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

2021-01-06 06:20安全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珠江水运 2020年23期
关键词:护岸海绵河道

◎ 安全 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

吴平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镇化发展进度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河道生态环境问题,致使水质污染情况加重,生态环境恶劣,不仅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还会阻碍城市进步。在此背景下,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新时期,积极探索海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1.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原则探究

1.1 生态性原则

在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修复中,要想打造生态多样性的河道,确保生物良好地繁殖,需要始终坚持生态性原则。为了实现理想的修复效果,对河岸环境进行整治,强化对植被的保护,应该确保完整的原生态生物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是否完善与河流生物栖息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具体修复中,需要模拟自然环境,积极进行沿河滨水绿化带建设,最大限度保存和营造自然景观。同时,需要确保植被范围涉及河道两旁的植被带,以便对周边的溶解物质进行控制,优化生态环境,其主要效用目标如表1所示。

1.2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在进行城市河道环境修复时,应该注重对河道功能开展分析,并且将其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增强功能的完善性,使其更具时效性。在实际修复时,应该以城市发展为目标,加强对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视度,借助工程手段和生物技术进行相关的质量工作,以便在增强河流水质的同时,优化城市河道生态环境。

2.海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措施分析

2.1 开发生态性护岸机制

为了促使海绵城市河道生态质量与环境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性护岸机制为支撑,以促使各项修复措施落到实处。现阶段,生态性护岸机制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不仅能够发挥优化河道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成本比较低,具有可行性。在开发建设生态性护岸机制中,护岸植物的选择属于重中之重。在此环节中,由于不同城市地区环境不同,所以不能一味的对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照搬照抄,而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当地地质条件、气候因素进行植物的选择,以使其更好地生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整体上强化护岸植物的生态效应,提高海绵城市生态治理水平。

2.2 实施人工增氧

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工作时,应该明确影响河道水质受污染的因素,以便以此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对河道生态进行治理。其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污染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因素,当其大量排入到河道中,会大大减少水质中的溶氧量,在此情况下,会加大河道生态系统受损的可能性,阻碍该系统的高效运行,降低环境质量。为此,可借助人工增氧的手段,增加水质中的溶氧量。具体来说,需要将喷泉、水车等建立在海绵城市河道的两旁,当其受到污染时,调动河道内的水体流动,借助改善河流水体循环功能,有效的调整溶氧量,确保水质中的溶氧量足够,加强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其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当中,达到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以防水体再次出现污染。例如,可采用曝气增氧方法促使河道水体含氧量提升,均匀水体中氧气的分布,达到水土环境改善的目的。

表1 效用目标

表2 处理水体及来水水源水中富营养指标限制

2.3 对河道的形态进行修复

海绵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复杂性特点,修复难度大。要想提高修复成效,积极对河道的形态修复是必要的,应加大修复力度,确保河道形态是完善的。在实际修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防止对形态进行破坏,当其出现不健全的倾向,应该全力以赴对其进行修复,以便为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由于在修复时,会或多或少的给河流水质带来负面影响,为此为了避免其影响修复成效,应该制定相应的河道治理方案,避免河道形态修复的盲目性。在修复之前,需要做好陈年的河坝清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坡度。要想促使河道的空间扩大,还需要进行主河槽挡墙的砌筑工作,以加快河道形态修复进程。

2.4 构建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的构建属于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理方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可充分发挥净化功能,实现对水质的有效改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需要加强人工湿地的构建和修复,结合生物生活规律,有目的性的扩大湿地面积,给动物、植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环境。通过建立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将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最大化,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河道的水资源利用率,确保水体中生物多种多样,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在新时期,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使得湿地面积减小,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此,进行人工湿地项目和人工湿地体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在建设环节,相关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借助河道治理的整体方式,强化对湿地项目的建设,以便实现湿地面积的扩大,提高生物物种保护力度、加强水质净化,优化海绵城市河道生态与环境修复质量。例如,可建立水陆过渡带,开展河道治理工作。

2.5 实施生物调控

生物控制手段在河道生态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对环境修复成果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将生物净化水质作用发挥出来,并进行运用,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水质质量。例如,可在海绵城市河道中饲养小鱼、小虾等水底生物,一是能够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二是可有效净化重金属物质,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降低治理难度。与此同时,通过形成水生生物链,还有助于发挥分解作用,如及时分解河道污染物,进而能够保证良好的生物碱的制衡性,为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提升河道生态体系的均衡。在此体系的正常运行下,能够改善河道周边环境,早日实现河道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的目标,为人们营造优越的环境,促进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2.6 修建生态浮岛

生态浮岛,又被成为生态浮床,属于一种新型生态修复城市、治理水体污染的手段。生态浮岛的修建可对富营养化水质进行处理,减少富营养化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此方面,应该根据处理水体及来水水源水中富营养指标限制,如表2所示,进行治理。通过科学处理,可促使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改善水质指标,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是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做好河道形态修复工作,开发生态性护岸机制,修建生态浮岛,落实生物调控措施,以完善生态环境系统,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生活品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护岸海绵河道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河道里的垃圾
海绵是植物吗?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联锁式生态护坡砖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中小型河道新型护岸结构治理规划探讨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