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透视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06 06:00亓为康
天府新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

亓为康

经济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断,并将经济危机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其理论解释力迄今仍无可比拟。在马克思看来,危机问题应该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而逐步展开,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单独设列篇章加以论述。这一研究和叙述上的安排导致过去有很多研究者只把《资本论》第3卷的部分章节看作《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从而得出了《资本论》中没有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结论。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程似乎都印证了这一观点。从理论上看,在马克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各种分析危机成因的理论派别,比如以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希法亭为代表的“比例失调论”,以罗莎·卢森堡、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消费不足论”,以亨里克·格罗斯曼、保罗·麦蒂克为代表的“利润率下降论”。(1)胡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8页。从实践中看,20世纪初的“比例失调论”是用以解释危机问题最常用的理论;1929—1933年的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消费不足论”跃居正统地位;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危机又使得“利润率下降论”成为主流。各个理论派别似乎都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但又都局限于马克思对危机论述的某个局部,没能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虽然目前学界已经注意到了《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问题(2)裴小革:《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周钊宇,宋宪萍:《论〈资本论〉中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经济纵横》2020年第11期。,但是,鲜有学者从整体性视角去审视蕴藏于《资本论》的各个理论中的危机观点。事实上,在三卷《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内在机理。从《资本论》所运用的方法论和各个具体理论的内容来看,一部《资本论》俨然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基于此,本文拟从整体性视角回溯和梳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以期在其鞭辟入里的分析中获得有益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历程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的大部分论述,起初都是以提示的方式列出来的,以便留待后面再做具体阐释,但其中的部分想法后来并未完全实现。(3)马克思指出:“关于这一切实际发生时的运动,只有在考察了现实的资本即竞争等等之后,在考察了实际的现实条件之后,才能加以考察。”其中,“关于这一切实际发生时的运动”所指的就是经济危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8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仅从现有的论及经济危机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已经基本完成了其对经济危机理论核心部分的分析。(4)胡乐明,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36页。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在写作《哲学的贫困》的时候,马克思首次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即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周而复始的更替。(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9页。马克思认为,周期性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同时又是进步的原因”(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9页。。《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于1847年底在布鲁塞尔所做的一系列演讲,1849年才得以发表。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日益严重的周期性危机相伴,危机中的工人生活条件变得更不稳定,工资波动更为剧烈。同时,马克思将日趋严重的一连串危机归咎于世界市场的相应收缩。(7)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5页。在1848年初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论证了自由贸易并没有真正改变工人阶级的命运,批判了资产阶级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剥削工人,指出,自由贸易制度对关税保护制度的胜利仍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 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成为必然规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分析经济危机问题。在他们看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频繁束缚这种生产力,“要证明这一点,只要指出周期性的而且愈来愈凶猛地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71-472页。。1848—1858年,马克思把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替代的一个前兆,因为“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14页。。1857—1858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马克思预言已久的经济危机,但遗憾的是,经济危机并没有造成普遍的革命形势。这时马克思才意识到,他们把革命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了,经济危机固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性的体现,但它本身还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用尽了自己发展的一切可能。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就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反映。后来马克思逐渐远离了通过经济危机促发政治事件的“崩溃论”意义上的经济危机理论,转而在资本主义长期

发展趋势的视角下探讨危机问题。(10)胡莹:《马克思有没有“崩溃论”意义上的经济危机理论?——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演进过程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关注明显增加,这不仅体现在他为《新莱茵报》所写的经济报道和评论中,还体现在他后来撰写的大量经济学手稿中。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该手稿表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已不再是对现存经济学理论的单纯批判,而转向了经济学体系的构建阶段。(11)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就《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涉及经济危机的内容而言,马克思从货币的产生、买卖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推导出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从抽象意义上揭示了经济危机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内在原因。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传统的简单商品生产存在本质区别,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的萨伊定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已不再成立。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及其整个学派始终不了解现实的现代危机”(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1页。,因此,他们否定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马克思在后来的论述中一再强调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并将其视为社会资本再生产比例失衡的原因。在“资本章”的写作期间,马克思首次确立了“剩余价值”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学范畴。(13)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22页。通过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就构成了资本扩张的限制因素,这种强制性的限制因素会在不同层面体现为经济危机的作用形式。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界限时,马克思还注意到市场容量对资本增殖和价值实现的影响,在他看来,危机的化解必须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市场的扩张联系起来。(14)这个观点后来被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一书中根据再生产理论加以发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用以解释危机。参见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277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中,危机是其写作计划“五篇结构”的最后一篇内容,即“世界市场和危机”。马克思之所以将危机与世界市场并列起来,置于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后,就在于他认为,危机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获得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都展开了”(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后的又一部手稿。该手稿的内容丰富、篇幅庞大,涉及了危机的现实性、比例失调的原因、资本主义积累和生产过剩等问题,对危机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第XIII笔记本中考察李嘉图积累理论的这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总是以全面的生产过剩为前提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积累的这种特性,使得经济危机中各种表面现象都会指向生产过剩这一内在基础。同时,在危机主要以消费不足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情形下,马克思重新探讨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的问题,即市场扩张对危机的影响。他指出,世界市场危机是“资产阶级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82页。。显然,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并未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各个层面和阶段的矛盾后再叙述与之相对应的危机问题。(17)陈岱孙:《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57页。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之后,马克思又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并在这些手稿的基础上,相继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版和法文版,不断完善其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依据马克思遗稿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2卷和第3卷,最终形成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整体性体系结构。(18)裴小革,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相关理论及其历史作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98页。

二、《资本论》中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在大量的文献中都论述过经济危机的问题。但相较而言,《资本论》仍然是最集中、最系统地体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解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一个分析经济危机问题的整体性体系,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科学地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不断导致危机产生的内在矛盾全部揭示了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经济危机理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资本论》的整个论述和全部理论之中。

(一)资本的生产过程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主要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但是,这种生产不是孤立的生产,而是与流通过程相结合的生产。因而,在考察生产过程之前,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商品和货币”,并从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以及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提取出了危机产生的最一般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逐利本性会迫使其不断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进而造成工人无法提出正常的工资要求,其结果是财富与贫困的同步积累。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一个资本积累和财富创造的过程,也是资本与劳动的对抗性矛盾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将资本主义的生产与经济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篇的商品和货币理论中,马克思首先从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出发,提出了关于经济危机产生的最一般的可能性和最抽象的形式。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产生了货币,“其他一切商品……通过这个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19)②③④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第127页,第158页,第135-136页,第225页,第269页。。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产生并未消除商品本身的内在矛盾,而是将其外化为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得买和卖分裂为两个相互独立且对立的过程,在商品流通中蕴藏着交换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这就构成了经济危机可能性的第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把商品向货币的转化比作“商品的惊险的跳跃”(20)②③④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第127页,第158页,第135-136页,第225页,第269页。,如果有人卖了商品而不再购买,就必然使有的商品卖不出去。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第二个最抽象或最一般的条件。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商品是以赊销的形式出卖的,即“商品的让渡”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21)②③④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第127页,第158页,第135-136页,第225页,第269页。,商品所有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条。一旦其中某一支付环节无法兑现,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一系列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中断,造成经济危机。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简单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产生经济危机仅仅有形式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22)②③④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第127页,第158页,第135-136页,第225页,第269页。。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分工、协作和交换关系都还不够发达,因而不足以导致全面的商品流通停滞或中断,更不足以出现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在《资本论》第1卷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如何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现实基础。他深刻揭示了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意义:“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23)②③④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第127页,第158页,第135-136页,第225页,第269页。换言之,价值增殖是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或者说工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劳动力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而是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从这个价值源泉中汲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作为“人格化的资本”(24)②③④⑤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第127页,第158页,第135-136页,第225页,第269页。,资本家总是趋于不断扩大再生产,以便在更大规模上持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历史上,社会化大生产的第一个实现形式就是工场手工业。相较于以往分散的简单协作形式,工场手工业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生产率的提高仍然受到手工劳动的限制。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的技术限制逐渐被打破,“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性,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25)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生产能力“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26)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机器大工业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基础,这正是自1825年以来经济危机成为一种周期性现象的重要原因。(27)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只是从1825年的危机才开始它的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17页。

在《资本论》第1卷的资本积累理论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与经济危机相联系的内在机理。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积累就是资本以不断扩大的规模进行的再生产”(28)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了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会自发地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而实现的”(29)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所以,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30)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的表象,为资本家压低工人工资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提供了有利借口。其结果是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同步进行。马克思对此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苦、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1)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因此,积富和积贫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它不仅在分配上造成了两极分化趋势,而且在流通中造成了普遍的生产过剩。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深化,雇佣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日益落后于资本的利润增长。工资和利润分别是社会消费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当社会消费的增加落后于资本积累的增加达到一定规模时,消费相对于积累的巨大缺口就会导致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来看,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使工人阶级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资的增大至多也不过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的无酬劳动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制度本身的程度。”(32)②④⑤⑥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9页,第522页,第671页,第725页,第728页,第743-744页,第715页。可见,仅仅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

(二)资本的流通过程与经济危机

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把资本的流通过程加了进来,旨在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剩余价值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却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资本流通过程的本质不是一般的商品买卖,而是不同资本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马克思分别从产业资本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变化出发对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展开了研究,进一步推导出经济危机产生的各种现实条件和“要素形式”。

在《资本论》第2卷第一篇的资本循环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循环会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阶段,三种资本职能形式要维持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在马克思看来,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表现为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相继进行、三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最终顺利实现价值增殖。但是, “这种连续性并不总是可以无条件地达到的”(33)⑩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第121页。,“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34)⑩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第121页。。在现实情况下这个条件是非常严苛的,空间上的并存很可能因为时间上某一环节的中断而打破,任一资本职能形式的转化发生障碍,都会造成整个资本循环过程的中断和破坏。尤其在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规模的需要,导致了庞大的商品资本堆积,“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有卖掉……于是危机爆发了”(35)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同时,作为资本循环重要参与者的产业资本家,还随时面临发生“价值革命”的风险,承受着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商品价值量的剧烈贬损。“价值革命越是尖锐,越是频繁……单个资本的存在就越是要冒巨大的危险。”(36)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

在《资本论》第2卷第二篇的资本周转理论中,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更新“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37)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这是由固定资本特殊的价值周转方式决定的: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不会在一次生产中全部丧失,而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发挥其生产功能,与之相反,它价值的一部分则随着资本周转的完成转化为货币形态,并以折旧基金的形式呈现。这样就形成了一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增加,质量提高,使用年限延长;另一方面,又造成固定资本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它们因无形损耗而远在有形寿命终结之前就要不断补偿的必要性也增加了”(38)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尤其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各种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普遍降低,资本家会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所以说,“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39)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固定资本更新在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新的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大批失业工人的就业以及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这样,固定资本更新就带动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和繁荣阶段。但是在繁荣阶段,生产过剩已经出现但尚处于隐蔽阶段,当产品卖不出去而资本家仍在大量生产的时候,经济危机又要爆发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正是以周期性危机的必然发生为前提去预测危机的。(40)刘明远:《经济危机为什么难以准确预测——来自政治经济学的反思》,《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3期。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本更新是理解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重要理论支点,但它绝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产生最终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在《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揭示了两大部类间的比例平衡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但这无疑是一种偶然现象。相较于前两篇分析的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显然更加复杂。马克思指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在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由c、v、m三部分构成,在实物形态上则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形成与此相对应的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的进行涉及广泛的产品交换,但由于在马克思的理论模型中,每一部类内部各部门的交换被抽象掉了,因而交换只在两大部类间进行,并以两大部类的比例平衡为基本条件。马克思具体指出了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即Ⅰ(v+m)=Ⅱc,两者必须相互补偿,否则简单再生产就会受到干扰,“尽管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还是会发生”(41)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社会资本再生产实际上都是扩大再生产,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要求的平衡条件为Ⅰ(v+Δv+m/x)=Ⅱ(c+Δc)。不断增大的第Ⅱ部类(生活资料)产值需要越来越大规模的资本家消费才能得以实现,但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资本家的消费从属于资本积累,它不会适应第Ⅱ部类(生活资料)产值实现的需要而进行相应调整,因而“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42)②③④⑤⑦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页,140页,第207页,第206-207页,第207页,第524页,第557页。。究其根源,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作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在数量上存在不一致性,日益游离出来的过剩商品资本无法完成向货币形态的转化,造成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的必然趋势,最后只有通过以破坏生产力为代价的崩盘,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才能恢复暂时的平衡。

(三)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旨在“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43)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由于在《资本论》的前两卷已经分别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做了详尽的分析,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时重点研究了各种资本形式对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马克思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并通过揭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各种导致危机产生的矛盾充分展开。这些矛盾从根本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限制。只有从总过程体系的视角出发,包括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各种资本形式运动过程的考察,才能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做出完整和全面的阐释。

在《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揭示最集中地体现在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阐述中。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即p′=m/(c+v)。“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44)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资本主义技术进步,推动了全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能够与技术含量更高的劳动工具相结合的劳动者数量逐渐减少,“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45)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因此,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46)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在此规律作用下,资本家会倾向于继续扩大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量来弥补利润率下降的损失,这无疑又加快了利润率的进一步下降。(47)孙立冰:《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马克思在揭示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后,随即揭露了这一规律包含的对资本主义致命的一系列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

首先,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不但要求剩余价值的不断创造且要求剩余价值的不断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有赖于对无偿劳动的占有和利用,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剩余产品以不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水平出售。如果商品没能售出或者售价低于生产价格,那么,工人固然被剥削了,但对资本家而言,其榨取的剩余价值亦无法完全实现。原因就在于, “进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48)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前者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后者则取决于社会的消费力。当然,这种社会消费力是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其限制主要体现在资本家为抵消利润率下降而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得社会消费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这种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只能在经济危机中暂时得到缓解,经济危机使未能实现的剩余价值全部被破坏掉,进而重新恢复社会生产和消费平衡。

其次,关于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攫取剩余价值,并通过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以获得更多的积累量。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与此并进的是现有资本的贬值,这种贬值阻碍利润率的下降,刺激资本价值的加速积累”(49)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因此,现有资本的贬值成为资本主义扩大生产的手段,但这种手段又与资本价值增殖这一生产目的相矛盾。作为资本积累的产物,资本贬值实际上“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50)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同时也会影响商品资本价值的实现,引起生产过程的停滞和危机。

最后,关于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马克思指出:“利润率的下降在促进人口过剩的同时,还促进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51)②③④⑥⑦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72页,第277页,第278页,第270页。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通过扩大资本量来阻止利润量降低,但是当资本量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利润量就不再增长了,马克思称其为“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52)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当追加的新资本没有带来相应利润的时候,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缩小自己损失量的竞争,一部分资本闲置下来成为过剩资本,所谓过剩资本“实质上总是指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来抵消的那种资本”(53)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都是由资本积累引起的,所以这两种现象常常并存,“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54)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其必须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者,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必须依赖于资本的雇佣,两者彼此需要,却又因为利润率的下降无法有效结合。上述这些矛盾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化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55)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

在《资本论》第3卷的商业资本(或商人资本)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由于商业资本的独立化所创造的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危机。商业资本作为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态,它的出现分担了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任务,客观上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节约了流通费用。但是,商业资本的独立化也使得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连续运动分隔开,阻断了生产和消费的直接联系,商业资本可以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56)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一旦商业资本家看到投机的机会,就会囤积或倒卖商品,制造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额,并从中牟取暴利。商业资本家的投机行为延长了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这种流通会显得非常旺盛”(57)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商业资本还会将这种虚假的繁荣传导至生产领域,促使产业资本家扩大生产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但无论是流通领域的商业资本还是生产领域的产业资本,其利润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市场终端的消费者,当商品在转卖者手中堆积到一定程度而无力兑现的时候,经济危机就爆发了。这也就解释了缘何危机总是率先“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业中暴露和爆发的”(58)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诚然,商业资本的出现不会单独制造危机,甚至会推迟危机爆发的时间,但它可以加剧生产过剩的程度、扩大生产过剩的范围,最终把周期较短的小危机累积为周期较长的大危机。

在《资本论》第3卷的信用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关系已经渗透到现代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广泛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59)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马克思首先将信用关系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扩张性因素,认为,该因素打破了“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性质基础上的资本增殖”(60)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的束缚和限制,为促进资本积累和加速商品流通创造了条件。在信用关系出现后,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都不再需要时刻握有巨额资金,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困难而陷入经营困境,在一定时期内摆脱了对资本现实回流的依赖。“信用使货币形式上的回流不以实际回流的时间为转移……因为信用的回流会代替实际的回流。”(61)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这样,实际的生产过剩便被掩盖起来了,由信用关系构筑的虚假需求加剧了生产扩张与消费萎缩之间的矛盾。同时,信用链条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不断延长,其规模也会与生产规模同步扩大,“并且它的扩大是以再生产过程本身的扩大为基础的”(62)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但是,信用对再生产过程的变化极为敏感,只要再生产过程稍有影响,信用就会急剧收缩,通过信用获得商品就比较困难。此时,“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63)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而且,信用关系越是复杂、信用规模越是膨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越高,由信用收缩触发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就会越剧烈。在现实中,率先爆发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是整个危机倒置的反映,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它实际上扮演了危机产生的助推器的角色,但它本身并不决定危机。马克思对此着重强调:“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结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64)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第279页,第279页,第278页,第339页,第339页,第339页,第555页,第500页,第507-508页,第546页,第555页,第555页。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完成了对经济危机问题的整体性论述,《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逻辑庄严宏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实践一再证实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分析和洞见。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可以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趋势,深刻洞悉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周期和发展规律。

首先,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所运用和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暂时性及其历史趋势,为实现社会变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学者出于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抽象掉了生产关系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页。,难以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使得其分析结论出现严重失真。与之相反,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理解和透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深刻见解,不仅分析了危机产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而且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和必然性。马克思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总根源。一百多年来,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运行层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消除,从而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也就不可避免。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永恒的最佳社会形式,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替代的重要现实依据。(66)邱海平,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页。要想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源上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这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揭示的最重要和最具革命性的结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提供的这一深刻见解,不仅打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的粉饰,而且为全人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科学指南。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具有不同的形式,相应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沿着《资本论》的分析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形式上的可能性,而不会成为现实;到了商业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流通领域的局部危机;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并且会以周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如今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发展演变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科学把握危机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危机的发展趋势。目前仍未完全过去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得国内学界也掀起了围绕危机根源(67)朱富强:《如何理解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表现形态》,《经济学家》2017年第6期。、危机预测(68)刘明远:《经济危机为什么难以准确预测——来自政治经济学的反思》,《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3期。、生产过剩与信用扩张(69)侯为民:《生产过剩、信用扩张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启示》,《学术研究》2015年第2期。、新自由主义与系统性危机(70)朱安东,王娜:《新自由主义的新阶段与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4期。、逆全球化与发展失衡危机(71)亓为康,丁涛:《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失衡危机》,《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8期。等问题的热烈讨论,这无疑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鲜活生命力。

最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马克思指出,商品的形态变化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最一般的可能性和最抽象的形式,这些可能性和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72)胡莹,林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性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并且在商品流通中需要经历由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这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制度性前提。尤其是随着货币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证券、期货、外汇等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深度融合,这些因素都孕育和放大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尽力消除市场经济中导致危机产生的资本主义因素,即少数人对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的占有,尽量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同时,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人民出版社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