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月相变化”实验创新设计与改进

2021-01-06 08:14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四小学313300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6期
关键词:对光大圆月相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四小学(313300) 王 云

教科版6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2课“模拟月相变化”实验,教学时,教师通常在教室一侧粘上一个“太阳”,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白一半黑的涂色球,沿座位的外围自西向东转动一周,其他同学则坐在座位上观察。也有的教师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举球的同学沿着圆自西向东转动,其他同学则在圆心处观察。

1 实验原型及不足

图1是学生实验时的一张视频截图,我们在大圆的4个方位取A、B、C、D 4点,便于分析问题。

1.1 行走难

举球的同学从A点出发,自西向东绕大圆运动。为了将球的亮面对准太阳,这位同学得始终保持将自己的正面朝向太阳。从A点出发时,他是向左前方走,和平时走路区别不大,行走比较方便。到B点附近时,他要侧着身子向左移动。到C点附近时,如图片所示,他得倒着行走,同时还得不停的扭头看路,尽量沿圆周行进。到D点附近时,他要侧着身子向右移动。4个点中只有在A点可以正常行走,其余都存在一定困难。

1.2 对光难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便学生倒着走,球的亮面还是没能完全朝向太阳。而在整个实验中,该学生在不停地调整身体姿势和球的朝向,力求让球的亮面对准太阳。为了对光,导致行走困难;而行走困难,又加大了对光的难度。由于对光存在问题,圈内学生的观察就成了问题。

1.3 理解难

由于缺少黑暗的环境,教师只是将涂色球的亮面当做月球反射太阳光,将暗面当做没有被太阳照射到,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同时,部分学生还容易误解成月球就是一半白一半黑的。此外,如图2所示,模拟实验时月相的“弦”是竖直的,真实月相的“弦”有多种形态,更多的是倾斜的。模拟实验与真实情况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

2 实验创新设计

2.1 实验器材

①高1.5 m、长和宽均为1.26 m的长方体不锈钢框架;②与框架相匹配的遮光布;③直径1.2 m的转盘;④带磁铁的仿真月球;⑤手电筒等。具体实物如图3(a)~(d)所示。

2.2 器材安装及作用

(1)将转盘固定在不锈钢框架的顶部,让转盘可以自由转动,用于模拟月球公转轨道。制作框架时,需要在顶部加一个固定装置。

(2)将仿真月球吸在转盘上,随转盘一起转动。

(3)用遮光布将框架整个罩住,形成暗室。在遮光布的一侧开一扇门,装上门吸,方便学生进出。在遮光布的另外一侧,离地约1.3 m的地方开一个小孔,用于手电筒照射,模拟太阳。

3 实验创新亮点

3.1 创建暗箱,环境更真实,观察思考难度低

暗室有两层遮光布,里层为黑色。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光的反射。学生进入暗箱后,看到的几乎是一片漆黑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更加接近真实的太空环境。用它来做模拟实验,有利于月相的形成,也便于学生观察。

3.2 仿真月球,解决对光难问题,现象直观易观察

用同色球模拟月球不用对光,当同色球被太阳照射到时月相很明显,而没有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则漆黑一片(见图4)。接近于真实的月相,学生极易于观察和分析。当月初或月末时,学生还可以观察到月球、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的现象。

3.3 公转轨道,解决行走难问题

用转盘模拟公转轨道,只需用手转动转盘即可。自西向东转动转盘一周,就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操作简单,且可反复探究。实验中采用的是1.2 m直径的转盘,足够容得下4名学生同时进入观察区,学生在里面可以360°无死角观察。

3.4 高低可调,模拟日食月食,一物多用破难点

仿真月球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调整。当小球、观察者和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就可以观察到日食或月食。一件实验器材,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三大难题。创新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便于学生探究、理解和建模。

猜你喜欢
对光大圆月相
画大圆
阅读理解专练(三)
基于镜组准直的激光干涉仪快速对光方法研究
填数
填数
浅谈雷尼绍XL-80激光干涉仪的对光
各向同性光纤中拉曼增益对光脉冲自陡峭的影响
三种波长发光二极管光对光老化皮肤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