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研究——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

2021-01-05 03:35刘中秋王彦斌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北京市垃圾分类

刘中秋 王彦斌

首都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研究——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

刘中秋 王彦斌

[北京开放大学]

随着“垃圾围城”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在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北京市自建国初期,就提出“垃圾分类”概念,并不断推进。作为首都高校,通过完善学校垃圾分类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化建设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攻坚克难,科学管理,将垃圾分类知识与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宣传、教育、监管等活动纳入学校日常工作,形成垃圾分类常态化机制。北京开放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社会使命,在做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利用远程教育优势,积极推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和首都可持续性发展。

垃圾分类;高校;生态文明;意义

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源回收的主要来源。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不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居民素质。垃圾分类主要包括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分类驳运和分类处理,是改善居住环境、促进资源再生、提高居民素质、保障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1]

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高校主要承担着两个方面的职责,一是做好校园内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体系,严格检查制度和奖惩机制,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保证基础设施配备,规范物业服务规范和流程。二是做好垃圾分类知识在全社会的教育和普及,将垃圾分类教学纳入学历教育教学计划,推进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类课程设置,并通过面向社会和居民的网络课程、社区培训等方式提升市民的整体垃圾分类意识水平。

一、垃圾分类情况分析

(一)国际垃圾分类情况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尤其是日本、新加坡等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积累了成熟的经验。

日本先后制定并修订了《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环境基本法》等法律,明确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强制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他们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基本实现了全民共治。通过垃圾有偿回收机制、定点定时垃圾回收机制等,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垃圾末端处理,节能环保,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日本垃圾处理政策经历了“末端处理 → 源头分类 → 回收利用→ 循环资源”的渐进式演进脉络,反映了日本对“垃圾”的认识由“废物”向“资源”的转变过程。[2]

新加坡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分类意识。改进末端处理,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其采取了严格的垃圾处理办法,以“3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核心,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并通过资源化处理尽量对垃圾进行循环利用。[3]

(二)上海市垃圾分类情况

2019 年 1 月,上海市颁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先后出台了 18 项配套制度文件,包括源头减量、分类指引、运输规范、处置要求、处罚细则等多个方面,为上海垃圾分类法治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4]上海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带动全民参与,在投放、驳运、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实施统筹管理,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垃圾分类进展顺利,成效不断巩固提升。

(三)北京市垃圾分类情况

通过对历年来的《北京日报》的报道数据统计,自1955年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起,北京市先后经历了小范围试点、城区推广和郊区推广等一系列过程,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见表1)。

表1:北京市垃圾分类历史

北京市将生活垃圾分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并先后通过志愿者监督指导、环卫部门上门回收、设置智能垃圾箱、人脸识别技术、积分奖励等措施,促进垃圾分类的实施。但截至目前,北京市大部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不容乐观,进展缓慢,成效一般。为什么多年来的努力,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政策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值守力量不足,分类指导不落地。垃圾分类由“倡导”向“强制”的转变进程缓慢。还有,宣传力度不到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不足,垃圾分类意识欠缺,自觉性较差。

2.社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商业区等地的分类垃圾收集容器设置不规范,标准不高,数量不足。

3.垃圾分拣不严格,清运不及时,处理机制不健全。垃圾的末端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生化处理、焚烧三种处理方式,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四)首都高校垃圾分类现状

北京市教委自2015年起,就通过积极开展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但目前高校垃圾分类工作仍然存在问题:

1.学校对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备,缺少整体管理体系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垃圾分类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和宣传教育。回收方式不科学,大部分垃圾集中收集,由环卫部门集中处置。

2.师生缺乏生态文明教育,对垃圾分类的观念模糊、意识淡薄,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不足。

二、垃圾分类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增多,尤其是快递、外卖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量已增长到近2.7万吨。根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北京市2018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929.4万吨,在全国排名第2位。[5]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源头上加强对巨量垃圾的分类处理,已刻不容缓。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至少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厨余垃圾可以做肥料,纸张可以重新制浆等,根据分类,充分利用,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的数量。

2.改善环境,减少污染。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极大地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的数量,减轻对土地、水资源、空气等环境的污染。

3.对提高居民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强居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造福子孙后代。

三、垃圾分类管理研究

在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的流程中,前端分类投放的主体是学校和全体师生,后端分类处理的主体是环卫部门和垃圾清运公司。北京开放大学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成人高等学校,承担着远程开放教育和服务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职能和使命,学校校本部共有3个校区,在全市共有50余个系统办学分校,覆盖了北京市所有区县和部分系统行业,在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推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北京开放大学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制度、科学设置垃圾收集容器等措施,为学校垃圾分类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通过垃圾分类知识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依托学校远程教学优势,推动了生态文明教育在师生、开放大学系统及首都市民中的普及;通过与环卫部门认证的、具有合法垃圾清运处理资质的公司合作,保证了垃圾分类工作末端的可靠性。在垃圾分类存储和分类投放方面,北京开放大学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北京开放大学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职责,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结合北京市和教委的文件要求,相继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废旧物资处理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奖惩制度。

高校不同于居民社区,垃圾投放存在随机性、分散性,目前在部分居民社区实现的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系统无法直接应用于高校、企事业单位。如何建立以高科技技术为基础的垃圾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者与管理人员共同的研究方向。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校园及楼宇内的合理位置,规范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在附近张贴垃圾分类知识图解。通过推广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制作的“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微信小程序,引导广大师生正确投放垃圾。同时,加大垃圾收集频率,提高垃圾分拣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北京开放大学三个校区在原有60个其他垃圾收集容器的基础上,新增80个,并升级三个食堂的油水分离器,达到了垃圾收集容器的合理、达标配置。

1.在食堂后厨设置油水分离装置。

2.在餐厅、办公室、开水间、卫生间、校园垃圾站等区域,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3.在指定位置集中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4.单独设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产生的废弃物收集容器。

5.对废旧书报、打印机硒鼓等物资按照《废旧物资处理管理办法》统一回收。

(三)开展主题宣传教育

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带领学校后勤、宣传、工会、网络中心等部门分工协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整体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调研和分析,充分利用海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站、OA、微信公众号、食堂视频播放系统等宣传阵地,多角度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让广大师生随处学、随时学,提高师生垃圾分类意识,推进节约型和绿色校园建设。

(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

充分发挥北京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优势和系统办学特点,切实履行开放大学服务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的职能,北京开放大学积极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社会教育课程,开展社区宣讲活动,并与学历教育教学计划相结合,通过开放学习平台、首都市民学习网站、全市一堂课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为在校师生、系统办学单位及首都市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开放大学已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团,目前共有经过培训的讲师14人,积极参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志愿宣讲工作,已在延庆区等多个村镇启动了垃圾分类专题宣讲活动,为服务首都市民发挥了很大作用。怀柔分校结合开放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使命,已给24个社区开展了50场科普培训,其中有17场专门进行垃圾分类培训。不仅如此,学校还开始研究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垃圾分类的实践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四、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量的生活垃圾,占用城市建设土地,污染城市环境,加大处理成本,增加传染病的传播,如何进行垃圾的合理分类并有效利用,这是全世界关注的难题。做为首都高校,在做好自身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市民终身学习职能,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为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1]本刊编辑部. 北京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9(04):10-10.

[2]钟锦文,钟昕.日本垃圾处理:政策演进、影响因素与成功经验[J].现代日本经济,2020(01):68-80.

[3]杨艳梅.新加坡如何推动垃圾分类回收[J].智慧中国,2020(01):80-81.

[4]刘付春.垃圾综合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上海垃圾分类处置实践[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9(06):483-485.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Z].2019.

[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Z].2020.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北京市垃圾分类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