要职,例如长孙嵩、拓跋仪、长孙肥、拓跋遵等人依然跟着拓跋珪南征北战,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集团且对拓跋珪忠心耿耿,公元396年,拓跋珪正式称帝后,便迁都到更靠南的平城,以便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和接触汉族民众。

在北魏和后燕关系破裂后,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从后燕逃往北魏,这些中原人士既有建国经验,又熟悉汉族的各项制度,为北魏国家规模的稳定巩固和汉化制度的确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汉人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北魏的国家制度,有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

同时,大量吏民和百姓也都逃往北魏,其中不乏经世之才,这些吏民和百姓为北魏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奠定了北魏走向汉化的基础,对北魏由草原文明走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中原人士是北魏发展壮大的基石。

参合陂之战结束后,北魏开始崛起,后燕走向衰落。参合陂之战后的第二年,慕容德说道:“虏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陛下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于是,慕容垂亲自出兵北魏,当行至参合陂时,已到暮年的慕容垂看到满地白骨,急火攻心,导致旧疾复发,最终呕血而亡。之后,后燕分裂成南燕和北燕,盛极一时的后燕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中国的历史将由北魏书写,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促进了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猜你喜欢
拓跋慕容实力
“屎壳郎”大王
不!这不可能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美是不断生长的
折电话
勇于试错是进步的开始
化蝶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领导是咱老家人
凭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