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发老师应用调神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验※

2021-01-05 18:02陈会娟范凌云范新发
河北中医 2021年4期
关键词:五脏气机原发性

陈会娟 范凌云 范新发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河北 保定 071000)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5%以上[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多种药物可选择,但仍有一部分患者联合用药后血压难以控制,易出现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副作用。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显现出优势。

范新发(1954—),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河北大学医学部、承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三、四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心血管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范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 余年,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范老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强调“形神合一”,从肝脾调畅气机,加安神中药,降压效果颇佳。兹将其应用调神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验介绍如下。

1 调神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理论探讨

1.1 “神”对机体健康的主宰作用 何者为神?《内经》指出“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2]。《灵枢·本神》载“两精相搏谓之神”,指出神是由精气化生,而精气化生于五脏,又藏于五脏,故神与五脏关系尤为密切,亦如《素问·宣明五气》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谓之“五脏神”。《灵枢·本神》又载“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出了心在神志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范老师认为,神、形是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要素,患者表现于外的诸多不适与神机异常密切相关。冯闲野等[3]通过查阅古今有关“神”的文献,认为人体之“神”与健康密切相关,是人体健康的根本,神”的健康状态是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医“神”的概念及现代医学所谓精神因素都较泛化,而中医理论将不同的情志变化如怒、思、恐等情志因素与相关脏腑相联系,提出“五脏神”理论。范老师认为,五脏神的概念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神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灵枢·天年》载“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明确指出“神”对生命的主宰作用。

1.2 神志异常导致气机紊乱,机体血压异常 现代人受社会、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压力影响,精神上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中医学认为,五志正常,则气机调畅,五志过极,气机紊乱,脏腑损伤,则诸症丛生。《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范老师认为,现代人生活、工作紧张,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阳上亢,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现代人多思多虑,易使心脾受损,脾虚运化无权,则出现纳呆、痞满、水肿,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悸、胸痹、不寐;现代人惶惶不安,易致肾气亏虚,出现腰痛、泄泻等症。可见,人的精神状况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并对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医家基于“心藏神”“心主神明”等理论,运用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清心安神等治疗方法,多从“心”论治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精神障碍疾患[4-7]。范老师临证不仅重视心与神的密切关系,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五脏神”理论在内科杂症中的防治应用,认为“调神法”重在“形神合一”,强调五脏调和,五神安宁,百病皆除。如前所述,神志因素对机体气机影响最大,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平衡是维持人体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肝脾失调是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基础,肝气宜降,脾气宜升,气机升降有序,则脏腑功能运行有常,《素问·方盛衰论》云“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内经》强调了气机升降的方式在中医眩晕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五脏六腑通过气机升降而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升降有序,气畅血行,是健康生命活动的保证。眩晕的发生,究其本质则为气机升降不当所致,因此肝脾气机升降紊乱乃原发性高血压病机关键。

1.3 调畅肝脾气机,自拟瓜蒌通脉方、龙藤降压方 《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范老师多年临证总结出情志异常对机体气机影响的规律:气之紊乱虽有上、下、滞、虚、乱之别,但眩晕以气上、气结致肝脾功能失调为主。七情之中,怒易伤肝,肝体阴而用阳,肝伤则肝阳上亢易发眩晕;忧思碍脾,脾伤不升,运化无权,中气不足,或气下,或气结,清窍失荣,易发眩晕。原发性高血压除眩晕主症外,常兼相关脏腑病变之症,肝伤者或急躁易怒或郁郁寡欢,常兼胁肋不适、口干口苦、视物不清等;脾伤者则纳食不馨、呕恶反酸、大便不调等。气上、气结乃病机关键,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基本法则,人体气机升降有常,出入有序,则五脏调和,五神安宁。范老师认为,人体气机“动起来”是基础,故从药物上注意选用风药及木香、降香、檀香等辛散行气之品。另外,范老师与患者沟通时,常安慰患者,以解除其焦虑、恐惧,使患者形与神俱。经多年临床实践,范老师自拟瓜蒌通脉方、龙藤降压方作为调理脾肝的代表方。

1.3.1 瓜蒌通脉方 凡头晕不清,昏昏欲睡,兼见胸脘痞闷、呕恶反酸、食欲不振、便溏、苔腻、脉滑者可用瓜蒌通脉方。瓜蒌通脉方药物组成:瓜蒌、清半夏、厚朴、枳实、黄连、檀香、砂仁、丹参、甘草。方中瓜蒌、清半夏清热化痰,为君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为臣药;痰浊最易化热,用黄连增强清热之力,痰性黏滞最易阻滞气机运行,用檀香、砂仁增强行气之力,气滞血行不畅,加丹参行气活血,四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使脾胃功能得运。若胸脘痞闷甚者,加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呕恶甚者,加竹茹化痰止呕;反酸甚者,加海螵蛸制酸。

1.3.2 龙藤降压方 凡头晕目眩伴头痛、胁痛、视物不清、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属肝经实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皆可用龙藤降压方。龙藤降压方药物组成:龙胆草、钩藤、栀子、黄芩、柴胡、天麻、泽泻、牛膝。方中龙胆草、钩藤清泻肝胆实火,平抑肝阳,为君药;栀子、黄芩苦寒泻火,柴胡、天麻疏肝平肝,为臣药;泽泻利水泻热,牛膝引血下行,为佐药。全方疏肝理气,清泻肝火,平抑肝阳。若头痛甚加川芎行气活血止痛;视物不清甚加青葙子、密蒙花清肝明目;胁痛甚加香附、川楝子理气止痛。

1.4 安神药的应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指出,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长期精神紧张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医生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压力管理,减轻患者精神压力,使其保持心理平衡[8]。范老师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较常人更易伴发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性疾病,因此其重视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情志调理,将调神法应用到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中,不仅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还能停用或减少西药用量,实现降压目的。

中医学将原发性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9],认为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病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从肝阳上亢、痰饮内停、肾阴亏虚等辨证论治[10]。范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两大特色,一是善用安神类中药,如刺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合欢花、茯苓、首乌藤、百合等。林玩福等[11]研究认为,安神药不仅可用于失眠等心神不安疾病,还可提高肝、脾、肺、肾等各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二是善从肝、脾入手,调畅气机,调和五脏,使五脏神安,情志顺遂。范老师认为,神志异常与气机紊乱密切相关。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气机与五脏活动息息相关,但与脾胃、肝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位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其气升发,喜调达而恶抑郁。金华等[12]指出,气机升降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关键,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于峥等[13]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调畅情志。

2 典型病例

例1 李某,男,31岁。2020-02-21初诊。主诉:血压升高2年余,间断头晕并加重7 d。现病史:患者2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测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后患者多次发现血压升高,最高时达150/110 mmHg,间断出现头晕症状,于某医院查肾脏超声、肾动脉超声、肾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醛固酮等均正常,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时高时低,控制欠佳。7 d前患者生气后血压145/110 mmHg,头晕症状加重,伴胸闷、气短、呕恶等症,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和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不能降至正常。遂求中医诊治。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查总胆固醇(TC)5.49 mmol/L,甘油三酯(TG)1.4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57 mmol/L,同型半胱氨酸(Hcy)8.39 μmol/L,空腹血糖(FPG)5.34 mmol/L。刻诊:头晕沉,易困倦,胸闷,气短,乏力,纳呆,寐欠安,大便黏滞,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热互结,胸阳不展,热扰心神。治宜清热化痰,振奋胸阳,宁心调神。予瓜蒌通脉方化裁。药物组成:瓜蒌20 g,黄连10 g,清半夏10 g,薤白10 g,丹参30 g,檀香6 g,砂仁(后下)6 g,姜厚朴10 g,枳实10 g,降香8 g,柏子仁10 g,酸枣仁30 g,首乌藤20 g,刺五加15 g,珍珠母20 g,磁石2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用7剂。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忌辛辣、油腻之物。2020-02-28二诊,患者头晕沉、胸闷、气短、乏力减轻,痰多,睡眠较前改善,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血压135/100 mmHg。初诊方加竹茹10 g,服用7剂。2020-03-06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减轻,自觉有痰,纳馨寐安,二便常,舌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35/90 mmHg。二诊方加紫苏梗10 g、牛蒡子10 g、牛膝20 g,服用10剂。2020-03-17四诊,患者诸症好转,纳馨寐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近1周内监测血压波动于130/80 mmHg。予二陈汤加味。药物组成:清半夏10 g ,陈皮10 g,茯苓20 g,甘草6 g,枳实10 g,天麻10 g,钩藤15 g,紫苏梗10 g,牛蒡子10 g,牛膝20 g,柏子仁10 g,酸枣仁30 g。服10剂。2020-03-27五诊,患者无不适,血压130/85 mmHg,纳馨寐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继服四诊方15剂巩固疗效,并嘱调畅情志,清淡饮食,适当运动。随访1个月,患者血压正常平稳,无不适。

按:患者忧思气结,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生,上蒙清窍则头晕沉;痰浊盘踞,胸阳不展,则胸闷不适,呕恶少食;久郁化热,痰热扰心则心悸、少寐;湿邪痹阻气机,脉络阻滞,则乏力懒动。结合患者舌脉,辨证为痰热互结,胸阳不展,热扰心神。治宜清热化痰,振奋胸阳,宁心调神。予瓜蒌通脉方化裁。方中瓜蒌甘寒清热化痰,清半夏辛温化痰,黄连苦寒泻热,黄连、清半夏辛开苦降,调畅中焦气机,又用姜厚朴、枳实、降香、砂仁、檀香加强行气之功,薤白振奋阳气化湿,旨在恢复脾胃运化之功;丹参清心除烦助眠,首乌藤养心安神,再加刺五加、酸枣仁、柏子仁、磁石、珍珠母安神中药进一步改善睡眠。二诊时患者睡眠改善,头晕、胸闷、乏力等症减轻,痰多,加竹茹清热化痰。三诊时患者诸症减轻,血压渐降,湿热渐除;有痰,加紫苏梗、牛蒡子行气利咽散结,牛膝引血下行。四诊时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诸症悉除,更方为二陈汤加味,方中清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枳实理气化痰;天麻、钩藤平肝潜阳,调理肝气;牛膝引血下行而止眩晕;紫苏梗、牛蒡子理气利咽;患者睡眠已改善,留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范老师认为,湿邪黏滞,较热邪更难祛除,故脾胃湿热之证,当热邪已去,可用二陈汤燥湿健脾善后。本例患者治疗全程应用安神之品,患者初期寐差,用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刺五加、珍珠母、磁石等安神药物以求速效,后患者睡眠改善,继予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巩固疗效。

例2 李某,女,54岁。2020-05-04初诊。主诉:头晕3 d。现病史:患者3 d前与人争吵后出现头晕,伴耳鸣、视物模糊,无头痛,当时测血压160/100 mmHg,服用西药降压,血压不能控制。头部CT未见异常,眼科检查未见异常。既往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余年,高脂血症。刻诊: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咯黄痰,食可,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胆湿热,肝阳上亢。治宜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予龙藤降压方化裁。药物组成:龙胆草10 g,栀子10 g,黄芩12 g,柴胡10 g,生地黄10 g,车前子(包煎)10 g,泽泻10 g,磁石20 g,菊花10 g,钩藤20 g,天麻10 g,川芎10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清半夏9 g,白术10 g,竹茹10 g,郁金8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用7剂。2020-05-11二诊,患者头晕、耳鸣减轻,咯痰明显减轻,血压150/90 mmHg,时有腰痠,食可,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初诊方去磁石、竹茹,加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服用10剂。2020-05-21三诊,患者头晕缓解,腰膝痠软,血压130/70 mmHg。二诊方加桑寄生20 g、杜仲10 g。服用15 d。随访1个月,患者血压控制正常,无不适。

按:患者恼怒致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风火上扰头目,而发眩晕;肝开窍于目,肝经之火上炎则视物模糊;患者咯黄痰,乃中焦痰湿化热。辨证为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证,治宜清泻肝胆湿热,平肝潜阳,予龙藤降压方化裁。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之火,泽泻、车前子导热下行,菊花、天麻、钩藤平抑肝阳,柴胡、郁金疏畅肝经之气以解郁,清半夏、竹茹、白术燥湿化痰健脾,又加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增强平肝潜阳之力;生地黄、川芎养血滋阴,使邪去而不伤阴。全方以清泻肝胆湿热、恢复肝疏泄之功为主,又调畅脾胃气机以助肝胆疏泄。二诊时患者热痰已解,故去竹茹、磁石防久服碍胃,加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易暗耗肝肾之阴,阴虚不能制阳,致肝阳上亢。故本方清泻之中加少许滋补肝肾之品,一则缓苦寒之药伤阴,二则滋阴以制阳。三诊时患者腰膝痠软,加桑寄生、杜仲加强滋补肝肾之力。“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患者虽以肝胆之火为主要病机,以清泻肝胆为治法,亦加燥湿健脾之品固护脾胃,使肝气条达,脾升胃降,气机恢复正常,诸症可除。

3 结语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与人体气机异常密切相关,七情内伤、五志过极等神志改变通过对人体气机的影响,不仅可直接导致血压升高,亦贯穿疾病始终,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五脏中肝之疏泄、脾之运化是机体气机调畅的关键。范老师临证通过气上、气结辨别脏腑病变侧重,辨证应用瓜蒌通脉方、龙藤降压方,调畅机体气机,使五脏调和,五神安宁,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有效降低血压水平。

猜你喜欢
五脏气机原发性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漫画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