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而勤思——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2021-01-06 22:57徐玉兰
图书馆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读书

徐玉兰 徐 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辽宁 阜新123000)

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又是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他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认知和改变国家命运的能力和魄力,读书成为他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从青少年时期的“挥斥方遒”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雄关漫道”,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与天公比高”,他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责任和精神追求。

毛泽东一生读书广博,古今中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书法书籍、报纸杂志以及丛书工具书均有涉猎,其数量之多和涉猎领域之广无人能及。据统计,他一生读书13万余册,阅读、推荐和编拟过书目的多达27个,涉及上千种书籍。

毛泽东一生阅读最多的是马列著作、哲学著作和中国文史著作。其中,《红楼梦》读了至少5遍,《资治通鉴》读了17遍,《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熟读成诵,《共产党宣言》更是看了100遍之多,且毕生在读。但这些远非他读书的全部。

1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毛泽东对于读书的酷爱,最初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少年时期他便以求知、立志、爱国为人生取向,刻苦向学、勤于思考并勇于实践。当他真正走上革命道路后,便以天下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读书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当中,构建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和安邦治国的科学理论体系。

1.1 风华正茂——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时期,毛泽东的读书内容分为4类:

第一类是先秦诸子到明清时期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等;第二类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哲学、科学著作,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1];第三类是新文化运动学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传播新思潮的一些书籍;第四类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

1.1.1 立志出乡关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志向远大,勇敢善良,聪敏善思,博读强记,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毛泽东念过6年私塾,接受了5位塾师的旧式教育,系统地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其间,他阅读《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著作[2],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

毛泽东的外婆家有一间藏书室,那是他人生的第一座“乡村图书馆”。经、史、唐诗、宋词、百家经典、明清小说等藏书和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图书,开阔了他的视野,涵养了他的志向,引领了他未来的方向。

1906年,毛泽东跟堂兄毛宇居塾师学习。有“韶山一枝笔”美称的毛宇居对毛泽东的早期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古代汉语和古文写作方面受益匪浅。毛泽东写下那些大美意象的古体诗,得益于毛宇居精心的因材施教。

1909年,面山楼塾师毛麓钟收毛泽东为学生。面山楼成为他人生的第二座“乡村图书馆”。毛麓钟不仅传教毛泽东系统的文史知识,还在思想方面进行教育和启迪。激发了毛泽东对于中国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引导他走出韶山,走上寻求真理的道路。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立志求学。临行前他改写一首七言诗道出他的志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开始了由一个抱负少年向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变。

1.1.2 恰同学少年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他是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人,直言:“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他博览群书、深思钻研,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打下深厚的学问基础,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素质,他的思想开始逐渐成熟。

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杂志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打开了毛泽东的眼界。他与蔡和森等同学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毛泽东逐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的青年。

1918年8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来到北京,任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其间,他饱读报刊,旁听课程,积极参加哲学研究会等社团活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3]、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等著作,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就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后经过陈独秀的指点,于1920年冬,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之后,毛泽东以“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读书、学习和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

1.2 谁主沉浮——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作为宣传工作者,毛泽东读书主要是为了实践的需要,他渴望读到更多有用的书。

1924年国共合作后,毛泽东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期间,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精辟分析中国现实问题,为革命道路寻求理论依据。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通过分析各阶级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政治态度,阐明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和对象;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1927年,毛泽东出席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4]”著名论断。9月,他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毛泽东纵览当时中国政治全局,相继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4篇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赢得胜利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32年4月毛泽东研读列宁的《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这些书对于中国革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其中,《“左派”幼稚病》是他读得最多、下功夫最深的马列著作之一。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向高级干部推荐的5本马列著作中,就包括前两本书。

1.3 激扬文字——陕北时期

陕北时期是毛泽东的读书黄金期,也是他文章创作的黄金期。毛泽东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读书,是因为他要对中国革命和实践进行理论上的创造,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陕北初期,毛泽东的择读重点是军事与哲学书籍。集中阅读军事书籍,是为了制定全面抗战的军事战略和全面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哲学是理论工作的重要基础。毛泽东这个时期读过并作过批注的哲学书籍包括西洛可夫等所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艾思奇编的《哲学选辑》,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通过阅读这些哲学著作,让他确立了解决一切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论,即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

在陕北延安的窑洞中,毛泽东开始激扬文字,著书立说。写下一系列的巨著。这些著作为全党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领导方法,对党的建设有着长远的认识论意义。这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哲学视角对中国革命实践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成为全党确立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南;政治著作《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宣示了中共新的革命与建国篇章;文化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整顿了学风、党风、文风,提高了广大干部理论思想水平,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军事著作《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5]。毛泽东本人完成了由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从政治领袖到理论权威的两大跨越。

在延安,毛泽东还写下三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6]。

1.4 人间正道——新中国成立前后

1.4.1 指点江山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读书主要针对3个方面:防范党内自满思想、保持艰苦奋斗传统;在全社会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经济建设未知的知识和理论。随后,党的工作重心转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为了解决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毛泽东有针对性地大量阅读经济学著作,他再次阅读《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著作。

1956年前后毛泽东的读书,侧重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纠正党内错误认识和不良风气他不倦地读书、荐书和讲书。

1956年4月到1957年2月,毛泽东写作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对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初步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毛泽东思想得以丰富和发展。

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的极“左”错误,毛泽东下功夫钻研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结合当时国情,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了深入的探讨。

1958年11月到1961年6月,毛泽东4次提倡领导干部学政治经济学,反映了他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缩影,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了初步认知。

上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的阅读注重从中苏论战和国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需要出发;“文革”期间,他的阅读依然执着,但有困惑,充满了对现实和未来的忧虑。1963年毛泽东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写了近百字批注;读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写了近300字的批语,表达他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独特的看法。

一份1959年10月外出前开列的书目,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可以从中管窥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自读风景。这个书目中,直接写出书名的有19种马列著作、17种中国古代文史著作、20多种古今中外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著作。只列作者的有王夫之、黑格尔、费尔巴哈、欧文、傅立叶、圣西门、杨献珍以及“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主要著作”。这份书单还列有《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7]。

1.4.2 天若有情

晚年时期,毛泽东的读书重点转变成文史方面。这与当年的政治背景、个人思想和心境有关。毛泽东的读书范围更加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书籍无所不读。尤以中外各种历史书籍居多,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历朝纪事本末、野史、稗史等都广泛涉猎。

这些阅读思接千载,神游八荒,或从历史中汲取经验,表达毛泽东对于现实问题的看法;或是在与古人的精神对话中排遣挥之不去的情怀。

晚年毛泽东尤爱读“四大名著”和《聊斋志异》等历史小说以及《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诗别裁集、《词综》《曲选》《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集》《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书;随时翻阅放在床边的《鲁迅全集》;对历代字帖、名人墨迹、名家书画作品、《楹联丛话》等也爱不释手。

按时间划分,毛泽东1972年到1973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传记;1973年8月到1974年7月主要读历史上的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柳宗元、王安石等人的书籍;1974年5月到1975年,主要读一些诗词曲赋以及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李政道的《不平常的核态》等自然科学著作。

据记载,从1972年读《鲁迅全集》到1976年9月读最后一本书《容斋随笔》,他阅读、圈画和批注的新印大字线装中外书籍达128种。这还不包括他专门让人校点注释并按他的提示写出内容提要的86篇古代文史作品。

2 毛泽东的读书魅力

毛泽东被世人所推崇,所追思,所赞颂,所景仰,成为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代名词和符号,与时代有关,与他波澜壮阔的经历有关,与他超凡的智慧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一生与书为伴、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有关。

2.1 毛泽东的读书和思想魅力

毛泽东是读书人和政治领袖的结合体。读书赋予了他渊博的学识,赋予了他认知主观、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赋予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及领军、理政和治国的思想智慧和独特的领导艺术。

作为读书人,毛泽东的著作、讲话、文件及评注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作为政治领袖,他的渊博学识充分发挥而结晶成为的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

2.2 毛泽东的读书和他的文章魅力

“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毛泽东以文打天下,文章是他事业的一部分,他以非凡的政治阅历、政治眼光将他深邃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文字,不自觉地创作出政治美文。

毛泽东的文章立意高远,风格多样。或磅礴凌厉,恢弘致远,或生动活泼,旁征博引,或隽永秀丽,逻辑缜密。他虽不是专业的作家,但他骨子里有着文人的一面,他的文章里除了透彻深刻的思想,更有描述的、抒情的和哲理的美。

2.3 毛泽东的读书和他的诗词魅力

毛泽东自幼喜欢诗词,终生与诗词为伴。诗词和他的事业、追求是相生相伴的形影。他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

毛泽东的诗词更多展现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壮丽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其艺术思想高远,韵调辞采精美,熔豪放、婉约于一炉,充满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礼赞无限河山、评尽历史人物。著名教育家、诗人柳亚子评价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

毛泽东也是一位别具一格的书法家。他胸纳万有,浑然天成的书法与他的诗词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堪称双绝。

2.4 毛泽东的读书和他的文化魅力

毛泽东是20世纪最具个性魅力的政治领袖之一。他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一种令人折服的文化气息和感染力。人们不觉间把党和国家的形象,同领袖风雅气度和雄才大略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同佛教领袖道教宗师谈论对佛经道典的理解,同外国政要畅谈世界历史和现状;用温文儒雅的方式走进社会贤达、名流高士的心灵;以深厚的学养与学界大师轻松对话,进而影响一代学人的学风。

《蝶恋花·答李淑一》[8]的诗词,给子女写过的饱含挚爱深情28封家书,与百姓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交谈,都记载着一位伟大而普通领袖的至性真情、情深义长。

毛泽东的伟大成就和他的著作在海外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也培养了一大批喜爱中国文化的国际朋友、读者和伙伴。

3 毛泽东的读书观

读书观是关于读书的思想、理论、观点。包括读书的目的、内容、方法、态度、保障等。毛泽东一生博览而勤思,形成了严谨、科学、务实的独特读书观。

3.1 为具体的革命实践择选相关的书籍

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阅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许多军事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组织了《战争论》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写出了指导抗日战争的雄文。

3.2 学贵有恒

毛泽东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他一生读书积学不间断,1975年他已是82岁高龄,仍坚持每天读《晋书》;临终前那一天仍坚持读书7分钟。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3.3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重要的和经典的书反复读,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如《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社会学大纲》等书籍,他都读过10遍以上,《红楼梦》读过至少10种不同版本。

3.4 系统钻研

毛泽东在号召对马列主义作系统研究时着重强调:“从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9]。”

3.5 用心用脑、用手用笔读书

毛泽东阅读书和文章,都要在重要地方画上竖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或评论。如《讲堂录》的笔记有约一万多字。

3.6 学思结合

毛泽东将读书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注重鉴取历史,收集前人的观点,加以总结、思考,辩证、创新,并以自己特殊的政治智慧,激发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治国方略。

3.7 不闭门求学

毛泽东拥有一种能够把书读活的本事,得益于他别具一格的读书方法: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调查研究。1927年2月,他考察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深入调研、访问、座谈,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毛泽东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有机统一起来,对这两者都做出了表率。他是读书大家,一生与书为伴;同时也是诲人不倦的导师,他演讲、座谈、讲课的语言典雅通俗、深入浅出,且循循善诱。

4 毛泽东独特的读书观给予我们的几点启示

4.1 读书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四多”

“四多”即多读、多想、多写、多问。学问二字的秘诀在于勤学、好问,养成“四多”的习惯,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科学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我们应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对知识的吸纳、输出和提炼能力,紧跟上时代步伐,做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4.3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0]

毛泽东的许多治国方略都是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而成的。他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学用合一,以用促学,学用相长,并不断复盘总结、优化,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4.4 读书最有效的方法是“挤”“钻”“底”

毛泽东用挤、钻、底3个字轻松反驳了很多读书人“没时间、看不懂、坚持不下来”的说辞,同时又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最有效的读书方法:用“挤”解决没时间读书的问题;用“钻”把问题搞清楚、把原理弄明白;读书要坚持到“底”,非浅尝辄止,不半途而废。

5 毛泽东的读书观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现实意义

把中国共产党建成为学习型、读书型政党,这个世界政党史上罕见的倡议是毛泽东首次提出的。

毛泽东曾两次号召全党读书,第一次是在延安时期,他向全党呼吁“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需赶急进行教育”[11],使延安时期读书蔚然成风;第二次是在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此,他亲自编书、荐书和讲书,使党全面成熟起来。这也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成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武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其理念和做法是一脉相承的。而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要全面增强八种本领,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增强学习本领。

重视读书也是优秀国家与民族的重要特征。个人的读书能力决定他的修养、境界、职业能力和社会价值;国民的读书水平关系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文明程度。

当今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只有拥有一批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具有战略眼光和通晓各种专业知识的治国理政人才和干部队伍,才能破解新问题、新矛盾,更好地胜任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职责。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2]。”

6 结语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和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领导建设了一个真正为实现中国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共产党;他领导创建了一支紧紧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人民军队;他领导建立了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并真正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13]……

毛泽东又是读书家、作家、诗人。他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读书意识,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的读书之道以及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读书态度,永远是我们的光辉榜样。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读书观,不仅是借鉴他的读书精神、风格和方法,更要真正地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让读书成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根本途径,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