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1-01-04 19:10和晓莹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1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文化素养高校

摘要:教育不能忘本,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需要传承下去,而这便需要全面落实高校国学教育。目前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此,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首先介绍了国学教育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当下高校国学教育实施现状,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高校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各国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环境下,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海外儒学的学习思潮,国学教育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得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高校教育中,也先后融入了国学教育,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限制了国学教育价值与作用的发挥,对此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当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国学教育介绍

国学教育,也可以称之为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时间范围。我国国学的根基是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华夏民族经历了上下5000年的发展和演变,国学内容不断丰富,含义逐渐增加,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学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儒学成为了国学主体,在悠长的历史演变和时代更替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应当充分发挥出国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二、国学教育的现状

1.缺乏正确教育认知

当前高校中,很多教师对于国学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国学教育就是为学生讲述历史知识。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国学教育的含义也没有正确理解,国学教育的效果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2.教师国学水平较差

教师团队系统性缺失。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国学教育中,关于专业教师方面较为缺乏,整体的教师队伍不够先进。从事国学教育事业的教师数量较少,导致高校国学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水平。另外还有很多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安排专业的国学教师,简单指派语文教师代替完成国学教育工作,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准确把握教学主体,同时也限制了国学教育精髓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学教育的整体效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国学知识比较晦涩难懂,其中涉及到了很多繁琐复杂的内容,这样便会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导致其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4.高校国学教材匮乏

在国学教育中,教材是关键工具,也是主要参照物,一旦缺乏相应的教材,學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更加迷茫无措,短时间无法将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导致学习效果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高校国学教育中,很多学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国学教材,即便是有制定教材,内容的设计也比较随意,缺乏完善性与合理性,导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学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1.明确国学教育意义

要想更好的让大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必须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判断,因此具备很多偏见和误解,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关系到了其未来的发展。对此,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国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向学生阐明国学教育的价值,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去除偏见,正确领悟并积极参与到国学课程的学习中。

2.提高国学教育重视程度

对于国学教育来说,学校是主要场所。对此,高校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严格遵循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在校内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国学教育课时。为了提高师生对于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国学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国学知识交流大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空间。除此之外,也要要求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认识到国学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明确其中思想观念与当前西方思潮存在的差异,为学生正确的讲解和阐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思想趋势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国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文言文时,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在学习古诗词时,应该关注学生的记忆等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国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

3.坚持去粗取精原则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国学教育也是如此。对此,身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要拥有批判性的眼光,并可以正确看待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去粗取精的原则,深入挖掘和放大其中具有积极影响的内容,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认知。

在当前高校国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将《论语》作为国学精华开展教学,其中拥有很多至理名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学生积极阅读《论语》,为学生认真讲解其名句的含义,并鼓励其反复推敲,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其中的真理。让学生在不断的影响和熏陶中懂得其中的做人道理和处事原则,同时也能使其深刻的体会到国学中的精华内容,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

4.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随着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渗透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此,在高校国学教育中,教师也要重视起来,结合实际需要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改变教学考核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国学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高校国学课程教学来说,原典教学十分重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原典是传播国学的重要载体,如庄子所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杂篇·外物》)。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原典,才能使其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其中的微言大义。

因此,在当下高校国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原典文化教学,建立专门的线上学习平台,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为学生推送相关的原典文化内容,并建立专门的古籍资料库,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阅读提供有力帮助。同时也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转变,通过线上学习和阅读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国学文化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具高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5.促进院系交流合作

在开展高校国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必须要推进各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条件建立相映的网络课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只是简单依托于本校某个院系的师资力量来开设课程,导致国学教学内容单一无趣,不同院系的课程没有实现资源共享,课程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对此,必须要促进各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丰富国学教育资源,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有效提高高校国学教育整体质量。

6.提高教师国学素养

对于高校国学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与开展来说,能否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国学素养发挥着重要意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新时期的高校国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积极打破原有知识格局,不断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岗位价值。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阅读相关国学资料,积累更多的知识与文化;认真落实学校领导安排的教學工作,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同时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在正式开始国学教育之前,要主动制定教学方案,并与同组教师做好沟通和交流,确保教学方案的高效性和针对性;在开展国学教育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明白国家落实国学教育重任的良苦用心,感受到国学知识的具体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和文化意识以及专业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校国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整体的学习质量,更关系到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对此,高校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以及思想价值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渗透国学教育,争取在端正学生思想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养成,并使其在国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广惠.国学的渊源、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别[J].文化学刊,2013,(02):112-119 .

[2]田立君.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23-34 .

[3]杜钢.国学教育的基本问题论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2,(01):45-46.

[4]霍海伟, 冉冉. 高校大学生国学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3, 15,(04):36-38 .

作者简介:和晓莹(1984年8月),女,纳西族,云南丽江,硕士,讲师,工作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研究方向:国学教育、少数民族宗教文化。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文化素养高校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