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毒瘀虚”论治慢性肾脏病探讨

2021-01-06 04:07杨生孜金彩元王珺琰张亚婷靳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1期
关键词:浊毒肾阳水液

杨生孜,金彩元,王珺琰,张亚婷,靳锋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0 引言

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持续性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GRF[60mL/min/1.73m2]或蛋白尿≥30mg/24h)>3个月[1],包括肾脏组织病理学、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表现异常,或原因不明的肾小球滤过率(GRF)下降[2]。我国成人CKD的患病率为10.8%[3]。CKD病位涉及多脏腑,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4]。微炎症和慢性肾脏病瘀血、浊毒之邪有密切关系[5],浊毒互为因果,相互倚行,互宅互生;而瘀血,浊毒阻滞经络,损伤脾肾;或致脾肾不足,运化失常,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活血化瘀,化浊解毒,温肾健脾乃CKD的治疗大法。故将CKD从浊毒瘀虚论治探讨如下。

1 CKD 的浊毒瘀虚致病理论

1.1 浊毒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体虚,药石毒物等病因,损伤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停滞四肢肌腠,经络脏腑,诸邪丛生,气血运行不畅,代谢产物蓄积,郁而化为浊毒,进一步损伤机体。

1.1.1 肺失通调

肺主行水、主治节、通调水道,肺气推动和调节机体水液运行、输布及排泄。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人体水液代谢不畅,导致眼睑、头面水肿,小便不畅等。《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指出肺肾协同维持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又金水相生,经络相通,可相互为病。若外邪袭表,肺卫受邪,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风水相搏,水湿停聚,则邪浊蕴久成毒,故临床常见 CKD患者因感邪,出现恶寒、颜面水肿、小便短少兼有咽喉红肿热痛,进而引发全身水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复发或加重。

1.1.2 脾失传输

脾为气机升降、水液代谢之枢。《素问 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揆度以为常也”,概括了水液代谢过程,即脾传输、肺宣降、肾气化等作用,但脾之运化功能,须赖肾气、肾阳的温煦、推动,故依赖命门相火调节。肾脾先天后天互资养互生, 维持机体健旺。脾气健旺,升清降浊,固摄气血精微。脾气虚,则失于统摄,精微不能藏泄;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水湿内蕴。常见CKD 患者易出现气短乏力、倦怠、食少纳呆、身肿便溏等症状;CKD终末期患者则因中焦不畅,代谢毒物如肌酐蓄积而出现恶心呕吐、面目发黄、全身瘙痒等症状。

1.1.3 肾失开阖

肾气充盛,阴平阳秘、气化如常,则水液代谢正常。临床水液疾病多从究于肾阳不足。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温养全身,肾水不寒,气化如常,水火济既,上下疏通,脉络通畅,若病者当以温药施治。《景岳全书》记载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病久及肾,肾阳虚,阳不化气,阴邪凝聚,水湿瘀浊,蓄积体内,浊毒内蕴,首犯下焦,日久泛溢三焦。故患者晚期易出现畏寒肢冷、体胖浮肿、少尿呕恶、心悸喘咳、面色晄白或黧黑干枯,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等阳虚之象。

1.2 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瘀血贯穿病程始终,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1.2.1 久病致瘀

《临证指南医案》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血液的正常运行须赖于气的推动和固摄及机体内环境的寒热温凉。CKD病久及脾肾,气血阴阳乏源,运血无力,血滞经脉;或脉络瘀滞,导致肾络受损,加重病情。

1.2.2 因实致瘀

气滞致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形则血行,气滞则血停,若气虚或湿浊毒邪久积、药石毒物致气机不畅,壅积于肾,阻于脉道形成瘀血。血寒致瘀:CKD后期,脾阳肾阳虚损,阳不化气,气虚则血运无力,阳虚则血脉失于温煦,阴寒凝聚,血脉拘挛,留滞机体,形成瘀血。反过来,瘀血则会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导致气滞血瘀或血瘀气滞的循环往复,损伤肾脉,加重出血。《素问·调经论》载“瘀血不去,其水乃成”。津血同源,瘀血阻滞,经气不利,反而阻滞气机,影响津液输布,水瘀互结,加重浊毒。因此“去菀陈莝”即活血化瘀治水,成为临床治疗大法。

1.2.3 因虚致瘀

本虚标实是CKD的主要病机,脾肾虚衰为本,脾肾两虚,失于固摄,精微泄下,脏腑之精亏虚,气化不足,正气虚损,故可出现蛋白尿。现代医学表明,尿液中蛋白丢失过多,则诱发肾脏静脉血栓形成,加重病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滞致虚”“虚气留滞”在肾脏疾病体现了精与气一方为病牵连一方的病机演变特点。

2 虚病之机

“精气夺则虚” 正虚机体御邪和调节脏腑功能低下,表现为虚弱、衰退和不足的症状。在复杂及长期病程中,因虚致实,则会出现虚实错杂之象。《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说:“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肾气、肾阴和肾阳主司和调控其他各脏腑之气,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起中流砥柱作用。肾阳虚则蒸腾气化不利,导致血瘀水停。肾藏精,藏真阴而寓元阳,肾精宜藏不宜泻;肾精化肾气,肾阳温煦推动血脉走而不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气血以充养全身;统摄血液运、水谷之精输布而不外泄。若命门火衰,则不能暖脾以促运化,水湿之邪蕴结,内蕴成毒,临床多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等症为主,常兼见舌淡有齿痕、脉沉细、脘腹胀满、形体消瘦或浮肿、大便不实及各种出血或失精之症。

3 浊毒瘀虚在CKD中的相互作用

水蕴成毒,血滞成瘀,瘀滞水停,浊毒益甚。毒能致瘀,久瘀蕴毒,毒瘀胶结,顽疾难愈。CKD病程中,正气渐衰,无力抗邪,易出现水湿、浊毒、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反之使CKD加重,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况。“虚者补之,实者泻之”,CKD先期则主要泻实为主,活血化浊解毒,减轻肾脏负荷,减轻肾损伤;CKD后期,主要以益气扶正为本,兼以化浊解毒,活血化瘀利水。

4 现代医家从浊毒瘀虚论治经验

何立群教授[6]认为CKD证属本虚标实,且多虚实夹杂,尤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血瘀、风邪互结为实,治以补肾健脾、祛风胜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扶助正气的同时,兼顾祛除邪气,多法联用;选用党参、黄芪、陈皮、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温肾助阳,车前子、茯苓、猪苓等健脾利水,赤白芍、当归、牛膝、桃仁、丹参,制大黄、活血化瘀,苍术、藿香、佩兰、肉豆蔻、紫苏梗化湿,芡实、金樱子等固精缩脲,疗效益佳。孙伟教授[7]认为CKD病机为肾虚湿瘀,以肾虚为核心,肾虚及脾,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络阻成瘀;治疗以益肾为关键,以大补元煎为治肾要方,选用黄芪、党参温补肾气,山药、枸杞子润填肾精,杜仲补肾阳,白术安脾胃、助脾阳,脾肾互资;山茱萸、熟地黄滋肝养肾,以上述诸药作为基础药物,临床收效显著。余承惠教授[8]强调CKD病机多为“肾虚湿瘀”,发病主因是肾虚,促进因素是湿瘀。常用平补之品以益肾气、温肾阳、养肾阴,选干姜、肉桂、益智仁、杜仲、肉苁蓉、菟丝子、桑椹、补骨脂、川断、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乌药等温补之药,以生地、丹皮、麦冬、山萸肉、生牡蛎等滋阴潜阳,临证取得良好的效果。诸多医家临证经验丰富,治疗大多从肺脾肾论治,以浊毒瘀虚湿热为基本病机,谨守病机,临床效果显著。

5 结语

防治CKD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及时有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及尿蛋白,限制蛋白饮食,防治并发症,如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改善蛋白质、糖类、脂类和维生素代谢紊乱;改善贫血,预防感染等。肾脏替代治疗及肾移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有局限性,价格高昂,花费巨大,CK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其病程长,病理因素复杂,病性虚实夹杂,易涉及多个脏腑而导致病重难治。在病程中,应强调辨证、要抓主要矛盾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抓主要矛盾,紧扣病机,以活血化瘀,祛邪解毒,健脾温肾之法,减轻肾脏损伤,控制病情,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生存治疗。

猜你喜欢
浊毒肾阳水液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背后七颠百病消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小穴位 大健康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饮水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